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4 19:2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阅读专题
安徽省宿州市2021届高三4月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雁门道中书所见①(节选)
金·元好问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一昔营幕②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③.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云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注】①1241年,诗人北游金城县(今山西应县),归途经过雁门,目睹蒙古政权下百姓苦难,遂有此作。②营幕,这里指军队。③捶楚,指杖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金城停留了十天,看到了城外百姓和城内官府苦乐不均的现象。
B.百姓点亮火把,星夜劳作,却还是因为延误了官府的工期而遭受杖刑。
C.面对百姓苦难,诗人生发了一种无力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无奈之感。
D.“盘盘雁门道,云涧深以阻”两句,用景物描写烘托了百姓谋生的艰难。
15.诗人描写了百姓哪些方面的“惨”?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6分)
14.B【解析】句意理解错误。“调度”意思是征调赋税,“急星火”意思是比流星坠落还要
急迫,参见《陈情表》。“逋负”意思是是拖欠赋税。
15.①天灾无食之惨。“去年夏秋早,七月黍秘吐”,写百姓去年遭遇天灾,预示今年无食。
②兵祸破家之惨。“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写百姓遭遇兵祸,庄稼荡为平土。③赋逼税
催之惨。“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写百姓遭遇征调,无力交税受到刑罚。(每点2分,
如有别的答案,合理亦可)
安徽省黄山市2021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翠眉亭 苏 辙
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
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不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还呼应了标题。以设疑的方式切入,引人入胜。
B.颔联写景的视角是由外而内,并运用比拟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C. 诗的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 尾联由此及彼,诗人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故乡的景,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内心的情感。
15.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二)(9分)
14.(3分) B( “由内而外”错,诗人立足亭中向外观看。)
15. (6分) ①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首联和颔联体现了作者的喜爱,尤其是一个“放”字,作者想象将远山放进来,将喜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的“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③失落(或惆怅)之情。诗的尾联忽然想到故乡雪景,而抬头所见的却是满眼的苍翠,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惆怅)之情。④乐观豁达之情。“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安徽省淮南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首秋轮台① 岑 参
异域阴山②外,孤城雪海③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④遭。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注】①轮台:北庭州下辖一县,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②阴山:天山东段山脉。③雪海:轮台北面浩瀚沙漠雪原。④毳(cuì)幕:毡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山外异域遥远,沙漠雪原广阔无垠,这地理形势的描写衬托了轮台城孤悬一隅。
B.夏日不闻蝉鸣,入秋便有雁飞,由此可以想见西域轮台一带气候苦寒、景象荒凉。
C.风吹毡帐裹挟腥膻气,雨打毡墙浸湿着墙壁,景物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
D.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意象摄取多为边疆景物,境界宏大开阔,风格豪放飘逸。
15.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14. (3 分)D(错在“风格豪放飘逸”,此诗风格应该是沉郁雄浑。)
15.(6 分)①因离家万里、归去无期而思念家乡;②因戍边多年、未建功业而心怀愧疚;③因边塞苦寒荒凉而心生惆怅。(答对一点给2 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 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道
崔颢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①。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注】①霍将军:指西汉的霍光。汉武帝临死时让他担任司马大将军辅佐幼帝,他执政二十年权倾天下,死后被灭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句突兀,劈头便写长安道边高耸入云的宅邸,首先给人一个炫目的印象,以此引出下文。
B. 第二句使用典故,表面写居住在高宅的是西汉权臣霍光,实际上指诗人生活时期的当朝权臣们。
C. 三四两句用宾仆拥随散朝回家的权臣,以及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
D. 诗人把贫贱者的转机放到皇帝的恩赐上凸显了诗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抑强扶弱的思想是可取的。
15. 对比是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诗歌使用了哪些对比?要说明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对比:一是权贵们的地位显赫和最终结局的对比。权贵们当年气焰嚣张、炙手可热,但顷刻间也会火尽灰灭。二是权贵们的消亡和贫贱者的转机对比。权贵者会消亡,而贫贱者也会有富贵的机遇。②道理:富贵不能骄傲,贫贱不可欺辱,富贵贫贱会在瞬息之间相互转变,提醒世俗的人们不要谄贵傲贫。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错误。从第四句“路傍”分析,这些是路人的行为而不是上一句的“宾从”。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对比手法的使用。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意思是不要说权贵们炙手可热,他们广辉鲜亮的生命在瞬间就会火尽灰灭。此处从描写的对象的角度入手,以权贵者本身有对比,即权贵者炙手可热的权势以及火尽灰灭的处境作对比。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意思是不要认为贫贱者就可以随意的欺负,人生自有富贵的机遇。此处以权贵们的消亡和贫贱者的转机对比。权贵者会消亡,而贫贱者也会有富贵的机遇。
