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十中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34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7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长篙(hāo) 创伤(chuàng) 目眦(zì) 不加思索
B. 踯(chí)躅 辽夐(xiòng) 百舸(kě) 苍海一粟
C. 惊蛰(zhé) 笨拙(zhuō) 体恤(xù) 星辉斑斓
D. 溯(sù)源 忤视(wǔ) 忸怩(niè) 准备就序
2. 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________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________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________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 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 B. 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 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 D. 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B. 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回到谈判桌上比进行军事演习有效,重启六方会谈总比炫耀武力同盟可行,这个道理是不容置喙的。
C. 政府力挺开发商已是图穷匕见,使得很多城市房价下跌变得困难起来,客观地说,全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还在上涨。
D. 第11届全运会男篮决赛中,尽管山东队有巴特尔等老将坐镇,但广东队在进攻中草木皆兵,多点开花,最终以大比分战胜了山东队。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B. 武广客运专线开通在即,大部分航空公司下调了广州往长沙、武汉方向的机票价格,广州到武汉的最低机票价格只需要190元左右。
C. 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是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D. 为民族情绪提供制度化的宣泄渠道,意味着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保证政府自身能够及时回应公民维护民族自尊心的诉求。
5.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诗中写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其中,“新娘”的比喻充满新意,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一见钟情。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极具历史价值。
C. 《战国策》是一部继《国语》之后记载战国时期诸国历史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和辞说。《荆轲刺秦王》选自其中。
D. 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天狗》是极力张扬自我的一首奇诗,每行都以“我”字开头,突出了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充分宣泄了他那激荡不已的激情。
7. 填入后边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梅尧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__________。
A.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B.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 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8~9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学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9.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三、文言阅读(共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10~13题。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登上,乘
B. 终已不顾 回头看
C.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从小道
D. 张良入谢 表示谢意
11.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B.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 项伯杀人,臣活之
12.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3.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A. 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沛公安在 D.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14~17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
14. 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B. 王长者,不倍德 倍:背离,背叛
C. 微陛下,臣等当虫出 微:假如没有。
D. 士争临城死敌 敌:敌人,仇敌。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 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 孟舒岂故驱战之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 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
失其所与,不知
16.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⑤
17.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 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 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 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86分)
四、(共2道小题,共13分)
18.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取材于《问说》)
1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②吾入关,______________,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④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⑤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0分)
中国现代诗
中国的现代诗,如果从被称为“象征派”首创的李金发算起,以他发表于1925年2月6日出版的《雨丝》杂志第14期上的《疯妇》和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编入“新潮丛书”出版的诗集《微雨》为标志,迄今已近80年了。
在20世纪充满坎坷与辛酸的历史夹缝中曲折沉浮的中国现代诗人,不能不面对中国苦难而又多变的现实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现代诗的这种“中国”方式的改造。
首先,中国现代诗人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不足的背景下的现代诗创作,大抵是以在中国多难的战争与离乱历史缝隙中所产生的生存荒谬感、孤寂感和失落感,来代替西方现代诗人在机械文明对人的心灵侵扰、挤逼、异化中所产生的荒谬感、孤寂感和失落感。
其次,在对现代诗的哲学、心理学、美学基础和艺术技巧的某些可操作的层面上,中国的现代诗人不仅引介自西方的哲人和诗人,往往还从博大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经典中找到了可以与之相沟通、融洽、替代的对象,从而从精神内涵到外在形式上,赋予了现代主义的“中国”方式。洛夫诗歌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洛夫把西方奠立在尼采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等基础上的现代主义审美方式与东方建立在庄子哲学与禅悟精神基础上的艺术思维方式沟通起来。洛夫自觉地从庄、禅哲学拓展了它的现代视野,也为中国的现代诗创作寻找到它的民族本源。
这种把现代诗的创作引入中国人文传统精神的努力,还表现在相当多的现代诗人都积极地从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学中开拓重新诠释与蕴藉现代空间中。他们或者翻用前人的辞章、典故、境界,以创造新的意境,或者重构历史故事和人物,给以现代诠释和观照,或者溯游在古代人文环境的历史胜迹中,以抒写现代的感怀。这一趋向,从“五四”新诗草创初期即已开始。在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中,有一个时期,这种被余光中称为“新古典主义”而在“命名”上为洛夫坚决反对的艺术趋向,曾经成为许多诗人共同的实验,并以此来扭正屡受“西化”的现代诗与中国人文传统的联系。80年代以后的大陆现代诗,在“朦胧诗”的初潮过后,也出现了一股加溯传统的努力,以和当时文坛上的“寻根”热潮相呼应。不管如何为中国现代诗发展上这一趋向“命名”,它都表现了现代诗人重新诠释历史与经典的现代意识的另一侧面,和现代诗人从接受西方的引介到寻回自己人文传统的努力,同时也为现代诗呈现了它在中国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70多年前引自西方的最初一声吟唱,到70年代后以“中国”方式广泛存在于至今还残留裂痕的国土上,中国现代诗的起起落落,无不与我们的生命、土地和时间息息相关。
(摘自《新华文摘》2000年第12期)
