四川省冕宁中学校2020—2021学年度下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
A.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B.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2.战国时期,魏、秦、赵、韩、齐等国普遍实行了新的任制度,如秦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魏国“食有劳而禄有功”,韩国“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在授爵的同时,各国还大量赏赐田宅。据此可知,新的选官赐田制度( )
A.提高了土地私有化的程度 B.降低了军队战斗力
C.保障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巩固了自耕农经济
3.两汉时期,政府虽多次严禁百姓私自为血亲复仇,但这一行为却屡禁不止。官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也往往对血亲复仇者宽大处理,甚至予以褒扬。这说明两汉时期( )
A.官员没有法律意识 B.社会矛盾尖锐
C.儒家伦理观念强化 D.中央集权削弱
4.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 )
A.禁止民间土地交易 B.保障土地平均分配
C.限制土地兼并行为 D.强化土地国有政策
5.据考证,唐代发明的曲辕犁属于长曲辕犁;而宋代的犁,犁辕缩短,体量减小,结构进一步简化,与唐代的曲辕犁相比,显得更轻巧。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犁耕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 B.曲辕犁日益向北方推广
C.精耕细作的农业开始形成 D.土地经营状况更加分散
6.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7.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表明当时( )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
C.市民阶层逐步扩大 D.商税是宋代的重要财政收入
8.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9.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10.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册?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B.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C.清朝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繁盛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12.“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13.百日维新之际,慈禧太后“戒帝毋操之过蹙”,要求光绪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光绪帝在变法期间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得以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由此可见,慈禧太后( )
A.固守传统的封建思想 B.逐步还给光绪帝实权
C.既得利益因变法受损 D.支持有序渐进的变法
14.学者傅斯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材料中“文化的觉悟”( )
A.延续了“中体西用”的陈旧观念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
C.加快了清朝统治走向覆灭的进程 D.动摇了传统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15.毛泽东同志曾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16.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
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实施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7.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8.修昔底德在《古希腊》中叙述:我们的政体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为贫困而受到阻碍。材料反映了( )
A.民主政体为公民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B.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
C.希腊社会法律具有公正性 D.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19.他“勇敢地将地球从宇宙中心处移出”,使之“降级”为茫茫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从而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人失去了那种“狂妄自诩的优越位置”。据此可知,“他”的这一贡献( )
A.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传播 B.使生物学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C.完善了自然科学的体系 D.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诞生
20.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 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21.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
A.自然科学精神影响着社会进步 B.宗教改革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
C.进化论与神创论有巨大的冲突 D.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
22.有“圆舞曲之王”之称的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下列音乐评论中,最符合其作品的艺术特点的是( )
A.具有朦胧、飘逸和幽静的意境 B.在舞蹈中融入俄罗斯的民族风格
C.反映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感情 D.挣脱传统束缚,洋溢着叛逆精神
23.亚历山大二世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采取的促进政治近代化的措施有( )
①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②沙皇掌握地方和城市实权
③建立陪审和律师制度 ④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4.1871年11月,日本派出了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12国进行了为期22个月的考察。该考察团的最大收获是( )
A.加深了对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认识 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C.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建立近代化海军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都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受到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尊亲”、“忠君”和歧视妇女等观念的影响。汉代以后,特别是宋明以降,随着封建道德的日渐强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于中国家训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清代后期开始,家训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几许亮光。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对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导上,在传统家训中也掺进了一点点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现代因素,但终究因时代所限没能形成大气候。现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逐渐被看成是一种思想和道德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摘编自周舸《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家训的走向及其成因。(12分)
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家训的现实意义。(7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一、二是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崇祯皇帝锐意改革。上台之初,他就除掉了魏忠贤,大快人心。但是他面对的形势又极其复杂。发源于陕西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关外满洲兴起,连克沈阳等重镇,觊觎中原。内部形势也不妙,明朝的最后几位皇帝大多是无道昏君,官场腐败,宦官专权,社会风气低迷涣散,更加重要的是在人们心目中明朝统治的合理性已经消失殆尽,农民结群为盗。
崇祯皇帝把改革重点放在了惩治腐败上,他选择依靠特务机关,也就是东厂和锦衣卫,侦查拿获了一些官员贪渎的案件,但崇祯皇帝无法阻止厂卫特务们渎职贪腐。崇祯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改革最终失败,明朝也走向了覆亡。
⑴根据材料,归纳崇祯帝改革的原因。(6分)
⑵根据材料,概括崇祯帝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失败的根源。(9分)
答案:
01—05:BACCD 06—10:CBBAA
11—15:CBDDD 16—20:BDAAB
21—24 :ACDC
25.(15分)
(1)特点:长期孕育;等级尊卑观念强(或封建伦理纲常色彩浓厚;重视传统道德的传授等);受儒学熏陶。(任答3点6分)
(2)走向:渐趋衰落或影响力减弱。(2分)
成因:带有封建因素的家训无法迎合中国近代化的需要;思想解放潮流的冲击;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近现代女权运动的影响;重大政治运动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5点10分)
(3)意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家族、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任答2点给6分,答出3点7分)
26.(12分)
[解析] 通过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一的观点认为“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说明明清时期与西方的发展相比,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二的观点认为“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任选其中一种即可,如果选择材料一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具体比较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不同之处。如果选择第二种观点,我们就应该选择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流通货币等方面如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 示例:观点一: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中国经济处于迟滞状态。
论述: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进步和转型;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开拓;文化专制,思想保守。而当时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殖民掠夺,开拓世界市场;开始向现代工业社会飞跃。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经济处于迟滞状态。
观点二:1400—180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业经济发达,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农作物产量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丝织品、瓷器等产品远销海外;商品经济繁荣,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当时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
27. (15分)
(1)农民起义威胁明朝统治;满洲政权兴起,觊觎中原;朝廷内部腐败,宦官专权;社会风气败坏。(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重拳出击,除掉魏忠贤; 重点放在惩治腐败上; 依靠特务机关反腐。(6分)根源:改革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失败。(3分)
第5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