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掌握重要文言知识点。
2.品读细节,感悟作者至爱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素材抒写感情的技巧。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明朝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解题
项脊轩是什么地方?
小阁子。作者的书斋。这小小的书斋又承载了作者怎样沉淀淀的往事呢?
三、初读文本。
1.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请同学点评。找出读的不准确字音,讨论如何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四、再读文本
1.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2.在班内交流质疑文言词义。
五、三读文本
本文被称为“明文第一”,有评论家说:“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你认为这篇文章魅力在哪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感情很真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是通过写什么来抒发了怎样的情?
借项脊轩志里的景、人、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同学们以共同体为单位找其中一个切入点来赏析文本。
课前预设:
景:问题1:作者为什么种兰、桂、竹等花木?
明确: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而桂树和读书人的愿望“蟾宫折桂”有关系。这些往往
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寄寓。这里的环境不仅优美,而且雅致。
问题2:“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有声反衬“静”字,以动衬静。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
小结:首段的景物描写,不仅衬托了环境的优美雅致,还展现了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这有几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味,像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有感情地齐读包含“喜”内容的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调来朗读?)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啸读满架诗词歌赋,喜见阶前小鸟啄食,夜嗅墙边风影桂香,好一个闲情雅趣,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心喜呢?
人与事:幻灯片展示: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表达内心的感情,是归有光文章的一大特色。作者在对母亲、祖母与妻子的回忆中又有哪些细节描写特别传情,比如:
1.老妪回忆作者的母亲对其姐姐的关心与疼爱,母亲一至一扣,极为平常的细节作者为什么“语未毕,余泣”?
明确:文中的细节“儿寒乎?欲食乎?”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与其说是在回味母亲关爱的温暖,不如说更是在悲哀失去母爱的寒冷。母亲已逝,存留于人们记忆中的点点滴滴,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发酵,更加意味深长,弥足珍贵。
2.这段中有直接描写悲伤地词吗?“泣”“号”两种哭泣哪个程度深,为什么?
明确:通过描写祖母三言三行,表现了对孙子的疼爱,关切以及殷切的期望,
幻灯片展示: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归有光《家谱记》
结合第三段开头写“东犬西吠,鸡栖于庭先是往往而是始已凡矣”,表现大家族分崩离析,家道中落,归有光又肩负的振兴家族的希望,祖母的期望让归有光感觉肩上沉淀淀的责任。斯人已逝,功业未就,思念愈深,愧疚愈烈。自然悲从中来,“长号不自禁”。
3.写怀念亡妻为什么没有哭的描写?作者不悲伤吗?
通过“室坏不修”“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物:借枇杷树的描写,写出了作者深痛的哀悼。
庄子曰“真悲无泪而哀”“至情言语即无声”借庭有枇杷树借景抒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匆匆,枇杷无情。人亡物在,睹物思人,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六、总结。
后人评价:
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明·王锡爵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清·姚鼐
岁月从归有光的身边偷走了很多的东西,却将最珍贵的回忆留在了项脊轩里。那是一份份有关爱的回忆。没有豪言壮语的堆砌,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只是平平淡淡,真真切切,却也饱有化不开的浓情。正所谓“项脊轩忆往事悲喜参半,南阁子思旧情爱恨交加”,请同学们课下熟读成诵。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人
景情事
物
《项脊轩志》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简单易懂,而且注解非常详细,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完成鲁人版2册必修学习内容,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基本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看懂字面意思。
而学生理解不了的是作者悲凉的感叹中所蕴涵的真情。学生在独立阅读完之后便能明白《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能对文章所写的家庭琐事,人事变迁,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有所体会。文章抒发情感有明写也有暗写,对于明写情感的地方,学生容易把握。但学生难以体味到文中暗写情感之妙,例如通过品读鉴赏文中一些细节描写来体味深情,将轩中的人、事变迁和作者情感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所蕴含的作者内心难言的伤痛。
《项脊轩志》效果分析
首先,这堂课确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而且有所侧重。这篇文章的语言淡雅清新,生活琐事中包含人间真情,这是文章的语文价值。所以授课时将第二个目标作为重点是非常合适。《项脊轩志》语言平易清新,而且注释详细,加上老师的点拨,很容易就落实了第一个教学目标。这堂课将字词交给学生自己,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这堂课老师考虑到了课堂生成,尊重学生自由而多样的思考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师生之间往往能激发出对新知识的挑战情绪,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带领意外的惊喜。而且老师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有机会说,尽可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的问题,所以整堂课学生都参与课堂,都在思考,都在体验,都在快乐自主地学习。
再次,这堂课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教与学的气氛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项脊轩志》教材分析
一、文本在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项脊轩列于鲁人版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爱亲情”专题。本单元共有两篇必读文本,两篇自读文本。其中既有传统的经典篇目,如李密的《陈情表》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有当代的名家名作,如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达人间亲情。本单元拟通过品读感悟至爱亲情,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文本内容研究
解题: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志”即“记”,是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破漏、阴暗,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可爱,表现了自己对项脊轩深深的喜爱之情,作者的手法是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修葺前项脊轩的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阴暗的小屋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栏在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后增添了无限美景,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微风吹来,风移影动,美丽可爱。
第二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以“悲”贯穿。
该段作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内外多置小门墙,当年中通南北为一的宽敞庭院因叔伯们的分家变得门墙到处,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怎能令作者不悲;再通过老妪忆母,“儿寒乎,欲食乎”写大姐在轩中啼哭,母亲闻声问寒问暖,母亲虽没有与孩子住在一起,却时时心系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啼哭立即赶来,充满关切与慈爱,简单的“叩门”与急切的问候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
