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学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元朝
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农民起义:1351年,
黄河下游
地区爆发
农民起义
,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3)明朝建立:
1368
年,
朱元璋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府
,他就是明太祖。
(4)元朝灭亡:明军攻占元
大都
,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
(2)措施:
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
,互不统属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中央
①废除
丞相
制度和
中书省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兵部
;③设立
锦衣卫
(明成祖设立东厂,合成“厂卫”)
(3)影响:
皇权
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
》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
八股文
”。
(3)特点:内容空疏,形式
呆板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历史影响: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
四书
”“
五经
”,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概况:明朝时,农业、
手工业
和商业,都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2)表现: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
玉米
、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南北方
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苏州
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景德镇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晋商
、安徽的
徽商
。
【合作探究】1
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
?
【答案】
(1)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合作探究】2
问题:
【答案】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合作探究】3
问题:
【答案】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合作探究】4
问题:
【答案】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合作探究】5
问题:
【答案】
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事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一、选择题:
1.(2019青岛)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答案】D
2.(2019深圳中考)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C
3.朱元璋称帝的地点在应天,即今(
)
A.
北京
B.
西安
C.
南京
D.
洛阳
【答案】C
4.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
废除丞相
B.
设立东厂
C.
分封藩王
D.
迁都北京
【答案】C
5.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设立“厂卫”机构
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④设立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6.明朝时期的读书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主要是因为(
)
A.
政通人和,君主贤明
B.
八股取士,为考取功名,言多必失
C.
文字狱严酷,稍不留心,祸从口出
D.
修身养性,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原理世俗之事。
【答案】B
7.明朝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
)
A.
扬州
B.
苏州
C.
景德镇
D.
南京
【答案】B
8.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中榜的考生,你不可能(
)
A.
熟读四书五经
B.
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C.
会写作规范
D.
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答案】B
9.下列农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
A.
花生
B.
向日葵
C.
马铃薯
D.
占城稻
【答案】D
10.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
A.
洛阳和长安
B.
开封和临安
C.
北京和南京
D.
北京和洛阳
【答案】C
11.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
A.
推崇儒家经典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完善法律体系
D.
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B
12.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
A.
锦衣卫
B.
三司
C.
军机处
D.
六部
【答案】A
13.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①实行削藩政策
②设立锦衣卫
③废丞相
④设东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14.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
“四书”“五经”
B.
唐诗
C.
《资治通鉴》
D.
宋词
【答案】A
15.下列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D
二、史料分析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得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
(3)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机构?
【答案】
(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锦衣卫。
【多元导入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多元导入】
【新知导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交流点拨】
【课堂小结
回归目标】
【课堂达标
巩固反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
这部小说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
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
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明朝的建立:
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准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1)展示图片
(2)讲述:
3.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原因。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
(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三)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措施的影响。
教师总结: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四)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教师讲述:八股文。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根据教材回答八股取士的目的。
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提示: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多媒体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四、经济发展:
1.教师讲述: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等。
2.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提示: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3.提问:手工业的发展如何?
提示: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4.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商业又是怎样的情况?
提示: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3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情境导入
你看过吗?
