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推敲词句,体会文言的魅力。
2、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一、导入
(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李密传》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孝。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还有一个美德——忠。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叫做忠孝不能两全。
【板书】孝忠
现在晋朝的李密遇到了这样一人生难题,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李密将何去何从?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回到晋朝,走近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二、解题
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什么信息?内容是“陈情”,文体是“表”。
表:是古代臣子呈给皇帝的一种文书。西汉初年,制定礼仪制度,把群臣给天子的上书分为四类,即章、奏、表、议,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问题:由题目“陈情”,你会生发出哪些问题和思考呢?——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
三、学习目标:
1、推敲词句,体会文言的魅力。
2、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四、初读感知
请四位同学朗读:要求:声音洪亮、读音正确、断句清楚,注意情感基调的变化。
师生评价,纠正字音、句读
五、再读品味
(一)、推敲词句,徇情识忠孝
你认为李密陈述哪些情呢?你是如何读出的?(结合注释轻声朗读全文思考。)
引导提示:
陈苦情: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学生尝试读出凄苦,悲凉之情
提示:“婴”讲解。婴:从女,賏(yīng)。“賏”是颈项链。本义: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引申:缠绕,反复盘绕其上
陈难情。首先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哪些词体现不断被提拔重用?察举拜除哪个词比较陌生?——“除”讲解除的本义是台阶,不断的上升引申为拜受官位。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由衷的对晋武帝大加厚爱的极尽感激涕零、受宠若惊之情;)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诉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无奈的话语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圣朝”统治者强人所难的不满之情。
陈忠情: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动人心魄。
陈忠情:全文读完,你发现用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老师统计过,《陈情表》全文475字,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共用了29个“臣”字,平均每18字称一“臣”字,可谓口口称臣,让我们看看这个字背后包含的什么深意?
(幻灯展示)臣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像一只竖立的眼睛。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可见作者以臣自称,主动站队,俯首称臣,欲表忠心之情,口口声声27个臣字,完全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的口吻,何等诚惶诚恐卑微谦恭之致。含蓄巧妙的表达了他的忠。
陈孝情:全文用字最少,却始终围绕一种感情——孝。
(二)、追问探究,察理析忠孝
再读文本:李密为什么要陈情?(学生品读文本思考)
引导提示:1、祖母情深似海——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要尽孝)
2、圣朝恩重如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要尽忠)
所以全文就纠结着这两种情感。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
【板书】苦情
问题:以情动人或许能打动一个君王,但是对晋武帝这样一个君王就很难说了,那么晋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君王呢?期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机变和材质呢?学生回答李密和晋武帝身份和性格特点。
(知人论世)李密还是前朝遗民,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问题:李密是如何消除晋武帝疑虑的?
3、消疑情: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这是在向皇上表明心迹,自己并非为前朝尽忠,并非在固守名节。
然后,李密找到了个两全之策?先尽孝后尽忠。晋武帝是如何批复的。(投影)
四、讨论探究,体味至孝文:
你如何看待李密忠孝的选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提示: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是对父母尽责尽孝《孝经》中说“养则致其乐”赡养父母是一张轮椅,一个保姆能代替的吗?