后来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充满疼爱,又有赞赏之意。较长时间没有见到的孙儿竟然在默默苦读,本是调皮活泼的年纪像女孩子一样安静,怎能不令人心生疼爱呢?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轻轻的关门,生怕打扰了孙儿读书的宁静,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字,一个“待”字,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家族的未来。“久”字又有家道中落后多年期待的难过,更突出了“待”字的欣喜与无限的殷切。谆谆的嘱咐,殷切的期望,更是让作者“长号不自禁”。
该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长号不自禁”,体现了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怀念,对祖母殷切期待的感慨。
第五、六段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悼念。该段意在写“悲”,作者却首先描述当年两人在轩内倾谈的欢乐往事,以“喜”衬“悲”,表达了后来妻子离世后的悲痛。最后借景抒情,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犹如当年亭亭玉立的人,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
《项脊轩志》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老妪(ōu)珊珊可爱(shān)
B.修葺(qì)栏楯(dùn)万籁有声(lài)
C.先妣(pǐ)阖门(hé)冥然兀坐(wù)
D.垣墙(yuán)偃仰(yǎn)呱呱而泣(gū)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B.墙往往而是(到处)
C.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D.大类女郎也(太像)
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泽下注②东犬西吠③乳二世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⑤执此以朝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②⑥∕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其制稍异于前
5.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6.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比去,以手阖门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二、语段阅读
(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9.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稍为修葺()②室始洞然()
③亦遂增胜()④珊珊可爱()
10.翻译文中划线句: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1.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二)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迨诸父异爨()②凡再变矣()③先妣抚之甚厚()④而母立于兹()⑤何竟日默默在此()⑥以手阖门()⑦瞻顾遗迹()⑧令人长号不自禁()
13.翻译文中划线句: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4.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5.本段文字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D【A妪yù、B楯shǔn、C妣bǐ】
2、C【清闲烦闷,无事可做】
3、B【①②④⑥名作状∕③⑤名作动】
4、A【A是省略句,B是判断句,C、D是状语后置句】
5、C【A:每次∕常常;B:才∕起初;C: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D:环顾∕只是】
6、A【A:等到;B:书籍∕写字;C:经过∕看望:D:后来,接着∕已经】
7、C【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20岁才是】
8、D【“临川先生”指北宋王安石】
9、①葺(修补);②洞然(明亮);③胜(美景);④珊珊(美好)
10、(略)
11、承上文喜,启下文悲。
12、①迨(等到),②凡(总共),③抚(对待),④兹(这里),⑤竟日(整天),⑥阖(关上),⑦瞻顾(瞻仰,回顾),⑧号(哭泣)
13、(略)
14、三世变迁、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
15、示例:如“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以一个小小的细节和一句朴素的话,写尽天下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切和期待之情,感人至深。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
《项脊轩志》是一篇传统抒情名篇,可以探究的内容很多,可通过调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不明白作者在文中写了那么多和项脊轩有关的人与事,究竟要表达什么情感。于是笔者把体会作者至真至切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充分利用优秀文本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让学生真正动情。尝试后有以下收获:
1.通过“小中见大、大中见真”引导学生把握归有光所表达情感的细腻和深沉。
《项脊轩志》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这是教参上的解说,学生也都能通过参考书知道,但知道的只是表层的、大而空的感受,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感动的。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情,我选取小的切入口,从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字字句句地琢磨,不仅理解字面意思,还加上合理的想象,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帮助学生从文中琐细的生活小事中,读出归有光所传达的深情,也让学生明白了这种深情之所以能打动他们是因为这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是归有光真情的自然流露。
2.通过“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引导学生领悟归有光所表达情感的丰富和复杂。
归有光在文中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令他悲伤的事有许多:“家族败落之悲”、“母亲过世之悲”“读书不效之悲”“思念亡妻之悲”,都是悲,但同中却有异,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的悲伤也是不同的,同时这些悲所产生的原因又是相同的,那就是归有光对自己亲人的思念和对家族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深入地品读出归有光情感的丰富与复杂,才能让学生为之动情。
3.通过“平中见奇、奇中见美”引导学生领悟归有光所表达情感的质朴和含蓄。
归有光散文的叙事以白描见长,抒情以朴素为贵,他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过生动的细节、平实的语言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最真实的才是最感人的。不写自己亡妻之痛,却写“室坏不修”,不写自己思妻情深,却写“枇杷树亭亭如盖”。开头写“喜”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悲”情,作者为何回忆当年在书斋中的快乐幸福时光,当时的慷慨啸歌,踌躇满志,当时的举案齐眉,伉俪情深,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现时的悲凉与痛楚。通过“平中见奇、奇中见美”的鉴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归有光散文所具有的独特美感。
课堂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体现在指导诵读不够到位,应让学生在鉴赏前后反复诵读,把体会的情感通过诵读充分的表达出来。另外课堂环节连贯性不强,个别衔接不够自然。
《项脊轩志》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项脊轩志》是自读文本,语言简单易懂,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能够自主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对于不懂的地方,通过生生、师生交流讨论解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要重视诵读,《项脊轩志》语淡意浓,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涵泳中品味语言,读出情感。教师适当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读正音,二读解意,三读鉴赏,通过多次品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体会出难言的伤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透过文字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共同体为单位交流讨论,互通有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文本的疑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