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习题课件 第7章 7.1走进分子世界(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习题课件 第7章 7.1走进分子世界(4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5-04 13: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SK版 八年级下
第一节 走进分子世界
1
2
3
4
5
6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7
8
9
10
A
扩散;分子
C
B
C
D
11
12
13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答案呈现
14
15
16
17
引;斥
18
19
20
C
C
A
D
D
固体;凝华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21
1.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________________称为分子.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________m.
最小微粒
10-10
2.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__组成的,分子间有_______________.
分子
空隙(和作用力)
3.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麦磨成的面粉就是一个个分子
B.分子是物质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的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物质的分子总是无空隙地靠在一起的
【点拨】面粉肉眼能看见,是宏观颗粒,故A错误;分子还可再分,但分开后化学性质改变,故B错误,C正确;分子间有空隙,故D错误.
【答案】C
4.【中考?无锡】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的;将100 mL的酒精和100 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 mL.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B.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C.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固体是连成一片的
D.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答案】A
5.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
________.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运动.
扩散
无规则
6.将煤堆放在墙角处一段时间,发现涂在墙角处的石灰变黑了; 将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在一起,一段时间后铅和金相互渗入对方约1 mm.以上现象说明了固体分子是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运动的
扩散
7.【中考?江西】经过美食街时,同学们总能闻到风味独特的“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________现象;“臭豆腐”经过烧烤后,加快了________的无规则运动.
【点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扩散
分子
8.【中考?盐城】将红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整杯水变红了.这一现象中(  )
A.只有水分子运动,进入墨水分子间隙
B.只有墨水分子运动,进入水分子间隙
C.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
D.水分子和墨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是墨水分子进入水分子间隙
C
9.【中考?湘潭】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柳絮飞舞 B.玉兰飘香
C.落叶纷飞 D.瑞雪飘飘
【点拨】其他几个选项都是人眼可以看到的物体运动.
B
10.【中考?无锡】八月桂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这说明(  )
A.分子非常小    B.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C.分子是可分的 D.分子处在无规则运动中
D
11.分子间相互作用,不仅存在________力,而且还存在________力.


12.【中考?扬州】一种神奇的“纳米纸”,厚度约3×10-8 m,合________nm.如图,水在“纳米纸”表面呈露珠状,两水滴靠近时常会自动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_______
___________.
【点拨】“纳米纸”的厚度约3×10-8 m=3×
10-8×109 nm=30 nm.水在“纳米纸”表面呈露珠状,两水滴靠近时常会自动结合在一起,这是因为水分子间有引力.
【答案】30;分子间有引力
13.【中考?绵阳】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事实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点拨】由于铅柱比较柔软,相互挤压在一起时,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小,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从而能吊起重物.
【答案】C
14.【中考?常州】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
A.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点拨】所有分子间都有空隙,液体分子间也有空隙,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正确.
【答案】C
15.泉城四季,风景迥异.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
A.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
B.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
C.秋:狂风乍起,黄沙满天
D.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
【点拨】扩散现象,是肉眼看不见的运动,机械运动是物体的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是肉眼看得见的物体运动.B、C、D选项中的现象都是肉眼看得见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而花香袭人是微观上的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A
16.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作用力很小
【点拨】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液体容易流动是因为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气体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距离大,有空隙;气体分子可以任意扩散,是分子间的距离大,作用力小的缘故.
【答案】D
17.【中考?滨州改编】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面条容易被拉断说明面条分子间没有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点拨】红墨水在水中散开,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面条容易被拉断,因为面条分子间引力较小,不能说面条分子间没有引力,故B错误;尘土飞扬,是宏观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
【答案】D
18.【中考?南昌】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物质由甲图状态直接变成丙图状态的过程叫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固体
凝华
19.【中考?株洲】将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如图甲所示,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动玻璃板,玻璃板并未与水面分离,却发现其边缘处的水面稍微向上弯曲,如图乙所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此时弹簧测力计
示数________(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玻璃板自身重力.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
作用的引力
大于
20.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
气的密度).
(1)抽掉玻璃板后不久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上方密度小的空气和下方密度大的二氧化氮过一段时间,形成比较均匀的气体,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红棕色气体进入上面的瓶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若把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倒扣在上面,空瓶子放在下面,抽掉玻璃板后能发生这些现象吗?________.能否得到上述结论?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如果把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倒扣在上面,空瓶子放在下面,二氧化氮气体会自动下沉,不能说明是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答案】能;不能,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密度大的自动下沉,即使分子不运动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2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雾霾天气——空气中含较多的细颗粒物.PM2.5表示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细颗粒物,其含量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细颗粒物的形成,人为的因素是各种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来源包括发电、冶金、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中排放的烟尘以及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细颗粒物粒径小,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可以长时间、大范围的漫游、悬浮,吸入人体会对呼吸系统、心肺甚至大脑造成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立方米PM2.5小于10 μg(1 μg=10-6 g)为安全值.
(1)PM2.5在大气中漫游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无规则运动.
(2)某地区监测到雾霾天气PM2.5为107 μg/m3,即相当于100 m3空气中细颗粒物的质量为________g,市区笼罩在浮尘中,给出行的市民带来不便.
不是
1 000
(3)请你结合生活体验,提出两条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减少废气、烟尘排放
低碳生活(或节能减排、或提高热机效率、或禁止
吸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