《明朝那些事儿》
这部小说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
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
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明代青花扁壶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他就是明太祖。
地方
中央
取消
,设立“
”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废除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的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
把
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368
应天府
行中书省
三司
丞相
六部
大都督府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集权
自主学习
(2)司法上:设立
机构。
①目的:监视官民。
②概况:朱元璋设立
,明成祖成立
。
③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④地位: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厂卫
锦衣卫
东厂
自主学习
1.背景:明朝提倡
。
2.变化:
(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
”
(2)答题:以朱熹的《
》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文体:
3.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尊孔崇儒
四书
五经
四书集注
八股文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自主学习
1.农业:引进了原产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成为丝织业中心。
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
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南美洲
苏州
景德镇
北京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元末
明朝
丞相制度
锦衣卫
厂卫
爪牙
相权
自主学习
新知讲解
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明朝的建立
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准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明朝的建立
新知讲解
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今南京)
灭元时间
1368年
灭元标志
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想一想,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问题思考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
相关史事
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
问题思考
学习与
探究
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
新知讲解
行政方面
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央
废行省、设三司
分封诸子,驻守各地
地方
1
地
方
2
表现
目的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表现
目的
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新知讲解
1
中
央
2
目的
进一步集中权力
目的
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新知讲解
问题思考
答: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地方
中书省、丞相
中央
改革前
改革后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布政使司
行中书省
(行省)
比较归纳
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利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给统治埋下危机。
弊
特点: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合作探究
胡惟庸案
最后一个丞相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知识补充
知识补充
作为一名皇帝,除了要加强皇权外,他还想及时了解臣民的动态,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统治,那明太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新知讲解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监察方面
锦衣卫印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小故事
新知讲解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利
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
弊
影响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新知讲解
识图学史
锦衣卫组成
锦衣卫职责
锦衣卫权限
——皇帝侍卫亲军
——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新知讲解
朱元璋改革措施的影响(或作用)
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新知讲解
相关史事
材料研读
答: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朕要微服私访,去看看本朝最高级的考试——科举,学子们是否都按照朕的旨意学习、备考的。如果你是明朝当时的考生,你如何备考?
新知讲解
1
2
答题限制:
明朝科举考试细则
3
新知讲解
科举制度的变化
“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新知讲解
八股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议论的开始
起讲后入手之处
束股
后股
中股
起股
入手
起讲
破题
承题
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务
知识拓展
材料四
助长了读书人为当官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风气,扼杀了许多人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学习与
探究
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合作探究
唐朝科举
常科
制科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五十多种
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
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
合作探究
明朝科举
内容:
格式:
影响: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选贤任能。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顾炎武
“八股文”
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合作探究
消极:1.
禁锢思想,使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对我国的思想、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有哪些?
合作探究
农业: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经济的发展
新知讲解
棉纺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经济的发展——手工业
新知讲解
经济的发展——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
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新知讲解
北京
南京
识图学史
材料研读
答: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课后活动
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事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知识拓展
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2020
年黑龙江大庆)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
废除实行了1500
多年的丞相制度,
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2.
(2020
年山东聊城)“(宋濂)
尝与客饮,
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
问濂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笑曰:
‘诚然,
卿不朕欺。”《明史》
中的这段记载,
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3.(2020
年广东)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
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
纂成《孟子节文》,
颁行天下,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4.(2018·山东日照)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5.(2019年湖南湘西州)电影《锦衣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
)
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6.(2019菏泽)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7.“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上述材料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下发的诏令(
)
A.
唐太宗
B.
明太祖
C.
明成祖
D.
乾隆帝
8.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
梵书坑儒
B.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
八股取士
D.
大兴文字狱
9.(2019青岛)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10.(2019深圳中考)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
努尔哈赤
B.
朱元璋
C.
皇太极
D.
李世民
12.明太祖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下列不属于三司分管的是(
)
A.
民政
B.
刑狱
C.
军政
D.
锦衣卫
13.下列有关科举制度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
)
A.
武状元
B.
进士科
C.
殿试
D.
八股文
14.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15.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
明太祖
A.
丞相制度
B.
郡县制度
C.
行省制度
D.
科举制度
16.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
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
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
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7.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18.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
A.
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
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
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
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19.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
A.
锦衣卫
B.
内阁
C.
六部
D.
八股文
20.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的粮食作物有(
)
①水稻
②粟
③玉米
④甘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察访缉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1)材料一中的“三司”指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机构的印章?该机构有何权力?
(3)材料三中的“东厂”是谁设立的?其权力与材料二中机构是否等同?
(4)综上所述,明初这些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0
年黑龙江大庆)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
废除实行了1500
多年的丞相制度,
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答案】
D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借诛杀丞相胡惟庸,
废除了丞相制度,
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D
正确;
隋文帝杨坚时期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
A
排除;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完善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分散相权,
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
B
排除;
宋太祖赵匡胤增设多名官员,
分割宰相的行政、
财政等大权,
但没有废除丞相制度,
C
排除。
故选
D。
2.
