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级(1——5班)语文必修下模块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其习俗包含祭神、敬祖、祈年、拜年、爆竹、联欢等活动。从岁首祭神的上古时代到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诸多精神内涵却一代代传承至今。
从很大程度上讲,春节就是一场感恩的仪式。“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起源于上古祭祀的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古人一般从腊月开始拜神祭祖,祭祀的神灵很多,包括传说中的女娲、伏羲以及想象中的风神、雨神、山神、水神等等。到后来,祭祀的对象变为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灶神(灶王爷)、门神、财神和家族祖先。到了近现代,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但年俗中拜神祭祖的传统在各地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拜神祭祖的仪式,各地虽有些许差别,但目的和意义却是大体一致的: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礼敬祖先,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粮食,感谢他们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感恩祖先开创的家业家风,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繁荣昌盛、诸事顺遂。
“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回家过年”,是许多人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说“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相信多数人都会认同。“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在许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团圆夜”,而一年一度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团圆饭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强化着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春节还是中国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整个节日期间,除了家人团聚、亲友拜年之外,还有一系列丰富多彩、充满欢乐的年俗活动,比如挂年画、挂灯笼、贴春联、贴福字、舞龙灯、逛庙会、逛灯会……这些传统年俗除了增添节日气氛外,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梦想。
春节文化体现出来的感恩思想、团圆思想和筑梦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责任、担当、孝道、友爱、和谐、理想等积极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为丰富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做出的重要贡献。人类认同公平、正义、民主、文明,也必然会认同感恩、团圆、筑梦这样的价值观。这就是中国春节文化的世界意义。
(摘编自李鉴踪《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
材料二:
在由许多民俗活动和特定仪式构成的春节中,拜年,已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也可以说是传统春节的内在意义之所在。
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家拜,先是向天地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实际上是家中的一种祭祀活动),然后是家中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要向晚辈打赏“压岁钱”。有亲戚间的拜年,人们在正月里带着新年贺礼,轮流到亲戚家拜年,恭贺新春,共话新年的美好愿望。有街坊邻居间的串门式拜年,大家唠家常,侃大山,追忆往事,展望未来。还有团拜,即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相互祝贺,也有官方或单位组织的团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新形式。
从以上几种拜年的方式可以看出,拜年主要是亲人之间或熟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活动,这种情感交流正是维系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因此,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在于:维系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的和谐运转。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春节存在的基础。如果把春节传统的拜神祭祖活动再加上的话,那么,春节的意义就在于:一是辞旧迎新,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幸福人生;三是宗亲礼仪往来,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人生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内心情感,体味生活之乐。
(摘编自李俊群《论春节的传统意义》)
材料三:
春节已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品牌,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世界性节日,日益彰显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辐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春节的意义已经超过中国范畴,而具有世界影响力。春节不只是中国独有的节日,在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受汉文化影响而过农历春节并有法定假期的国家就包括朝鲜、韩国、越南、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在内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在全球获得认同和喜爱,日益走进海外民众的生活,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喜庆祥和、美美与共的欢乐气氛。新时代的中国春节新潮流,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带来了中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独特贡献。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社评《春节日益彰显中国文化亲和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起源于上古祭祀活动,古人祈年祭祀,是为敬奉上天、祭祀祖先,体现受恩思源,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国春节文化的世界意义正在于,它为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输送了感恩、团圆、筑梦这样的普世价值观。
C.传统春节是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存在的基础,无论是家拜、团拜还是串门拜,都是春节的传统庆贺方式。
D.目前已有韩国、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受汉文化影响,把中国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除夕夜的主题是家人团圆,那么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则是在更大范围内和亲戚朋友们的团圆。
B.传统春节的四种意义中,宗亲间的礼仪往来尤其重要,它可以促进亲人间的情感交流,维系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
C.中国春节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日渐风靡海外,这深刻诠释了鲁迅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D.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春节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亲和力,这使得中国人更加自信,更具创新精神。
3.下列传统习俗中,与“拜年”具有同样意义的一项是
A.除夕夜守岁 B.贴春联和福字 C.踏青插柳 D.燃放爆竹
4.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一作归纳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6-11题。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众从之。律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阅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板筑的工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能为也己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焉置土石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原因。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0.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1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从郑伯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烛之武“许之”仅仅是因为郑伯的劝说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登 岳 阳 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登楼抒怀之作,诗人登上神往己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想到个人之悲和国事之伤,感慨万千。
B. 从写景的境界来看,颔联虽然广阔宏大,但不如孟浩然咏叹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高远。
C. “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D. 诗人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13.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一分,共13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曰:
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5)《师说》中,底层劳动者,“________________”;而贵族阶层,“________________”:二者求学态度对比鲜明。韩愈发出“反不能及”的叹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6)《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火车一出关,李昌有的三个孩子就呜呜地哭。李昌有是没什么可哄他们的了,就兀自叹了口气朝窗外望去。然而火车恰在此时杀回了他的目光,一头钻进了一条漆黑的山洞,孩子们哭得更肆无忌惮了。
黑暗中,李昌有听见小女儿怯怯地问:“爹,不回关里了?”
