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4 10:4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衔接导入 素养目标
  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 ——[辽]萧总管《契丹风土歌》
  诗文描述了我国北方契丹族的游牧生活。与北宋并立的还有哪些政权?这些政权之间关系如何? 史料实证:通过契丹和西夏文字、货币等图片及相关史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
【时空观念】:通过《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和北宋并立情况。
【历史解释】: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宋夏议和的内容、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1.契丹族是怎样兴起、建国及发展的?
2.党项族是怎样建立并巩固政权的?
3.辽与北宋之间的和战概况。(重点)
4.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重点、难点)
5.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怎样?
6.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重点)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兴起。
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
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2)发展: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
(3)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4)强大: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起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巩固政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战:
宋太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 战争 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在澶州城宋军打退辽军
议和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影响 “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攻打北宋。
2.影响: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困苦。
3.议和: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合作探究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崛起与并立】
材料一
(1)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 建立时期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A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B 辽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C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史料实证——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时间 916年 917年 936年 947年 947年后 979年 1004年
事件 耶律阿保机
建立契
丹国  进军
幽州 协助石敬
瑭灭后唐 灭
后晋 多次对中原用兵  北宋攻辽,北宋战败 辽大举进攻北宋 
(2)通过材料二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这种局面带来怎样的危害?
提示:辽与中原政权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征战。
危害:长期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材料三 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是怎样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处理方式?(提示:从利弊两个方面谈看法)
提示:方式:议和。看法:一方面带有屈辱性,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带来相对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历史解释——交融与发展】
材料四
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契丹的乳酪等饮食文化、契丹服饰传入中原;契丹与汉族通婚……
(4)材料四反映了这一时期什么现象?
提示:现象:民族交融。
【家国情怀—— 评价与认识】
(5)我们应该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确评价辽宋、宋夏之间的议和?
提示: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来看,辽宋、宋夏之间的议和具有积极的影响,它结束了双方的战争,边境出现了长期的相对和平稳定状态,不仅有利于双方生产的发展,也有益于彼此的经济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图像史料】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由此可见,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易错易混】
1.北宋和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辽、北宋、西夏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历史解释】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
(1)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为平等关系;西夏向宋称臣。
(2)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思维构建】
课堂诊断基础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20·泰州姜堰质检)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这样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源自羌族居陕甘,仿效唐宋立官制,鼓励垦荒搞生产,创制文字启民智。”以上描绘的是哪个民族(   )
A.蒙古族 B.藏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
4.(2020·北京西城质检)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夏和议前 D.宋夏和议后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20·黄冈质检)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二、非选择题(12分)
7.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祖国辽阔的疆域上,五代十国后,出现了辽、宋、西夏等政权并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继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探究。
【谁主沉浮】
(1)“乱世造英雄”,下面三位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请你分别给他们送上一个称号。请连连看吧!(3分)
【指点江山】
(2)下面三个年代分别是哪个政权建立的时间?请写出。(3分)
【客观评价】
材料一 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中国通史》
材料二 (战后近十年内)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干戈。
材料三 “天命陛下为四海神民主,当使四夷即叙(归顺)。今乃称契丹母为叔祖母,称契丹为叔父。更岁与数十万钱帛,此乃臣之所耻。”
——王安石
(3)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与辽签订盟约的影响。(4分)
【家国情怀】
(4)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员,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悟?(2分)
【中考真题练】
1.(2019·北京中考)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2019·连云港中考)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
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3.(2020·眉山中考)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阅读打卡】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解读】
①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宋辽边境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不兴战事。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北宋末年,长达百年。
②对于北宋来说,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对辽来说,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 “澶渊之盟”的订立有积极影响: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发展生产,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课堂诊断基础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20·泰州姜堰质检)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这样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 B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源自羌族居陕甘,仿效唐宋立官制,鼓励垦荒搞生产,创制文字启民智。”以上描绘的是哪个民族( D )
A.蒙古族 B.藏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D )
4.(2020·北京西城质检)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 B )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夏和议前 D.宋夏和议后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20·黄冈质检)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C )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二、非选择题(12分)
7.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祖国辽阔的疆域上,五代十国后,出现了辽、宋、西夏等政权并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继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探究。
【谁主沉浮】
(1)“乱世造英雄”,下面三位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请你分别给他们送上一个称号。请连连看吧!(3分)
【指点江山】
(2)下面三个年代分别是哪个政权建立的时间?请写出。(3分)
答:A.契丹;B.北宋;C.西夏。
【客观评价】
材料一 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中国通史》
材料二 (战后近十年内)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干戈。
材料三 “天命陛下为四海神民主,当使四夷即叙(归顺)。今乃称契丹母为叔祖母,称契丹为叔父。更岁与数十万钱帛,此乃臣之所耻。”
——王安石
(3)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与辽签订盟约的影响。(4分)
答:积极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民间的交往。辽宋之间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影响: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家国情怀】
(4)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员,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悟?(2分)
答:当今社会,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团结,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真题练】
1.(2019·北京中考)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B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2.(2019·连云港中考)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B )
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3.(2020·眉山中考)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C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