(2020
年山东聊城)“(宋濂)
尝与客饮,
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
问濂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笑曰:
‘诚然,
卿不朕欺。”《明史》
中的这段记载,
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答案】
C
【解析】考点: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解题思路:
概括材料可知,
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
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
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
爪牙。
C
正确;
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
A
错误;
反对铺张浪费、
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
BD
错误。
综上故选
C。
3.(2020
年广东)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
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
纂成《孟子节文》,
颁行天下,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明太祖下令废除“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
以树立皇权威严,
反映了明朝初期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A
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与科举制度完善无关,
B
排除;
材料并未体现对儒家地位的提升,
C
排除;
材料未反映图书出版发达,
C
排除;
故选
A。
4.(2018·山东日照)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5.(2019年湖南湘西州)电影《锦衣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
)
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和控制的锦衣卫。故电影《锦衣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明朝,故C符合题意;秦朝、隋朝、清朝与锦衣卫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2019菏泽)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和控制的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合称厂卫特务机构。故史实发生在明朝,故D符合题意;故选C。
7.“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上述材料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下发的诏令(
)
A.
唐太宗
B.
明太祖
C.
明成祖
D.
乾隆帝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明成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C。
8.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
梵书坑儒
B.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
八股取士
D.
大兴文字狱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明朝设置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强化对人民的侦听、监察。所以答案选B
9.(2019青岛)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厂是明成祖朱棣设置的,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0.(2019深圳中考)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为切入点,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知识。
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
努尔哈赤
B.
朱元璋
C.
皇太极
D.
李世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者。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应天,势力不断壮大。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故选B。
12.明太祖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下列不属于三司分管的是(
)
A.
民政
B.
刑狱
C.
军政
D.
锦衣卫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授权侍卫亲军组成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后来成为特务机构。D项符合题意;明太祖即位,为了加强君权,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ABC三项是三司的指责,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下列有关科举制度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
)
A.
武状元
B.
进士科
C.
殿试
D.
八股文
【答案】D
【解析】A项武状元、C项殿试是唐朝武则天时设置的;B项进士科是唐朝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故D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朝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朝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C项符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前,我国还没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AB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5.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
明太祖
A.
丞相制度
B.
郡县制度
C.
行省制度
D.
科举制度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丞相制度的废除的相关知识点。右图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即位后,为加强君主权力,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故选A。
16.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
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
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
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C
【解析】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当时在江浙一带的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发达,苏州盛泽镇主要得益于丝织业的快速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业基地出现,A项错误。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和材料无关,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答案C。
17.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废除的时间。丞相制度创立于秦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明朝建立后了,明太祖为加强君主集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故答案选D。
18.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
A.
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
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
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
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可以看出,东厂厂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仅仅位于皇帝一人之下,对皇帝负责,拥有极大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于宦官常在皇帝左右,最受他的信任,就让他们负责这个机构,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这一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题意;
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不合题意;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D项错误,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9.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
A.
锦衣卫
B.
内阁
C.
六部
D.
八股文
【答案】D
【解析】教材中顾炎武的原话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顾炎武批评的是八股文,不是锦衣卫、内阁、六部等。故答案选D。
20.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的粮食作物有(
)
①水稻
②粟
③玉米
④甘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明朝时”,结合课本所学,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①不正确,AD两项不合题意;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②不正确,B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察访缉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1)材料一中的“三司”指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机构的印章?该机构有何权力?
(3)材料三中的“东厂”是谁设立的?其权力与材料二中机构是否等同?
(4)综上所述,明初这些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
(1)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2)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明成祖;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4)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三司即布政使司、提刑按查使司、督指挥使司。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君权。
(2)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明朝时期锦衣卫的印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等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置的机构;锦衣卫是负责监察全天下的,而东厂是负责监察锦衣卫的,所以东厂的权利在锦衣卫之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机构。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设置的三司,锦衣卫和东厂等机构,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明朝的统治。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明朝时期的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东厂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