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撬棍的学问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说课内容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二、实验教学方案改进
三、教学实验过程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撬棍的学问》第二课时
目录 科学(五年级下册)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是:
认识杠杆尺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并能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学情分析
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具备规范的重量大小及格数多少的技能。
学生通过本单元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杠杆能省力、费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杠杆尺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杠杆三要素。
2、能对杠杆进行简答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二、实验方案改进
方案:杠杆尺的右边也可以是阻力点,因为学生的座位不同,所以观看的角度也不同。
要领: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杠杆尺左右放的钩码数不同,格数也不同,使杠杆尺不能保持平衡,因此,产生实验数据容易出现问题。
二、实验方案改进
实验改进: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坐的位置来确定阻力点和动力点。
由于改进了学生的座位,所以学生就能直观的找到阻力点和动力点,并能保持杠杆尺平衡。
二、实验方案改进
二、实验方案改进
我们师生共同设计了两张实验记录单:
记录单1,是从正面观察到的记录,
记录单2,是从背面观察到的记录。
三、实验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环节
环节1
环节3
环节2
创设情境,发现探究问题。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省力、费力与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出“ 杠杆尺怎么就能平衡?”的探究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1、创设情境,发现探究问题
三、实验教学过程
环节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怎样使杠杆尺平衡?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在记录单上。
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条件是:
阻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或: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三、实验教学过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右边(阻力点)情况
左边(动力点)情况
用力情况(省力、费力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钩码数(个)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钩码数(个)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
研究杠杆尺的记录表
多次改变钩码或格数后分别实验,并将获得的数据两两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环节3、杠杆的省力、费力与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探究杠杆尺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让学生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杠杆尺平衡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过程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当动力点到
支点的距离
{
大于
等于
小于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
省力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费力
三、实验教学过程
四、总结收获、学以致用
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条件是:
阻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或: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收获:
教学反思与评价
对于杠杆平衡原理的研究,我主要让学生用杠杆尺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杠杆尺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杠杆尺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在学生合作实验过程中,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以上实验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达成教学效果。但是我认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专家和评委多多指导。
教学反思与评价
对于杠杆平衡原理的研究,我主要让学生用杠杆尺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杠杆尺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杠杆尺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在学生合作实验过程中,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体会到搜集数据的重要意义。以上实验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达成教学效果。但是我认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专家和评委多多指导。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