总结:清代学者评论《陈情表》“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我们为作者那份孝情而动容,为作者的智慧而喝彩,为李密的真诚所感动。认识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作者的选择无疑是人性的一支高歌。亲情是弥足珍贵的,人的尊严就在这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李密的真诚,不仅提升了孝的境界,而且打动了晋武帝,打动所有《陈情表》的读者。老师写感触《临江仙》。(投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文坛群雄,李密孝情留其名。忠孝竟两全,不惭世上英。陈情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祖孙之情如山重。古今多少泪,尽蕴此文中。”——《临江仙》)
五、诵读吟咏,传承孝道义
1、苏轼就这样评价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好的文章要诵读涵泳,老师来抛砖引玉,师读第一段,请两名同学读二三段,大家齐读第四段。
2、请同学就作者的选择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引导:孝的上半部分是老,下半部分是子,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作为新时期的我们,孝敬父母,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生他养他的父母,不能孝敬这个世界上他最亲近的人,那他怎么可能担负起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至孝者才能至善。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记住百善孝为先。(齐读三遍)
《陈情表》学情分析
《陈情表》是鲁人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至爱亲情”的一篇经典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内涵十分复杂,对于中学生而言需要讲多深,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一个经典的阅读接受过程有时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因此,教学时要有所取舍。
首先,本课我最初的切入点是李密的陈情艺术,李密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对此我梳理出思路是,至忠之语,至孝之情,至巧之述。但在调查学情时发现学生关注的首先是陈了什么情,为什么而陈情,于是我改变教学思路,从题目入手,抓住陈了什么“情”,为什么陈“情”两个主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另外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其次,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对此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此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用的最多的字“臣”字和最少的字“孝”字,来把握李密内心的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品味作者陈情的艺术。
再者,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因此我然后从“忠”,“孝”这个矛盾的核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李密对忠孝的选择,然后让学生联系现实谈对“孝”的理解,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行动,记住百善孝为先,从而传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陈情表》效果分析
课堂效果:
《陈情表》课堂教学设计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学习效果基本达成。
一、知识和技能:
逐层诵读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初读、品读、美读,采用“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文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学生与文本进行言语碰撞、交流,师生的回答,生生的碰撞也令人惊喜,课堂生成度好。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师生互动较好。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堂课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度较高,不是面向优秀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本堂课力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符合学情的主问题设计让学生能够乐意自由地表达,教师对教材的挖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课堂呈现高潮,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层深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突出作者的孝情,引导学生坚守文化传统。学生通过李密对亲情的坚守认识到,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至孝者才能至善,至孝者才能至忠,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从而领悟到“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趁早”等。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特殊身份的人,在复杂艰险的环境中,向一个特殊的读者提出一个看似不可能被应允、而且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请求,而最终获得成功的一篇表文。李密在时代和生命的夹缝中无奈、艰难而又执着地坚守着对祖母的一份孝情和恩情,在他一再伏低伏小、隐忍退让的语言之后,是一颗并不退让的心。卑微的语言外壳下是坚硬的生命内核,不容任何人动摇。这是隐忍敦厚的仕人为自己营造并坚守着的一个家园。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情,不是一般的孝情,还包含着对祖母知恩图报的感恩精神,这是对文化传统的坚守。
授课时,我在立足文本,忠实文本的基础上,我力求做到文言、文化、文学、文字、文章的统一,立足学情制定学习目标,设计以“情”为核心,通过“陈何情?为什么要陈情?”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出李密陈述的孝情、忠情、苦情、恩情、难情等复杂的情感,通过反复诵读李密的陈情语言,逐步领悟到李密对孝情的坚守,从而引发学生心灵的触动。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巧妙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从授课效果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教师预设内容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投入,学生诵读有待进一步指导和提升。
总结:
1、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深深感触到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课堂上会出现很多意外,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遇到问题要灵活机智,不要受教案的束缚,不要照本宣科。
2、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走进文本,走近学生。
《陈情表》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鲁教版必修三“至爱亲情”中的一篇古代散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文学史上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著称,而李密的《陈情表》则以“孝”感人。表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陈述衷情。所以陈“情”是本文的核心所在,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又极其复杂。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