第二问,说明的道理。
要从权贵、贫贱以及二者的转化三个角度分析,权贵者会变为普通人,而贫贱者会变为富贵者。即不能谄媚讨好权贵者、不能看不起暂时贫贱者,同时作为权贵也不能骄傲。特别是最后两句,“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意思是有朝一日,皇帝恩惠,贫贱者就会青云直上。以此表明一个道理:富贵不足骄,贫贱不可欺,世事会有转变,贫贱会有转机。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谒金门
李好义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②辛苦?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义(约1169-1207年),华州下邽(今陕西省蒲城西南)人。南宋将领,忠义传家。②玉关:即玉门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对景抒怀,前两句虽是描写春雨过后百花鲜艳之景,然则一个“又”字却隐含时光流逝之意。
B. 上阕后两句托物言志,运用拟人手法描摹燕子难觅旧巢之愁,实则表达河山半壁、故园难归的愤恨。
C. 下阕借“玉关”“玉楼”对比发问以抒情,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效异曲同工。
D. 全词语言浅近、通俗易懂却也含蕴丰富,构思巧妙却无雕琢刻意之感,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真挚动人。
15. 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B 15. 如果东风能平灭胡虏扫清烟尘,它也可以分爵万户侯,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耽于享乐不能抗敌的讽刺,也隐晦的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一的渴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燕子从北方飞回到这里因为找不到旧时的巢穴而愁楚。“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两句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不是托物言志。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句含义、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意思是,如果能把胡尘吹光,天下安康,就给东风封侯也是应当。胡尘:指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侯万户:即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借眼前之物(东风)拟人,言‘胡尘’如可被东风‘吹去’,则‘东风’当封万户侯,以讥讽抗敌之无人也。表现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统治者的失望,表达了作者对于抗敌无人、收复故土希望渺茫的失望无奈之情,语极沉痛。
安徽省“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 亮(宋)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①。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②,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 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②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一个问句,传达出复杂情感。
B.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
C.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
D.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南宋统治者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
15.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似之处。(6分)
14.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统治者自以为把长江作为天险,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15.①词的风格上:词风相同,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风。辛词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豪放之气扑面而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②表现手法上:两首词都多处用典。辛词用了孙权、刘裕等人的典故来表情达意。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③思想情感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对比阅读中,把课内外的知识进行衔接,同时很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4月冲刺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李白(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天宝三年,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三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浮云而思游子,是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以云彩飘浮比喻游子漂泊。
B. 诗人说三更半夜难以入眠,几次梦到李白,可见作者与李白情谊之深。
C. 李白魂魄在将离开杜甫梦境时,诉说了江湖险恶之境和舟覆落水之忧。
D. 诗人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落魄失意的李白形象,其形可见。
15. 请对“冠盖满京华……寂寞身后事”句主要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答案】14. B 15. 这几句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将京都权贵的得意与李白的憔悴、传说中的天网恢恢与现实中的李白受牵累、李白流传千古的名声与生前的悲凉寂寞进行对比,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同情、牵挂之情和抑郁不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