“关里”二字令李昌有的心抖了一下,他的眼睛随之一辣,然后咬咬牙说:“不回了。” 小女儿的哭声在三兄妹中就跟她身上的花衣裳一样突出了。
火车钻出隧道后,就像一个淘气孩子从炕洞里爬出来似的满面尘垢。窗外是荒凉的,窗外是少见人烟的。
“这么多的地都没人种,”李昌有心里想,“开他几亩荒,点上种,秋天时仨孩子就饿不着了。”
可他转而又一想:“种子在哪里呢?”李昌有想到种子的困难时心情更加沉郁了,而大儿子正哭得如醉如痴,他上去就是一巴掌,打得大儿子气噎了一下,“咯”地笑了一声,然后就不哭了。老大不哭,老二老三也就不哭了。
1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
B.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16.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1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1)乡村遗产内容丰富,包括文物、古遗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农业文化景观、村志等,(2)要分门别类、运用各种方式进行重塑和保护。(3)比如,对于富有价值的一些村落和濒危老宅,仅使政府部门保护远远不够,(4)必须激发村民自觉性的保护,提高村民的主动性和参与度。(5)随着文化遗产酒店、文化遗产主题乐园等新业态的出现,(6)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乡村居民重新又回到乡村,(7)政府可推动其延续和传承乡村传统习俗以及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1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辣椒入菜,冲击人类舌尖味蕾,辣椒“入”电池,能让电池更加高效发电。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保秦烨教授课题组,把天然分子辣椒素作为添加剂引入钙钛矿半导体,结合光电子能谱与光电器件,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软物质钙钛矿半导体表面电子结构从P型转变成N型的新现象。“辣椒”也能发电?据保秦烨教授介绍所谓“辣椒”能发电,是指辣椒素能够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此外,相比标准器件,含辣椒素的钙钛矿电池还显示出更高的工作稳定性。保秦烨提到,辣椒素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添加剂,其成本低廉,绿色无毒,性质相对稳定,并可广泛获取,适合于未来大规模生产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四、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级语文月考试卷 答题卡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A]?[B]?[C]?[D]
6 [A]?[B]?[C]?[D]
12 [A]?[B]?[C]?[D]
15 [A]?[B]?[C]?[D]
2[A]?[B]?[C] [D]
7[A]?[B]?[C]?[D]
16 [A]?[B]?[C]?[D]
3[A]?[B?][C] [D]
8[A]?[B]?[C]?[D]
9 [A]?[B]?[C]?[D]
4、
(4分)
5、
(6分)
10、(1)
(5分)
(2)
(6分)
(3)
(6分)
11、
(5分)
13、
(6分)
14 ⑴
⑵
(3)
(4)
(5)
(6)
17 (4分)
⑶
(4)
18、(6分)
60
参考答案
1.(3 分)B 【解析】A 项,“天人合一”理解错误。“敬天法祖”,是为“报本反始”。“报本反始”意思是受恩思报,不忘所自。C 项,“传统春节是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存在的基础”关系颠倒,材料二中是说“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春节存在的基础”;另外,材料二说“拜年主要是亲人之间或熟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活动”而不是“庆贺方式”。D 项,“加拿大、菲律宾等汉字文化圈国家”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加拿大、菲律宾不在汉字文化圈国家之列;并且加拿大、菲律宾也只是“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2.(3分)D 【解析】“这使得中国人更加自信,更具创新精神”强加因果,材料三最后一段的信息是“……中国春节……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3.(3 分)A 【解析】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拜年的意义主要在于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美好祝福。在选项中,A 项,除夕夜守岁是春节的重要习俗,家家户户亲人团聚,围坐在炉火旁品食闲聊,通宵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其乐融融。B 项, 贴春联和福字是过年的重要习俗,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春联可以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表达美好愿望。C 项,踏青插柳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人们在清明时节踏青郊游, 亲近自然,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天、地、人”和谐合一、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D 项,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燃放爆竹,除旧迎新;亦能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4.(4分)论证手法相同,都用到了举例论证。(1分)两则材料都通过列举代表性例子,使论证具体、可信。(1分)论证思路相同,两则材料都是先提出论点,然后用例证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全文。(2分)