首先是陈苦情。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苦情动心,真诚感人。然后是说难情。首先是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其次是强人所难。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在申诉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再者消疑情。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统治者心中的郁结。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表忠情。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动人心魄。
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
对于这样的经典名篇,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静态分析,逐段串讲,没能抓住要害,还使得文章支离破碎,影响学生的整体感悟。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抓住该专题的核心——一个“情”字,激活文本,重点突出,尤其强调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真正教出语文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上以诵读为主,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课时学习,第一课时:自主学习,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背诵全文。第二课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传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陈情表》【评测练习】
1.根据课文,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①但以刘,,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答案: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④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险衅xìn优渥wò洗马xǐ更相为命ɡēnɡ
B.逋慢bū茕茕qiónɡ盘桓yuán门衰祚薄zuò
C.日笃dǔ期功jī陛下bì终鲜兄弟xiān
D.闵凶mǐn矜育jīn拔擢zhuó猥以微贱wěi
解析:A项“洗”表示姓和官职(洗马)时念xiǎn。“更”表示“更替、更换”的意义念ɡēnɡ。B项“桓”念huán(不要误读成“垣yuán”)。C项“期”,表示周年、周月和服丧一周年时念jī,“鲜”,表“稀少”的意思时,念xiǎn。
答案:D.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有:
A.行年四月,舅夺母志。夺:夺取
B.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C.谨拜表以闻。闻:知道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E.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孑:孤单,与“茕茕”同义
F.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G.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厚”的反义词
H.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卒:终
解析:舅夺母志,夺,丧失、改变。成语“三军可以易帅,匹夫不夺志”,夺与易同义。具以表闻,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皇上)闻。日薄西山,薄,逼近,念bó。薄,作单音节词,念báo,如~饼、~待、~酒、~田;在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念bó。
答案:ACG。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答案:A项闵,教材注通“悯”,本资料注“闵”,病困,凶丧,不是通假用法。“闵”通“悯”,表“怜恤、哀伤、忧虑”等义。B项蓐,本指草席、草垫,文中通“褥”,指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褥子。C项零丁,通“伶仃”。D项有,通“又”。
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同形异义词: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解析;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稍不注意,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用今义释古义。阅读时要特别留意。
答案:A项不行,文中意义是“不能行走”,今义表示“不可以、能力不够”等。成立,文中的意义是“长大成人”,古有三十而立的说法。今义是表示“某项事情筹划成功或某观点能站得住脚”等。B项汤,文中指加水把中药熬煎,今义指菜汤。废,文中与“离”同义复用,今义表示“废弃、废止”。C项秀才,文中指优秀的人才,与明、清朝时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D项告诉,文中表示的意义是“请求、诉求”,今义指“通知对方,使人知道”,也表示“向法庭起诉讼”。
6.请以“乌鸟私情写新篇”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解析:据说羊羔为了感谢母羊,每次都是跪下来吮奶。乌鸦为了感谢母鸦,长大后便将觅来的食物喂到年老体衰的母鸦口中,回报养育之恩。所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就成了儿女孝顺父母的代名词。是的,舐犊情深,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中儿女孝顺父母的事迹比比皆是,但是不孝之子,也屡见不鲜。写写这方面的文章,对我们的心灵进行一番拷问,还是很有意义的。
《陈情表》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同时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授课时,我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立足学情,忠实文本的基础上,我力求做到文言、文化、文学、文字、文章的统一,把重点放在古汉语文字符号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上。
一、依据文言阅读规律,打通古今言语路径。
《陈情表》一文,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字句知识不难理解,文意也不难疏通,为此,我在指导学生剖析课文过程中解“言”不离“文”,读文依据“言”,一改文言文教学中架空分析文或鼓励讲“言”的弊端,力求做到文言并重,言文相融,体会文言的魅力。
二、依据文言学情立场,汲取古人的人生智慧。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因声求气,因声求情是我贯穿本堂课的重点,全课从读进入又从读走出,通过让学生初读,品读,情读,来逐步读出作者内在的情感,读书文章的情味。我抓住该专题的核心——一个“情”字,激活文本,重点突出,尤其强调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真正教出语文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三、回到文言教育的意义,彰显经典的核心价值。
通过让学生探究讨论李密对忠和孝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孝者才能至善的道理,来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好孝道。
总之,《陈情表》这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文章,在授课过程中,立足学情,立足文本,文言并重,因声求情。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来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和孝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