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导入)古往今来,读书人都喜欢给自己的书斋起一个情趣盎然,别有深意的名字,唐朝杜甫浣花草堂,辛弃疾的稼轩,清朝蒲松龄的聊斋,明朝的一位文学家归有光用项脊轩给自己书斋命名。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去他的书房看一看。
学习目标
1、积累“顾”“胜”“竟““手”等文言词语和重要文言句式。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方法。
作者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60岁方成进士,卒于南京。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
题解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间小室。志,即“记”,散文的一种。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的文体。
【初读文本】
一、准确读出下面字词的读音
垣墙周庭偃仰啸歌迨诸父异爨老妪
先妣呱呱而泣象笏长号不自禁扃牖而居
二、正确的读出下面句子,并翻译
1、顾视无可置者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三、找出文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研读文本】
1、朗读第一段,找出能说明作者喜悦的句子,并谈谈作者因何而觉“可喜”
2、快速阅读二至六段,找出作者“多可悲”的句子,概括作者“多可悲”的原因。
3、仔细品读怀念母亲、祖母和妻子的语段,找出最能打动你的细节,谈谈它蕴含着怎样的深情。
【深化文本】
生活中的细节是人最不经意之处,因其不经意而最显真挚,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情。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最能打动你的一个细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作业
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和《寒花葬志》,体会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项脊轩志》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学年语文能力地培养,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比较开阔自由的学习心态,同时还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内在自我审美需求不断要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学生急需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提高。
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散文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继而热爱生活。
《项脊轩志》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例如在教授“管鲍之交”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找出排比的修辞使用的地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巧设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
《项脊轩志》——教材分析
本文位于苏教版必修教材必修五读》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可待成追忆”,本专题重在一个“情”,揭示了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刻骨铭心的爱情,展示人的高贵博大的心灵世界。阅读熔铸深刻高尚情感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人格,更好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项脊轩志》评测练习
文言知识
一、准确读出下面字词的读音
垣墙周庭偃仰啸歌迨诸父异爨老妪
先妣呱呱而泣象笏长号不自禁扃牖而居
二、正确的读出下面句子,并翻译
1、顾视无可置者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细节是人最不经意之处,因其不经意而最显真挚,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情。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最能打动你的一个细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项脊轩志》课后反思
上课之前的设想是在学生充分预习下的一堂课,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因为预习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文言文如果是在学生充分预习之下势必能够提高课堂容量和教学效率。以后要重视预习。
在诵读关节指导不够到位,有点匆忙,应该给学生充分时间练习,再提高。最后在主旨上的升华高度还不够,应该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古文的学习也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以后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
《项脊轩志》课标分析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点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5.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研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6.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平阿基不同时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9.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10.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11.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