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3 22: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
A.隋朝的建立 B.开通大运河 C.开创科举制 D.隋朝的统一
2.(2020·广东模拟)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列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   )
A.隋文帝、隋炀帝 B.汉武帝、汉文帝 C.唐太宗、唐玄宗 D.唐太宗、武则天
3.长城和大运河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人”字。以下两首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诗句,涉及的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   )
长城 大运河
奉使蒙恬工力拙, 过秦贾传论言该;
当时北客难游牧,
今日南人任往来。
——[清]佚名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
《汴河怀古》
A.辩证的观点 B.积极的观点 C.消极的观点 D.片面的观点
4.(2020·郴州中考)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集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   )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5.“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6.“水比黎庶君比舟,贞观治,一新秋。月碎重圆星再聚,勤政真盛世,英名万代流。”这首词称赞的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
7.毛泽东评论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那么,武则天的“治国之才”表现在 (   )
A.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B.镇压农民起义,建立唐朝
C.开通大运河 D.励精图治,任用酷吏
8.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状况。下列诗歌反映了唐朝 (   )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A.经济繁荣 B.文化昌盛 C.农业发达 D.盛世辉煌
9.(2020·山西大学附中质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三位帝王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
A.戒奢从俭 B.重用人才 C.重视地方吏治 D.虚心纳谏
10.《唐六典》载:“凡织纴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四曰纱,五曰绫,六曰罗,七曰锦,八曰绮,九曰繝,十曰褐)。”这反映了唐朝 (   )
A.生产工具的革新 B.丝织品已供不应求 C.丝织品品种繁多 D.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11.(2020·岳阳中考)某同学总结出一个朝代的特点:犁耕技术走向成熟;中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这描述的是 (   )
A.汉武盛世 B.盛唐气象 C.两宋辉煌 D.康乾余晖
12.(2020·北京延庆模拟)某历史小组在进行主题研究时,搜集到“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等历史资料,可知该小组正在研究的主题是 (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繁荣的经济发展 C.发达的海外贸易 D.开明的民族政策
13.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4.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赠物的包装箱上附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亲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这位高僧是 (   )
A.玄奘 B.鉴真 C.蔡伦 D.毕昇
15.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经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6.(2020·河源质检)“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留下了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金刚经》
17.“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18.(2020·湘潭中考)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
A.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19.它属于“五代十国”中“十国”的一个政权,但这个政权在地理位置上却与其他九个位于南方的政权有所不同,“它”指的是 (   )
A.吴越 B.南唐 C.后蜀 D.北汉
20.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大变革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2020·安阳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哪个阶层。(2分)
材料二  这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2)材料二中“国家取士”主要通过哪一制度?(2分)这种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的制度相比,有什么特征?(2分)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3)从材料三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2分)
材料四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科举考试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唐太宗
材料二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最能体现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历史事件。(2分)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代表人物是谁?(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与各族政权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的原因。(3分)
23.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某历史社团的同学对隋唐时期的创新成就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制度创新】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通过     考试的途径获得的;(1分)武则天对该制度有什么创新?(1分)?
【技术创新】
(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写出下图农具的名称及作用。(3分)
【文化创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1分)李白、杜甫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任选其中一个说明即可)
【感悟升华】
(4)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黄巢起义致命击】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2分)
【五代十国相延续】
材料四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什么影响?(4分)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D )
A.隋朝的建立 B.开通大运河 C.开创科举制 D.隋朝的统一
2.(2020·广东模拟)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列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 A )
A.隋文帝、隋炀帝 B.汉武帝、汉文帝 C.唐太宗、唐玄宗 D.唐太宗、武则天
3.长城和大运河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人”字。以下两首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诗句,涉及的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 A )
长城 大运河
奉使蒙恬工力拙, 过秦贾传论言该;
当时北客难游牧,
今日南人任往来。
——[清]佚名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
《汴河怀古》
A.辩证的观点 B.积极的观点 C.消极的观点 D.片面的观点
4.(2020·郴州中考)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集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 D )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5.“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重视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 D.任用姚崇为相
6.“水比黎庶君比舟,贞观治,一新秋。月碎重圆星再聚,勤政真盛世,英名万代流。”这首词称赞的是( A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
7.毛泽东评论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那么,武则天的“治国之才”表现在 ( A )
A.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B.镇压农民起义,建立唐朝
C.开通大运河 D.励精图治,任用酷吏
8.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状况。下列诗歌反映了唐朝 ( D )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A.经济繁荣 B.文化昌盛 C.农业发达 D.盛世辉煌
9.(2020·山西大学附中质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三位帝王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B )
A.戒奢从俭 B.重用人才 C.重视地方吏治 D.虚心纳谏
10.《唐六典》载:“凡织纴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四曰纱,五曰绫,六曰罗,七曰锦,八曰绮,九曰繝,十曰褐)。”这反映了唐朝 ( C )
A.生产工具的革新 B.丝织品已供不应求 C.丝织品品种繁多 D.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11.(2020·岳阳中考)某同学总结出一个朝代的特点:犁耕技术走向成熟;中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这描述的是 ( B )
A.汉武盛世 B.盛唐气象 C.两宋辉煌 D.康乾余晖
12.(2020·北京延庆模拟)某历史小组在进行主题研究时,搜集到“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等历史资料,可知该小组正在研究的主题是 ( D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繁荣的经济发展 C.发达的海外贸易 D.开明的民族政策
13.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 C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4.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赠物的包装箱上附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亲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这位高僧是 ( B )
A.玄奘 B.鉴真 C.蔡伦 D.毕昇
15.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经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D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6.(2020·河源质检)“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留下了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A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金刚经》
17.“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A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18.(2020·湘潭中考)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C )
A.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19.它属于“五代十国”中“十国”的一个政权,但这个政权在地理位置上却与其他九个位于南方的政权有所不同,“它”指的是 ( D )
A.吴越 B.南唐 C.后蜀 D.北汉
20.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C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大变革的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2020·安阳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的政府官员主要来自哪个阶层。(2分)
答:世家大族。
材料二  这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2)材料二中“国家取士”主要通过哪一制度?(2分)这种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的制度相比,有什么特征?(2分)
答: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政府招生、自由报考、平等公开。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3)从材料三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2分)
答:封建统治者。
材料四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科举考试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
答: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唐太宗
材料二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措施?(2分)
答: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最能体现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历史事件。(2分)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代表人物是谁?(2分)
答:玄奘西行。鉴真。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与各族政权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2分)
答: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唐玄宗时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举一例即可)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的原因。(3分)
答: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民族间、中外间的文化交流频繁;科学技术发达;文学艺术繁荣昌盛等。
23.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某历史社团的同学对隋唐时期的创新成就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制度创新】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通过     考试的途径获得的;(1分)武则天对该制度有什么创新?(1分)?
答:科举 创立了殿试。
【技术创新】
(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写出下图农具的名称及作用。(3分)
答: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农业发展。
【文化创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1分)李白、杜甫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任选其中一个说明即可)
答:诗歌。李白:作品热情洋溢,豪迈奔放,想象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杜甫:作品语言凝练,风格沉郁,感情细腻真挚;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关心民间疾苦,真实记录了时代面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任选一个说明即可)
【感悟升华】
(4)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先进科技;重视文化教育;坚持改革开放等。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4分)
答: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疆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答: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致命击】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2分)
答: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五代十国相延续】
材料四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什么影响?(4分)
答: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影响: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