20. 中西方现代诗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为什么说“中国现代诗的起起落落,无不与我们的生命、土地和时间息息相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下列对文段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 从全文看,“中国现代诗”与“中国现代诗歌”不是同一概念,它们之间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
B. 中国现代诗人无论是重构历史故事和人物,还是借用前人的辞章、典故、境界,在内容上大都赋予它现代的感情与关照,在形式上予以翻用和创新。
C. 台湾诗人余光中与大陆诗人洛夫,对现代诗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向、命名有不同见解。
D. 中国现代诗人洛夫自觉地从庄、禅哲学拓宽了现代诗的视野,为中国现代诗创作找 到了它的民族本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13分)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湖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撞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滔滔,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湖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里,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23. 作者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这是想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文章的第6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这里的“极致”在文中含义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 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有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心声。
C. “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 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 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六、作文(50分)
27. 大自然神奇而美妙,人生充满快乐和希望,大千世界的人与物,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欣赏。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欣赏的人是缺乏信心的人,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然、欣赏人生;善于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领略到了独特的趣味。
请以“欣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为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7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 C
2. A 解析:①中应选“年轻”。“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领导班子年轻化;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②中应选“以至”。“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而“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再说,“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应选A。
3. A。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4. D A. 句式杂糅:“靠的是……”和“……取得的”杂糅 B. “最低价格”和190元“左右”矛盾 C. 一面对两面
5. C 应该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 B 《左传》是编年体
7. B(简析:题目中所填语句为尾句,是对梅尧臣诗句的总结,诗句所谈的事物有两个,陈述方式为“梅逊雪”、“雪输梅”。可见,诗句表现的是梅、雪各自的短处,故选B。)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8. B 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9. A 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
三、文言阅读(共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10~13题。
10. D 谢罪 11. D 使动用法 A. 名作状 B. 名作动 C. 名作动
12. B表修饰 A. 表转折 C. D. 表顺承
13. B被动 A. 定语后置 C. 宾语前置 D. 判断句
(二)阅读文言文语段,回答14~17小题
14. D. 敌:对抗 15. A. 于是,就 B. 用\因为 C. 他们\单独 D. 和\依附
16. A ①克己自信 ③忠义 ⑤忠义
17. D 事先并未做调查
四、
18.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取材于《问说》)
【评分参考】共10处,答错2处扣1分。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19. 略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10分)
20. 中国现代诗是在中国多难的战争与离乱历史缝隙中产生的,西方现代诗是在机械文明对人心灵侵扰、挤逼、异化下所产生的。
21. 因为不同时期的现代诗人在创作时都积极地从历史和文学中开拓重新诠释和蕴藉现代空间,努力地引入中国人文传统精神。
22. C 解析:只是命名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13分)
23. 答案意思应当与文章第(7)节第一句话相关,参考答案: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或:乐器是时代和地域文化的魂魄。
24. 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25. (1)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2)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26. A、C(B中“墨客骚人”、“显贵官宦”之说有误;D中“悲剧性”之说无从谈起;E中“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有误)
六、
27. 作文指导:“欣赏”这个文题审题难度不大:可谈人生、青春、生活,也可以写环境与自然,乃至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既可写你的,也可写他的;框限少,但并不等于没有限制,但都必须紧紧扣住题目“欣赏”,要通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产生独特积极的感受。例如:欣赏多彩的生活,欣赏多姿的自然,欣赏永不言败的人生,欣赏在青春中熔炼出的生命或者欣赏寻求快意的心灵等等。面对众多的素材,我们要慧眼独具,从中筛选出感受深的,趣味浓的。从小处入手,“喜人的春色不须多,万绿从中一点红”即可。选好材料,要站得高,看得远,深入挖掘。立意不仅要明确,还要力求新颖深刻。比如欣赏音乐,不能通篇云山雾罩,只说些“三月不肉味”的话,而要点出美在何处。文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因此“欣赏”的过程应是写作的重心,或让人欣赏的过程,议论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切不可寡味低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运用手法:或以小见大,或设置悬念,或情节波澜。
作文批阅时,强化文体意识,强化明确文章意旨,力求挖掘深刻,想出点意思,悟出点道理,品出点情味。
【附参考译文】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以严谨廉洁为乐,喜爱与众公交游。赵王张敖让他作了郎中。
汉高祖七年时,高祖路过赵地,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而骂他。当时赵王相国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事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请求反叛他。”赵王把牙齿咬得出血说:“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赵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败露被觉察,汉高祖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被抓。这时汉高祖下诏说:“有敢追随赵王的赵人三族都要获罪。”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穿红衣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称是赵家的奴隶,跟随赵王张敖到长安。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废做了宣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谈话,感到汉朝堂上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做了郡守、诸侯的相国。田叔做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做云中守十多年了,敌人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敢追随赵王的赵人,三族都要获罪。然而孟舒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做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刚使北方少数民族臣服,前后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争着据城抵抗,如同儿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孝文帝)于是又召见孟舒让他做了云中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