5.(6 分)一份感恩之心。通过拜神祭祖,感恩上天和祖先,祈求平安健康、繁荣昌盛。一种团圆之乐。通过除夕夜的团圆饭来强化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一个希望之梦。春节期间一系列欢乐的年俗活动,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梦想。(每点 2 分,概括内涵 1 分,展开分析 1 分,意思对、语句通顺连贯即可)
6.C(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如解释为“军队”,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句中的“军”应是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行李”是古今异义,古义是指出使的人;D项,“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盟”如解释为“盟誓”,则与语境不合,句中的“盟”应解释为“结盟”。故选C项。)
7.A(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无能为也己”中“为”是动词,做;“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为”是动词,给予。B项,两个“既”都是副词,已经。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D项,两个“且”都是连词,况且,表递进。故选A项。)
8.C(要先找到设题的区域,即烛之武说秦师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三段,圈出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话,然后分析所给的几个小句子,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进行辨析。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是陈述事实,⑥“秦伯说,与郑人盟”是结果,这两句都不是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理由,排除这两句,故选C项。)
9.C(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从文中来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选C项。)
10.(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晋国,哪里有满足的啊?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便)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3)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分析】本题中,第一句中,“子”,对人的敬称,你;“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是……也”表判断,“是”,这。第二句中,“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厌”,满足;“既”,已经;“东”,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东面;“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扩张;“西封”的“封”是名词,边界;“若”,如果;“阙”使动用法,使……减少;“焉”,怎么,从哪里;“将焉取之”的“之”是代词,代土地。第三句,“因”,依靠,凭借;“人之力”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敝之”,“敝”,损害,“之”代词;“失其所与”,“其”,代词,“与”,亲附,结交,“所与”,所字结构,所结交的人;“知”同“智”,明智;“以”,用,介词;“易”,取代,代替;“吾其还也”中“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1.①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责,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个善于自省的人。②不是。郑伯的自责和晓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的台阶,烛之武“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详解】
本题考查通过语言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个善于自省的人。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话充分说明烛之武确实有退兵的能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虽然心里有满腹牢骚。“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意识到郑国灭亡对自己对国家和人民都不利。“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伯的自责和晓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的台阶,烛之武“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
12.B
13.颈联写诗人的穷困苦境,意境从宽阔转入狭窄:亲朋隔绝,无一消息,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2分)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写诗人凭栏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不禁老泪纵横,自己的孤寂与辽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2分)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2分)
14.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4)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5)不耻相师 则群聚而笑之 (6)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15.D(解析:A.表示引用话语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否定、讽刺 D.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16.A (解析:A项与横线句均为比喻,B项运用借代,C项无,D项拟人。)
