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古代文化常识
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立意更注重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与理解。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体现出高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查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其次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一、命题角度
1.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
高考设置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在于提高文化素养,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时侧重于考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熟悉的,答题时可依据平时所学知识直接判断。
2.兼具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要依据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设题,因此难免有生僻、偏难的题目出现。这类题目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历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文化常识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对这类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要多依据选文内容来判断。
二、解题技法
(一)解题指导
方法一 依托“文言文阅读”设题考查
此种考查方式,即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文化意义,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二步法”:
(2018·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C 解析:速览四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A项较为陌生,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断该项正确,不需要结合选文。B项,联系初中教材中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可以判断是正确的。C项,“践阼”泛指即位、登基,不包含“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意思。D项,根据选文内容“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再依据平时积累,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2018·天津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A 解析:A项,“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如《桃花源记》;可以记山川名胜,即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可以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和《岳阳楼记》。本文并非游记。原文说“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是作者看到信和图之后,依照图所做的文章,故A项错误。B项,《荀子·劝学》中有关于“跬”“步”的详细注解,很容易就能判断此项正确。C项,依据《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再联系选文中的“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可知此项正确。D项,依据《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可知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分别为瀛洲、蓬莱和方丈,所以此项正确。
方法二 创新考查方式
(2017·江苏卷)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识记能力。①“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句是对杜甫在十年幕府生活中,因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痛心疾首、哀婉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杜甫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希望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此联是杜甫生平和精神特质的鲜明写照,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③从“狂”“醉”“天子不能呼”,可以判断此联写的是李白。④“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联是对杜甫精神风骨、人生志趣的恰当概括,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二)备考方略
古代文化常识分为天文历法、官职典制、礼俗礼仪、姓氏称谓、文化典籍等几大类。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这就要求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积累。复习备考中,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记忆,掌握识记技巧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这种考查方式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一线串珠法。不计其数的古代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如果有一根线将它们串起来,就能使其系统化。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一条线,串起人物的字、号、谥号、特殊称谓等全部称谓。如李白的称谓: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归类联想法。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展开相似或相反的相关联想。如识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2.立足教材,紧扣教材
高考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大多与教材内容相关,很多考查点都能从教材所选课文中找到关联。对教材中涉及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及其注释、作者简介、作品介绍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加强针对性训练
古代文化常识不能只靠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与灵活运用。可制作小卡片,强化记忆;也可同学间互相出题,互相考查,提高解题能力等。另外,对于平时做过的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尤其是那些做错的题,注意收集、整理到一个本子上。
三、知识卡片
古代文化常识
1.与进士、科举、选拔人才相关
①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②三甲,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③连中三元,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
④古代的各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普通读书人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⑤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时间是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⑥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⑦童子科,中国古代主要通过童子科来选拔神童,童子科萌芽于汉代,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
⑧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⑨贡、举,“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⑩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后代,“孝廉”这个称呼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举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
2.六部职能
①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②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③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
④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等事宜。
⑤刑部,掌管全国刑罚政令、审核刑名。
⑥工部,主管各项工程、屯田、水利、交通。
⑦六部长官,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或称右侍郎。
3.几个常见的中央官职名称
①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因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②三公,两汉尤其是西汉的官制延续了秦朝官职,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为突出,是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③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监察官员,并且御史台的长官应为御史大夫。
④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
⑤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首相的意思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是大致相同的。
⑥鸿胪寺,官署名。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鸿胪寺的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⑦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4.与古代皇位继承相关
①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太子的别称:皇嗣、皇储、帝储、储皇、储胤、储君、储嫡、储嗣、储贰、储副、储两、元储、储元、东储、储闱、储宫、副主、副君东宫、青宫(注:太子所居的宫殿在东面,故称东宫,东面对应的颜色是青色,故称青宫;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②建储,意为确定储君,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③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5.对百姓的称呼
①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②黎民,即众民之意。
③黔首,是战国时的秦国以及后来统一六国的秦朝对治下平民的称呼。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头,故而称其为“黔首”。
④庶人,又称“庶民”。西周以后多将此词用于从事农业生产者。当时的庶人地位比奴隶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赏赐。到了春秋时代,庶人的地位大约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未做官的平民百姓。
⑤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6.与臣子进言、进谏相关
①诣阙、赴阙,既可指到朝廷也可指到京都。
②伏阙,古代一种礼仪,本指官员拜伏在宫阙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③伏閤(gé),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
④疏,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⑤表,是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7.与古代统治者、皇帝相关
①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②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③先帝,一般指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也指远古帝王,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郑玄注:“先帝,大皥之属。”
④宫车晏驾,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晏,迟。
⑤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指皇帝的诏书。
⑥禅让,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有主动禅让与被动禅让之别。
⑦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移跸,指帝王出行。有时“移跸”指迁都。
⑧禁军,是封建时代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羽林军等。
⑨北狩,一指到北方狩猎;二借指向北进军;三指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辞。如宋徽宗、宋钦宗都被掳到北方去,成为阶下囚,南宋称之为“二帝北狩”。
⑩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又借指宫廷。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拜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结构相似,但无“登临皇位”的意思的词有“践政、践莅、践袭、践事”。践政、践莅:当政在任。践袭:蹈袭,沿用。践事:供职、充役。
?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行在,也称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禁中,即宫禁,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改元,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8.古人的名、字、号
①名与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20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古人一出生就会取名,成年后(行冠礼后)则会有字,字又称“表字”。
②号,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类似今天的笔名、艺名。古代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
③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简称。即仅称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
9.古人的名、字、号不可乱称谓
①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称或是署名,如果直接以“名”来称呼,在封建时代可以算作“犯讳”。
