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①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一日曝书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②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_
③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对寺僧而言,“其一”指水流的推力,“其二”指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对讲学家而言,“其一”指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其二”指水流的运动规律。
B.文中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C.文中两次写到“笑”,第一次是讲学家对寺僧在落水处和下游寻找石兽的做法感到可笑,第二次是老河兵对寺僧和讲学家做法的嘲笑。
D.本文借寻找石兽这件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②,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更顺渠灌入人几为鱼③。由是抑都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角:战斗。③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
(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溪而渔
B.阅十余岁/阅金经
C.自谓可将十万/晓雾将歌
D.遂反溯流逆上矣/遂迷,不复得路
(2)下列句中画线的“而”与“而不离古方”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溪深而鱼肥 B.结友而别 C.而形貌昳丽 D.思而不学则殆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
水 大 至 顺 渠 灌 入 人 几 为 鱼。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5)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的讲学家与老河兵各自认为二石兽在哪里?你怎样评价【乙】文中的刘羽冲?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曳铁钯?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 ? ? ? ? ? ? ? ?(? ? ? ? )
③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 ? ? ? )
④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 ? ? ? )
⑤使赵不将括即已? ? ? ? ? ? ? ? ? ? ?(? ? ? ? )
⑥佯败走? ? ? ? ? ? ? ? ? ? ? ? ? ? ? ? ? ?(? ? ? ? )
?(2)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不知其二者多矣
②分断其军为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填空。
【甲】文最后一段运用了①________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给我们以②________的启示。成语③________出自【乙】文,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讲学家寻石兽失败和赵括战败的共同原因是④________。?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棹数小舟? ? 棹:划船 B.不亦颠乎? ? 颠:通“癫”,疯狂
C.渐激渐深? ? 激:猛烈 D.转转不已? ? 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作者纪昀,_______________(朝代)学者、文学家。
(2)下列画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阅十余岁(阅历)
D.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3)河中寻找石兽,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4)本文细节刻画非常传神,品味讲学家“闻之笑曰”时有何心理?
(5)本文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请谈谈你阅读本文后得到的启示。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 ?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画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并:并列)
B.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C.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设馆教书)
D.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逆流)
(2)与“然则天下之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B.友人惭,下车引之。
C.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C.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D.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
②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__
③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比如第一自然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余年后寺僧准备打捞,从山门倒塌的地方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接着,寺僧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
C.寺僧和老河兵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讲学家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D.文章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的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说法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经历,②晒
(2)①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②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3)①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②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4)【甲】文示例:①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讲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②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乙】文示例:①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②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③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2.
【答案】
(1)①靠近,②划船,③于是
(2)①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3)C
3.
【答案】
(1)A
(2)D
(3)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4)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②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的人是愚蠢,可怎么会愚蠢到这种地步呢?
(5)讲学家认为二石兽在原地的沙子里;老河兵认为二石兽在河流上游的坎穴中。【乙】文中的刘羽冲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喜欢臆断,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4.
【答案】
(1)①牵,引,拖着
,②推究,③停止,④只,⑤以……为将,⑥假装
(2)①不知其二者/多矣
②分断其军/为二
(3)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
②(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但(赵奢)不认为他好。
(4)①议论,②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事物的变化是多样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③纸上谈兵,④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罢了
5.
【答案】
CABD
6.
【答案】
(1)清代
(2)C
(3)老河兵的方法正确,是因为这种方法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综合考虑了流水、石兽、泥沙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的自信,是对寺僧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嘲笑。
(5)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7.
【答案】
(1)A
(2)C
(3)B
(4)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8.
【答案】
(1)①经过,经历,②停止,③坑洞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