17.(4 分)
(1)语句:,“重塑和保护”修改为:“保护和重塑”
(2)语句:,“仅使”修改为:“仅靠”
(3)语句:,“重新又”修改为:“重新”
(4)语句:,“延续和传承”修改为:“成为延续和传承”
(每点 1 分)
18.(6 分)近日,华东师大保秦烨教授团队/发现辣椒素/能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并提升其稳定性,/辣椒素添加剂前景广阔。(每点 1 分)
19、作文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孔颜之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话题,也是一个颇有思辨性的哲学命题。作文题力图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屏障,让同学们思考物质匮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传统文化,倡导思辨色彩。
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立意。
(1) 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
(2) 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
(3) 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類似的观点。
写作时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
【评分标准】
阅卷时着重于五个方面的评价:审题、文体、思想深度、语言和书写。根据审题情况,得分可以分为以下四档:
50—60分: 能够紧扣“不幸或匮乏的物质生活”,对身处该境况中内心仍拥有幸福感,做出独立、有深度的归因。
45—49分: 能够紧扣“不幸或匮乏的物质生活”,对身处该境况中内心仍拥有幸福感,做出较合理的归因。
40—44分: 考虑到了“不幸或匮乏的物质生活”,但是对幸福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者归因不是很恰当。
39分及以下: 没有顾及“不幸或匮乏的物质生活”,只是简单谈论幸福的源泉。
从思想深度看,50分以上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体现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有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
如果被判定为文体不明确或其他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情况,总分不超过45分。
语言方面,除了通顺、流畅外,论述类文章要求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记叙文、散文类文章要求有情感,有细节描写,有场景感。
【优秀作文】
美丽的灵魂稀释苦难
身居陋巷,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颜回给历史留下了“孔颜之乐”的佳话,也给千年后的人们留下了问题:面对现实的苦难,如何还能快乐?快乐源于何处?
快乐源于学识和视野。曾经,寒门学子王心仪的一篇《感谢贫穷》“刷爆”朋友圈,尽管贫穷令她的生活艰难痛苦,但站在学习的台阶上,她看到了贫穷为她带来了什么,看到了苦难中的生命可以更加绚烂,依旧快乐。颜回不正是如此?向孔子求学令他完善了自我,理解了仁义,明白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是他怡然自得,不为此忧虑半分。
快乐源于修养和心境。在苦难中总有人保持着从容与沉静,保持着乐观与自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家中被抄检一空时,母女二人依然穿着得体的衣服,水仙花开了,她们就在每枝花的颈部套上一个五分宽的红纸环,令花看起来更美了。那一抹明艳的红色,为家里增添了活力。从那一个个纸环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美丽的灵魂。在生活的苦难、条件的简陋前毫不慌乱、毫不悲伤,因为她们发自内心的从容与乐观,足以稀释眼前的苦难,足以维持快乐的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灵魂前,苦难无能为力。另一个美丽的灵魂是杨绛,在与丈夫历经磨难时,她依旧是那个大气从容的女人,用俏皮话来记录苦难,在黑暗中,她依旧可以创造一抹微光。
快乐源于责任和信仰。一个人,如果心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那么即便是再难再苦的生活,也不能把他打倒。被尊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一生为了印度的独立与平等而斗争。这个瘦削的老人,拄着拐杖去调解种族争斗,发表演讲,绝食抗议,他的生活条件不可谓不简陋,但他甘之如饴。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知道受苦受累可能会把更多人从苦难和劳累中解放出来。在当代中国,那些大学生村官,为什么放着城市里好好的工作不干,要去落后的农村?“农村条件哪有城市好?”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对他们来说,落后的条件阻挡不了他们的责任感,也阻挡不了他们勤勤恳恳取得成效后的快乐。美丽的灵魂足以稀释苦难,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这些美丽的灵魂。在不如意的境地里,不会“不堪其忧”,而是“不改其乐”,在困难面前担起责任,并不以为苦。
苦难是一杯烈酒,入喉辛辣灼痛,然而美丽的灵魂却可以将其稀释,稀释得甘醇绵长、回味无穷,令人自心底生出愉悦来。
【点评】
文章开头简要引用材料,以两个问题总起,引人深思。主体部分以快乐源于学识和视野、源于修养和心境、源于责任和信仰架构全文,三者之间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比较好地回答了开头的两个问题。在论述分论点时,用例合适,且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观照。结尾巧妙运用比喻,阐释了苦难和快乐之间的关系。如果从更高的要求讲,文章主体的三个部分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使文章少了一些思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