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73张PPT )+教案+导学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73张PPT )+教案+导学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4 15:26: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学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元朝
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农民起义:1351年,
黄河下游
地区爆发
农民起义
,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3)明朝建立:
1368
年,
朱元璋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府
,他就是明太祖。
(4)元朝灭亡:明军攻占元
大都
,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2)措施:
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
,互不统属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中央
①废除
丞相
制度和
中书省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兵部
;③设立
锦衣卫
(明成祖设立东厂,合成“厂卫”)
(3)影响:
皇权
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
》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
八股文
”。
(3)特点:内容空疏,形式
呆板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历史影响: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
四书
”“
五经
”,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概况:明朝时,农业、
手工业
和商业,都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2)表现: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
玉米
、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南北方
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苏州
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景德镇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晋商
、安徽的
徽商

【合作探究】1
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
?
【答案】
(1)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合作探究】2
问题:
【答案】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合作探究】3
问题:
【答案】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合作探究】4
问题:
【答案】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合作探究】5
问题:
【答案】
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事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一、选择题:
1.(2019青岛)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答案】D
2.(2019深圳中考)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C
3.朱元璋称帝的地点在应天,即今(

A.
北京
B.
西安
C.
南京
D.
洛阳
【答案】C
4.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
废除丞相
B.
设立东厂
C.
分封藩王
D.
迁都北京
【答案】C
5.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设立“厂卫”机构
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④设立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6.明朝时期的读书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主要是因为(

A.
政通人和,君主贤明
B.
八股取士,为考取功名,言多必失
C.
文字狱严酷,稍不留心,祸从口出
D.
修身养性,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原理世俗之事。
【答案】B
7.明朝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

A.
扬州
B.
苏州
C.
景德镇
D.
南京
【答案】B
8.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中榜的考生,你不可能(

A.
熟读四书五经
B.
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C.
会写作规范
D.
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答案】B
9.下列农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A.
花生
B.
向日葵
C.
马铃薯
D.
占城稻
【答案】D
10.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
洛阳和长安
B.
开封和临安
C.
北京和南京
D.
北京和洛阳
【答案】C
11.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A.
推崇儒家经典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完善法律体系
D.
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B
12.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A.
锦衣卫
B.
三司
C.
军机处
D.
六部
【答案】A
13.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①实行削藩政策
②设立锦衣卫
③废丞相
④设东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14.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A.
“四书”“五经”
B.
唐诗
C.
《资治通鉴》
D.
宋词
【答案】A
15.下列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D
二、史料分析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得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
(3)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机构?
【答案】
(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锦衣卫。
【多元导入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多元导入】
【新知导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交流点拨】
【课堂小结
回归目标】
【课堂达标
巩固反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2.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
这部小说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
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
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明朝的建立:
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准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1)展示图片
(2)讲述:
3.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原因。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
(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三)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措施的影响。
教师总结: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四)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教师讲述:八股文。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根据教材回答八股取士的目的。
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提示: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多媒体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四、经济发展:
1.教师讲述: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等。
2.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提示: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3.提问:手工业的发展如何?
提示: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4.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商业又是怎样的情况?
提示: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3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情境导入
你看过吗?
《明朝那些事儿》
这部小说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
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
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明代青花扁壶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他就是明太祖。
地方
中央
取消
,设立“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废除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的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

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368
应天府
行中书省
三司
丞相
六部
大都督府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集权
自主学习
(2)司法上:设立
机构。
①目的:监视官民。
②概况:朱元璋设立
,明成祖成立

③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④地位: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厂卫
锦衣卫
东厂
自主学习
1.背景:明朝提倡

2.变化:
(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2)答题:以朱熹的《
》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文体:
3.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尊孔崇儒
四书
五经
四书集注
八股文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自主学习
1.农业:引进了原产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成为丝织业中心。
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
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南美洲
苏州
景德镇
北京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元末
明朝
丞相制度
锦衣卫
厂卫
爪牙
相权
自主学习
新知讲解
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明朝的建立
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准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明朝的建立
新知讲解
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今南京)
灭元时间
1368年
灭元标志
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想一想,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问题思考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
相关史事
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
问题思考
学习与
探究
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
新知讲解
行政方面
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央
废行省、设三司
分封诸子,驻守各地
地方
1


