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3 21:5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司马迁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2.《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他们走到了当时(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3.下列组图主要反映宋元时期的( )
A.农业快速发展 B.城市商业落后 C.市民生活丰富 D.对外交往频繁
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拥、牡丹楣、里瓦子、夜叉捆、象栩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B.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5.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①出现了商标广告②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③开创了行省制度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⑧④
6.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通过它我们可以( )
A.查阅孔子的详细生平事迹 B.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
C.查找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D.了解明朝灭亡的情况
7.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加强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社会经济的发展
8.辛弃疾是两宋时期“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体现了报国的情怀。下列各项中,属于辛弃疾词作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9.端午节、除夕、元宵节等节日在哪个朝代基本定型?( )
A.宋朝 B.元朝 C.秦汉 D.魏晋南北朝
10.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人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提倡 B.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壮大
C.科举制的推动 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11.宋代有一位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其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前期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后期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这位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司马光
12.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景象的是( )
A.《前门街市图》 B.《清明上河图》
C.《盛世滋生图》 D.《元宵行乐图》
13.居住在宋都开封的张潇鸣为款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带其到开封各处游览,下列描述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
A.给朋友盛上占城稻米饭
B.餐桌上摆放花生、玉米等物品
C.夜里,上街逛夜市,品尝风味小吃
D.带朋友去大相国寺观看舞剑、杂技等表演
14.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
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桃花扇》
15.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下列关于元曲的介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诗词、动作、念白的综合性艺术
B.它最早形成于唐代
C.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
D.它完全服务于统治阶级
16.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来形容一个人苦深冤重。塑造“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是( )
A.吴承恩 B.关汉卿 C.徐光启 D.曹雪芹
17.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展示了中国诗词的无穷魅力。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互辉映。宋词的繁荣( )
A.是宋人素质提高的反应 B.导致诗歌逐渐走向衰落
C.得益与国家统一的完成 D.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8.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政府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
A.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B.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19.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0.宋代开封大相国寺有大小院落60余座,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门附近卖飞禽走兽,二、三门卖日用杂货,靠近佛殿的地方经营笔墨,两廊卖织秀、珠宝等,殿后交易古玩、字画和书籍。上述材料说明,开封的商业活动( )
A.有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 B.受到大相国寺的控制
C.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D.不受时间的限制
二、综合题
21.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脱脱《宋史》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材料二: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变,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三:图片北宋“交子”
材料四:“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南宋临安则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图中的“交子”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使用这种货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什么优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南宋临安与唐都长安相比的特点
(4)综上,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发展有何启示?
22.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科技都比较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市)
材料一 餐馆、剧院、酒肆、林立,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算命、杂耍、设棋局、演杂技、演木偶戏的各类人等充斥其间。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材料一中描述的地方在宋元时期叫做什么?在这些场所里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之为什么?
(2)试举出三座宋元时期拥有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场所的世界性大都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娱乐场所主要是为哪一阶层服务的?
(文学)
材料二 元代对中国艺术最主要的贡献是戏曲,元代戏曲家将诗词与歌舞戏剧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歌剧的新剧种。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3)材料二所说的“新剧种”指的是?
材料三 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一套读书理论,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4)读一读材料三中的王国维描绘读书三个境界的诗歌,感受一下这三句诗歌,你认为它们的文学体裁是?
(科技)
材料四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
——朱彧《萍州可谈》
(5)材料中“○○○”指的是? 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这种指示方向的工具最早始于什么时期?将这个工具传播到欧洲的是什么人? 他们这些人还将中国的什么发明传播到欧洲?
参考答案
1.B 2.C 3.C 4.C 5.B
6.C 7.D 8.D 9.C 10.B
11.B 12.B 13.B 14.A 15.C
16.B 17.D 18.B 19.C 20.A
21.(1)宋朝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北方战乱,南方社会安定。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2)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优点:轻巧、发行成本低、携带方便等
(3)特点:打破“市”“坊”的限制,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晚市。
(4)启示: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的安定;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
22.(1)瓦子勾栏
(2)开封、临安、大都;市民阶层
(3)元杂剧
(4)宋词
(5)指南针、北宋末年、阿拉伯人、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