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9.1《陈情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4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陈情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课前助读材料
1、李密其人
2、李密所处时代背景
2、学案
3、步骤
第一课时
1、借助材料了解李密及他所处的时代
2、诵读全文,解决读音和断句
3、让学生借助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交流有疑问处。
4、文本解读:
1、解题:陈情表,意为向皇上陈述自己的难处与苦衷,李密有何苦衷?(祖母缠绵病榻,皇上多次催促,进退两难。)
2、若你为晋武帝,你是否会答应李密的请求?李密的请求中什么地方格外打动你?
第二课时
1、导语
《古文观止》曾评价此文:“至性之言,自而悲恻动人!”此文为何?是的,就是《陈情表》,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2、PPT出示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三、检查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句。(学案课下让学生做完,上课PPT检查。)
1、读音
2、实词
3、通假字
4、虚词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7、古今异义
8、句子翻译(三句)
四、深刻理解李密的陈情技巧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李密最终打动了晋武帝,得以终养祖母,李密何处打动了晋武帝?请大家探讨一下。
研读: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第一段是李密自陈悲惨境遇,表明祖母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处境,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既是求得皇帝的同情,又为下文“愿乞终养”做了铺垫。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第三段首句便将晋武帝推到一个无法指责的地步,晋武帝以孝治国,所以自己的乞求终养是合情合理的,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己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至微至陋”,不敢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的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实所共鉴”着重陈述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乞得同情。又表明“生当结草,死当陨首”的忠心,以“怖惧”之情上表。这时的晋武帝,再也没有了借口和退路,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了。
古人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李密,却凭借自己的拳拳深情与智慧的语言,达到了两全的效果。
五、诵读文本,体会李密陈情的情感。
带着这种崇敬,我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读的时候注意一下每段应该以什么的情感和语气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一下李密的语言艺术特色。
1、第一段情感要悲切,李密在这里尽陈境遇之悲,是为了表明自己与刘氏相依为命的关系,乞求得到皇上的理解与同情。
2、第二段运用排比,描述征召之急迫与内心之焦灼,所以要读的快,读的急,凸显李密进退两难的处境。
3、第三段要读的缓,读的真切,读出乞求。第三段开始,作者放低姿态,乞得皇帝对于自己不奉召的原谅,言辞更加恳切。
4、最后一段,情感达到了最高峰,因此语言更加真挚恳切,感情上更加悲恻动人。
小结:无论是怎样的巧设机关还是语气的轻重缓急,从李密的语言中喷涌而出的依然是他的拳拳孝子之心,这使得文章更加具有牵动人心的力量。
3、结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李密的形象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更加丰富和立体化,他的拳拳孝心,值得我们赞扬,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愿这篇文章给我们感染,让我们更珍惜我们的亲人,莫要“子欲养而亲不待”!
《陈情表》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我校高一年级中比较好的班级,在历次的考试中语文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学生虽然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但由于目前初中流行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有欠缺,学习方法也比较死板,他们在初中老师的指导下,单纯地背答案,为考试而考试,而不太注重系统地积累文言知识、强化诵读语感、获取人生智慧等方面的加强。
不过,他们已经完成了两本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单元阅读,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同时缺乏对文言文本的深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更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训练。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情感,体悟陈情技巧与角度。正是语文审美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陈情表》效果分析
纵观这节课,三个学习目标都很好地完成。
第一是本课中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学生通过当堂提问式地测试,效果很好。
第二是李密的陈情技巧与角度,学生能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理有据。
第三是李密的拳拳孝心,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诵读来感受,效果比单纯地干巴巴地讲、说要好得多。
《陈情表》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性散文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虽是给皇帝的奏章,但陈述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是一篇有浓厚感情的抒情名作。对学生来说,学习本文不仅是识记单纯的文言文知识,还要学习作者的乌鸟“反哺之情”,学习李密感人至深的陈情语言与技巧。
学生对“表”的认识已经有了初中的铺垫,高中文本的《陈情表》会更好地加深对这一文体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来关心一下身边的亲人,不要做“无情”的学生。
《陈情表》评测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臣以险衅(  )   夙(  )遭     闵(  )凶    门衰祚(  )薄
床蓐(  )茕(  )茕孑立猥(  )以微贱陨(  )首
责臣逋(  )慢犹蒙矜(  )育拔擢(  )宠命优渥(  )
宦(  )达五尺之僮(  )洗(  )马
2.填空。
《陈情表》选自    ,本书为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定,所以又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本文作者是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以险衅       
(2)夙遭闵凶       
(3)门衰祚薄       
(4)茕茕孑立       
(5)形影相吊       
(6)逮奉圣朝       
(7)臣具以表闻       
(8)犹蒙矜育       
(9)责臣逋慢       
(10)不矜名节       
(11)过蒙拔擢       
(12)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
(2)则告诉不许古义:今义:
(3)庶刘侥幸古义:今义:
(4)臣之辛苦古义:今义: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今义: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2)零丁孤苦(       )
(3)常在床蓐(       )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6.填空。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      ,      。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      。
(4)      ,报养刘之日短也。      ,      。
7.重点句子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1.xìn sù mǐn zuò rù qiónɡ wěi yǔn bū jīn zhuó wò huàn tóng xiǎn
2.《文选》 《昭明文选》 李密
3.(1)艰难祸患,命运不好 (2)早时;不幸 (3)福分 (4)孤单的样子;孤单 (5)安慰 (6)及、至 (7)详尽 (8)怜惜 (9)逃脱 (10)自夸 (11)提升、提拔 (12)或许;终
4.(1)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2)申诉,诉说;说给人,让人知道。(3)辛酸悲苦;身心劳苦,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4)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数量少,不重要。
5.(1)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2)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蓐,通“褥”,垫子 (4)有,通“又”
6.(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 (3)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7.(1)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到不幸。
(2)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3)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非分的愿望。
《陈情表》教后反思
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句。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第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比较顺利,在虚词的积累和运用上,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是有漏洞的,光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还是有些勉强,以后还要加强归纳整理方面的学习。
在处理第三个学习目标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扣住文本从现实的角度来解答,能够体会到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但在表达上有所欠缺。
感觉上课的节奏感不强,不能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另外情感上感觉还是欠缺。
《陈情表》课标分析
在语文新课标中,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将原课标“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为此还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深入学习研讨。
对中学文言文阅读有两条要求: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二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对文言文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考察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