2
表现
目的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表现
目的
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巩固皇室
新知讲解
1


2
目的
进一步集中权力
目的
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新知讲解
问题思考
答: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皇帝
地方
中书省、丞相
中央
改革前
改革后
皇帝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布政使司
行中书省
(行省)
比较归纳
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给统治埋下危机。

特点: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合作探究
胡惟庸案
最后一个丞相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知识补充
知识补充
作为一名皇帝,除了要加强皇权外,他还想及时了解臣民的动态,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统治,那明太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新知讲解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监察方面
锦衣卫印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小故事
新知讲解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影响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新知讲解
识图学史
锦衣卫组成
锦衣卫职责
锦衣卫权限
——皇帝侍卫亲军
——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新知讲解
朱元璋改革措施的影响(或作用)
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新知讲解
相关史事
材料研读
答: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朕要微服私访,去看看本朝最高级的考试——科举,学子们是否都按照朕的旨意学习、备考的。如果你是明朝当时的考生,你如何备考?
新知讲解
1
2
答题限制:
明朝科举考试细则
3
新知讲解
科举制度的变化
“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新知讲解
八股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议论的开始
起讲后入手之处
束股
后股
中股
起股
入手
起讲
破题
承题
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务
知识拓展
材料四
助长了读书人为当官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风气,扼杀了许多人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
学习与
探究
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合作探究
唐朝科举
常科
制科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五十多种
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
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
合作探究
明朝科举
内容:
格式:
影响: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选贤任能。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顾炎武
“八股文”
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合作探究
消极:1.
禁锢思想,使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对我国的思想、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有哪些?
合作探究
农业: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经济的发展
新知讲解
棉纺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经济的发展——手工业
新知讲解
经济的发展——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
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新知讲解
北京
南京
识图学史
材料研读
答: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课后活动
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事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知识拓展
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2020
年黑龙江大庆)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
废除实行了1500
多年的丞相制度,
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2.
(2020
年山东聊城)“(宋濂)
尝与客饮,
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
问濂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笑曰:
‘诚然,
卿不朕欺。”《明史》
中的这段记载,
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3.(2020
年广东)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
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
纂成《孟子节文》,
颁行天下,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这反映了明初(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4.(2018·山东日照)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5.(2019年湖南湘西州)电影《锦衣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

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6.(2019菏泽)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7.“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上述材料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下发的诏令(

A.
唐太宗
B.
明太祖
C.
明成祖
D.
乾隆帝
8.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
梵书坑儒
B.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
八股取士
D.
大兴文字狱
9.(2019青岛)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10.(2019深圳中考)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
努尔哈赤
B.
朱元璋
C.
皇太极
D.
李世民
12.明太祖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下列不属于三司分管的是(

A.
民政
B.
刑狱
C.
军政
D.
锦衣卫
13.下列有关科举制度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

A.
武状元
B.
进士科
C.
殿试
D.
八股文
14.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15.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明太祖
A.
丞相制度
B.
郡县制度
C.
行省制度
D.
科举制度
16.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
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
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
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7.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18.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
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
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
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
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19.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A.
锦衣卫
B.
内阁
C.
六部
D.
八股文
20.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的粮食作物有(

