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
——卡夫卡
一、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
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
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
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二、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
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
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
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
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
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
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
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三、整体感知
1、简述《变形记》的内容。
? 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2、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3.概括小说的线索结构
线索:双线结构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形:
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的亲人态度:
惊慌同情---逐步憎恨---把他弄走
四、文本分析
1、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行为和生活上表现出哪些“甲虫式”特征?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①丑陋——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1
②笨拙——他本来可以利用胳膊和手坐起来,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细腿。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9
他想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移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出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11
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他俩只要把胳膊伸进他隆起的脊背下面,这样把他从床上慢慢撬起来……14
③脆弱——不过他的下颚倒好像非常结实;靠着它倒真的把钥匙转动了,而并未注意他会因此让自己付出某种代价:一种棕色的液体从嘴巴里流了出来,从钥匙上滴落到地上。 …… 23
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上,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 …… 29
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
淋漓。 …… 29
④失语——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7
“您二位听懂他哪怕一句话了吗?”协理问父母 …… 21
【总结】:
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
2.变为甲壳虫后众人的反应如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众人
变为甲壳虫,众人的反应
格里高尔
公司协理
父亲
母亲
妹妹
惶恐、回忆
惊骇、逃走
恼怒、驱赶
惊骇
关心
3、找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第4段)
工作辛苦
饮食低劣
人情淡漠
内心烦恼
①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格里高尔的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这是他变成甲虫的深层社会原因。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我一定办理这件事。(第5段)
【解析】格里高尔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
为父母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猜疑、遭歧视等。
4、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境遇及心情如何?
①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冷静、顺从、忧郁。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虫身人心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
格里高尔
生活沉重
工作艰辛
拼命还债
养活全家
活动艰难
无人理解
满身创痛
亲人厌弃
变
形
前
变
形
后
善良
忠厚
有责
任感
孤独
无助
痛苦
绝望
人异化为虫
象征
人的异化
人性异化
人际关系异化
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5.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6.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7、《变形记》的主题是什么?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
1.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
(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
2.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
(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五、艺术手法
1.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2.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3.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4.《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六、对比阅读
《变形记》的深刻性在于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而反映“人的异化”现象的作品不只有《变形记》,计比较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有何异同?
同:《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之间的不正常关系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
《变形记》中,卡夫卡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
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异:1.“变虫”的结果不同,《促织》中的儿子变成虫子之后,改变了家人悲剧的命运,而《变形记》中的儿子变成虫子之后,则是家庭悲剧的开始。前者的变虫是一种幸运,后者的变虫是一种不幸。
2.“变虫”的意味不同,《促织》的人变虫,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生存空间的挤压,变虫只是个人在畸形的社会挤压下,幻想生存空间的“精神胜利”;《变形记》的人变虫,意味着社会工作引发个人对人的生活意义的反思,变虫是机械4性的工作劳动中,对人生意义的“自我反思”。
3、在主旨上,《促织》主要是控诉封建社会中统治者贪图享乐,对百姓苛政残害;而《变形记》则讽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靠金钱利益维持人际关系以及表达了对小人物在异化关系下不幸遭遇的同情的。
4、在细节表现手法上,《促织》主要是以对比、烘托的手法为主,通过成名的悲与喜的对比、成名先穷后富的对比、成名儿子异化而成的虫与普通的促织的对比等等,来表现“人不如虫”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而《变形记》则注重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现格力高尔异化成甲虫前后生活的变化以及人物悲观虚无的思想。
教学设想
教法指导
教学
过程
冷漠势利
人异化虫
思想变形
自己变
他人变
人性人情
自我意识
变
形
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