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专题2 散文阅读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部分 专题2 散文阅读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3 21: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散文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散文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方向之一。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以下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②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③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④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⑤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⑧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散文文体特征
1.形散神聚。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散文种类
1.散文的分类
散文类别 内容特色 艺术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状 物散文 写景散文 描绘景物特征,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象征 《白杨礼赞》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记叙、描写 《背影》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文化游记散文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周庄水韵》
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
(1)概念
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遗迹、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文化游记散文将文化思考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
(2)特征
①取材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②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方面来表现对象。
③文化剖析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剖析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散文也是历年高考中常见的文学体裁,近几年考查情况如下:
年份 卷别 命题材料 考点 核心价值
2020 新高考全国卷Ⅰ 于坚《建水记(之四)》 ①理解文章内容
②分析和鉴赏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③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④把握文章的结构,梳理行文脉络 ①珍爱古城,弘扬传统文化
②记住乡愁
全国卷Ⅲ 蒋子龙《记忆里的时光》 ①理解文章内容
②分析情节结构
③赏析题目作用 讴歌特定年代的特定事物,对培养信仰、塑造灵魂的作用
2019 北京卷 赵园《北京的“大”与“深”》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②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⑤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弘扬传统美德,赞美顽强的生命
天津卷 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2018 北京卷 苏童《水缸里的文学》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③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④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⑤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①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天津卷 石红许《虹关何处落徽墨》

2017 全国卷Ⅱ 林徽因《窗子以外》 ①分析情节结构
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③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④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⑤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①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②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全国卷Ⅲ 李娟《我们的裁缝店》

一、(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建水记[注](之四) 
于 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整体阅读】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告诉我们文章的大致内容:写建水游记。
第二步:理出思路。
本文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从第1段的城外、车站、城门,到第2段的进入城门、第3段的街面上的临安饭店、第4段的临安饭店后面的市场,再到第5段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推开门,回到天井,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于坚由外及内、由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思路,展现出建水的生活图景。
第三步:概括主旨。
《建水记》是一部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也是著名诗人于坚追问何为“诗意的栖居”之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那些极其丰富的绵密入微而又鲜活生动的细节,共同描绘出一幅21世纪中国罕见的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追寻和反思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的东西。
【实战研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D 解析: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故选D。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A 解析:“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有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3.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4.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二、(2019·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 平
①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②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③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④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⑤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⑥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⑦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⑧“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⑨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⑩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整体阅读】
第一步:关注标题。
(1)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作的大致内容。
(2)标题可能暗示了文章的线索,其中“春天”可能含有实、虚两重意思。
第二步:理出思路。
本文以“草原的春天”为线索,按照由自然到人的思路,除首尾两节前后呼应外,中间②~?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②③段)写呼伦贝尔大自然的春天,第二层(④~⑨段)写老祖母的春天,第三层(⑩~?段)写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对呼伦贝尔春天的描述,尤其是萨丽娃姐姐创业于春天的记述,展现了萨丽娃姐姐的奋斗精神,激发人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赞美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实战研练】
5.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特点是明亮、寒冷、空旷,但又极其短暂,植物生长很快。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得草原上的牧民迎来了生活的春天。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B 解析:“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错,这只能说明萨丽娃姐姐对草原的感情没有老祖母深,并非“截然不同”。
6.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进而反衬出草原春天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场期盼,无法感受。
C.第④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的描写,引出下文萨丽娃幼时与奶奶一起度过的春天。
D.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B 解析:“反衬出……无法感受”表达效果表述不当,人们能感受到它的美丽和生生不息。
7.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
解析:赏析人物形象,需要从人物言行、命运经历和身份特征入手。文中老祖母的身份是传统牧民,她敬畏大自然;呼伦贝尔草原气候寒冷,条件艰苦,但她含辛茹苦,辛勤牧羊,这体现了她的勤劳、坚忍;老祖母风雪夜里庇护羊羔,体现了她的慈爱。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教给她劝奶歌;在老祖母的感召下,萨丽娃回归草原;老祖母的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了萨丽娃,这些美德因此得以传承。
答案: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8.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
解析:探究文学作品标题的意蕴,要注重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其中深层义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可以是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本文标题是“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开篇指出“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结合文本主要内容,可知表层义上是指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这也是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而养羊是萨丽娃的事业,她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所以深层义上是指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也是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答案: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