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福》(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祝福》(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7 11:0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祝福
鲁迅
第六单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单元梳理
本单元所选的五篇小说,分别代表了古今中外不同的时空,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深刻地体会小说这一体裁的人文价值,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学习小说多变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进而把人物放进时代,理解文学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以及小说对于社会的意义。

知人论世

精研文本

写作借鉴
目 录
学习目录

知人论世
学习环节
课堂导入
一个吃苦耐劳、拼尽全力也只想苟且活着的底层劳动妇女,为何会在一个“祝福”之夜孤独凄惨地死去?压垮她的是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重担吗?显然不是,让我们一起走进她所生活的时代,了解她和她周围人的故事。
检查预习
《祝福》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1)用倒叙手法。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有过哪些经历?怎么死的?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2)交代了背景,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氛围: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景象,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
检查预习
知识储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鲁迅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现代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
知识储备
【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当时,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尤其是妇女深受其害,因此,鲁迅在《祝福》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知识储备
【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精研文本
学习环节
梳理小说情节
序幕:旧历年鲁镇预备祝福
结局:祥林嫂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祥林嫂逃婚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 祥林嫂再寡又到鲁镇
尾声:鲁镇开始了新年祝福
思考讨论
(1)“祝福”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也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2)表明了作者的反讽之意。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劳动妇女,一再被侮辱、被损害,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福”?(3)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一悲一喜,对照鲜明。
为什么小说始于“祝福”又终于“祝福”?
讨论交流:
(1)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代表一种有限叙述视角。(2)用第一人称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3)线索作用。以“我”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全文。(4)主题上:“我”代表一个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方面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但另一方面也只对祥林嫂抱有有限同情,很快就忘了祥林嫂带来的不快,想着要去吃“鱼翅”了,这就深化了主题。
小说中的“我”起了什么作用?
分析人物
祥林嫂的一生经历了哪些灾难?这些灾难对她有哪些精神打击?
讨论交流:
请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相关内容,分析变化和作用
肖像变化的作用
作用:这些外貌尤其是祥林嫂对照鲜明的眼神变化,概括了她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展示了她的内心世界一步步走向崩溃,传神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从而深化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即农村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意见领袖,是封建思想的自觉捍卫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分析如下:
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对祥林嫂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1)政治上他迂腐、保守、反动,反对一切变革。已经到了20世纪20年代,他还在骂康有为,痛恨新党,他的书房,也是按照封建家庭的规格来陈设的,足可见其极其反动保守的政治立场。
(2)生活中,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遭遇他不但不同情,反而轻视、厌恶祥林嫂,赞同她婆家逼她改嫁。祥林嫂活着时,他冷酷地打击已丧夫失子的祥林嫂,祭祀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一个“谬种”,所以正是他,让祥林嫂在鲁家走向“社会性死亡”,是直接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
他人对祥林嫂的影响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讨论后回答:祥林嫂周围的“他人”,是怎样成为祥林嫂的“地狱”的?
萨特(1905-1980)
揣摩环境
交代背景
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镇上各家
准备“祝福”
“我”对 “祝福”的感受
鲁四老爷家
的“祝福”
毁灭希望
不让祥林嫂沾手祭器
对照鲜明
呼应开头,揭露礼教吃人本质
讨论:文章几次写到“祝福”?有什么作用?
揣摩环境
《祝福》中有四处写雪,请分别赏析其作用。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点明鲁镇准备“祝福”的节令场景,衬托了作者烦乱的心境,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揣摩环境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作用:烘托祥林嫂死后的沉寂氛围。祥林嫂的死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反而让大家觉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连“我”也觉得“反而渐渐舒畅起来了”,这更突出了祥林嫂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里。
揣摩环境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用:暗示又是“祝福”时节,情节将会发生转折。具体表现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自此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沦为众人的笑料,连头上的伤疤也成了“耻辱的记号”,于是她被大家彻底孤立了,再也没能感到一点温暖。
揣摩环境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表面祥和的“祝福”氛围,更加反衬了祥林嫂命运的凄惨。你看,连绵不断的爆竹、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的节日气氛,这些都与一个无辜妇女的惨死,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写作借鉴
学习环节
怎样观察
如果图一的男孩叫“小明”,那么图二的男孩叫什么?
小萌
怎样观察
观察:透过表象 发现变化 找出规律
不变1:(四叔)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
不变2:(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 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不变3: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怎样观察
既然写“变”,为什么先写“不变”?
因为: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根本没有什么大变,四叔还在骂康有为和新党,封建宗法思想和礼教传统仍然很强大,这是后来祥林嫂悲剧命运发生的土壤,所以要突出这些“不变”。
怎样观察
变化1:祥林嫂几次到鲁镇以及“我”偶遇:外貌和神态的巨大变化
变化2:祥林嫂再到鲁镇,人们对她态度的变化:同情 厌烦 嘲笑和伤害
作用:普通人加之于弱者之上的冷漠和残忍,成了压垮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成为祥林嫂人生的地狱。
作者语录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课堂回顾
祝福
情节
环境
人物
“我”讲述:祥林嫂的一生
天灾 人祸 被歧视 嘲笑 排挤 伤害
三次“祝福” 四次雪景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