①水稻
②粟
③玉米
④甘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察访缉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1)材料一中的“三司”指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机构的印章?该机构有何权力?
(3)材料三中的“东厂”是谁设立的?其权力与材料二中机构是否等同?
(4)综上所述,明初这些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0
年黑龙江大庆)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
废除实行了1500
多年的丞相制度,
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答案】
D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借诛杀丞相胡惟庸,
废除了丞相制度,
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D
正确;
隋文帝杨坚时期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
A
排除;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完善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分散相权,
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
B
排除;
宋太祖赵匡胤增设多名官员,
分割宰相的行政、
财政等大权,
但没有废除丞相制度,
C
排除。
故选
D。
2.
(2020
年山东聊城)“(宋濂)
尝与客饮,
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
问濂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笑曰:
‘诚然,
卿不朕欺。”《明史》
中的这段记载,
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答案】
C
【解析】考点: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解题思路:
概括材料可知,
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
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
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
爪牙。
C
正确;
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
A
错误;
反对铺张浪费、
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
BD
错误。
综上故选
C。
3.(2020
年广东)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
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
纂成《孟子节文》,
颁行天下,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这反映了明初(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明太祖下令废除“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
以树立皇权威严,
反映了明朝初期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A
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与科举制度完善无关,
B
排除;
材料并未体现对儒家地位的提升,
C
排除;
材料未反映图书出版发达,
C
排除;
故选
A。
4.(2018·山东日照)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5.(2019年湖南湘西州)电影《锦衣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

A.秦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和控制的锦衣卫。故电影《锦衣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明朝,故C符合题意;秦朝、隋朝、清朝与锦衣卫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2019菏泽)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和控制的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合称厂卫特务机构。故史实发生在明朝,故D符合题意;故选C。
7.“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上述材料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下发的诏令(

A.
唐太宗
B.
明太祖
C.
明成祖
D.
乾隆帝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明成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C。
8.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
梵书坑儒
B.
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
八股取士
D.
大兴文字狱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明朝设置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强化对人民的侦听、监察。所以答案选B
9.(2019青岛)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厂是明成祖朱棣设置的,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0.(2019深圳中考)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为切入点,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知识。
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
努尔哈赤
B.
朱元璋
C.
皇太极
D.
李世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建立者。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应天,势力不断壮大。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故选B。
12.明太祖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下列不属于三司分管的是(

A.
民政
B.
刑狱
C.
军政
D.
锦衣卫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授权侍卫亲军组成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后来成为特务机构。D项符合题意;明太祖即位,为了加强君权,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ABC三项是三司的指责,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下列有关科举制度词语中,在明朝时才可能出现的是(

A.
武状元
B.
进士科
C.
殿试
D.
八股文
【答案】D
【解析】A项武状元、C项殿试是唐朝武则天时设置的;B项进士科是唐朝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故D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朝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朝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C项符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前,我国还没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AB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5.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

明太祖
A.
丞相制度
B.
郡县制度
C.
行省制度
D.
科举制度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丞相制度的废除的相关知识点。右图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即位后,为加强君主权力,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故选A。
16.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
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
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
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C
【解析】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当时在江浙一带的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发达,苏州盛泽镇主要得益于丝织业的快速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业基地出现,A项错误。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和材料无关,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答案C。
17.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废除的时间。丞相制度创立于秦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明朝建立后了,明太祖为加强君主集权,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故答案选D。
18.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
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
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
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
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可以看出,东厂厂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仅仅位于皇帝一人之下,对皇帝负责,拥有极大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于宦官常在皇帝左右,最受他的信任,就让他们负责这个机构,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这一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题意;
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不合题意;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D项错误,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9.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A.
锦衣卫
B.
内阁
C.
六部
D.
八股文
【答案】D
【解析】教材中顾炎武的原话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顾炎武批评的是八股文,不是锦衣卫、内阁、六部等。故答案选D。
20.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的粮食作物有(

①水稻
②粟
③玉米
④甘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明朝时”,结合课本所学,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①不正确,AD两项不合题意;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②不正确,B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察访缉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1)材料一中的“三司”指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机构的印章?该机构有何权力?
(3)材料三中的“东厂”是谁设立的?其权力与材料二中机构是否等同?
(4)综上所述,明初这些皇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
(1)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2)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明成祖;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4)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三司即布政使司、提刑按查使司、督指挥使司。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君权。
(2)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明朝时期锦衣卫的印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等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厂”是明成祖时期设置的机构;锦衣卫是负责监察全天下的,而东厂是负责监察锦衣卫的,所以东厂的权利在锦衣卫之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机构。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设置的三司,锦衣卫和东厂等机构,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明朝的统治。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明朝时期的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东厂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