②“字”则是显示尊敬的一种称呼方法,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当时的人在称呼王国维时,需以“静安”来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礼的行为。
③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
④皇上称呼臣子、父亲称呼儿子、上级称呼下级时,都可以直呼其名。无话不说的亲密好友,有时也会“直呼其名”。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段里,长辈在称呼小辈时,还是会客气地以“字”来称呼,表示对晚辈的尊敬。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用苏辙的字“子由”来称呼弟弟,以示尊敬。
10.庙号、谥号、年号
①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②谥号,指人死后,后人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如汉高祖是刘邦的庙号,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③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④皇帝的庙号与谥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康熙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乾隆皇帝,本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咸丰皇帝,本名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11.与死亡相关
①殁,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
②崩,本义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③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④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⑤东园秘器,古代的高级葬具,起初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为一种荣耀赐予大臣和外戚。
⑥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
⑦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⑧其他称呼,称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先母”;称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12.与守丧相关
①丁忧,当儒家思想主导意识形态后,“以孝治天下”就成了中国历代正统王朝的基本国策。孝道最重丧礼,父母任何一方去世,儿子需要守孝三年,这叫“丁忧”,也叫“丁艰”。父亲去世,叫“丁父忧”,母亲去世,叫“丁母忧”“丁内忧”。
②服阕,“阕”的意思是“终了”,“服阕”即“穿丧服的时间终了,守丧期满”,守丧期满除服。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亦称为“终制”“终丧”。
③居丧,又称守丧或丁忧。在居丧期间,死者的亲属或其他有关人员一般要遵守某些特定的规范。
④夺情,又叫“夺哀”“夺服”“夺情起复”,是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离开公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⑤期、功,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13.古人的行为礼节
①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拜”可指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②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③稽首,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
④推手,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姓,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姓,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14.与古人年龄相关
①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②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③及笄(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④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⑤而立,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⑥不惑,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来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⑦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男性八九十岁。
15.我国古代纪年法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16.与少数民族政权相关
①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
②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③吐蕃,公元7至9世纪,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吐蕃与唐朝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④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西夏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里“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的就是西夏。
⑤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⑥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史书称“可寒”,原意是“国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后流传到中亚、西亚的突厥系国家。
⑦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⑧百越,也叫百粤、百越,泛指各个部落。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
17.与古代典籍相关
①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②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统称。“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③散文,古代为了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④谶纬,是古代汉族民间神学预言,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纬出于神学迷信,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迷信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
⑤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18.与古代首都相关
①京师,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秦时的咸阳,汉时的长安,唐时的长安,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
②对首都的称谓,京城、京都、京师。
③京畿,“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qí)”。
④京兆,是西安的古称,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称谓。
19.与古代官职任免、离退相关
①补,指古代补充缺职或候补而非正式任命。
②权,指临时代职。
③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④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⑤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后汉书·张衡传》中有“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也可以表达为“自请以归”。
⑥削秩,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削秩,指削除官职。
⑦擢,一般表示升官,“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⑧左迁,降职的委婉说法。
⑨出,含义丰富,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⑩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免、去、废”等。
?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拜,指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
?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
?其他,“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20.与天文地理相关
①朔、晦,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
②望、既望,农历的每月十五称为“望日”,农历的每月十六称为“既望”。
③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古代,闰月特指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每二至三年置一闰,古代曾采用十九年置七闰的闰周。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④日中,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不是中午12点。
⑤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⑥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⑦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⑧路,是宋代的最高行政区划名,略似唐代的“道”,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如“烽火扬州路”。
⑨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⑩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
?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六合,天地四方。
?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古时代指中国。
?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东隅、桑榆,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时间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时间晚。
21.与古代祭祀相关
①俎豆,指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也指祭祀、奉祀。
②祖帐,指在道路旁设帐践行。“祖”意为“临行祭路神”,如《荆轲刺秦王》中有“既祖,取道”,后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③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衹、人鬼。(天地只能由统治者祭祀)
④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⑤尚飨,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的意思,多用作祭文的结语。
⑥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⑦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⑧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⑨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⑩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为私庙,宋改为家庙。
?禊,古代春、秋两季为消除不祥而在水边举行的祭祀。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秋社。自宋代起,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22.与刑罚、赏赐相关
①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黥窜,就是刺配,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
②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③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④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23.与称呼相关
①夫人,汉代以前,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代以后,用于称王公大臣之妻,后来指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妻妾的称呼。
②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③从弟,古代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④从兄,古代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且年长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兄。
⑤女弟、女兄,女弟指妹妹,女兄指姐姐。
⑥从叔,指祖父亲兄弟的比父亲年幼的儿子,即父亲的堂弟。
⑦参、商,指兄弟不和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⑧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⑨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24.与战争相关
①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相关人员各执一方,只有合二为一时,方能生效。
②衔枚,古代军队在秘密行动时,兵士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
③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④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⑤缮甲兵,指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⑥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⑦干戈,指武器,“干”指盾牌,“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
⑧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⑨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⑩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吴钩,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25.与史书相关
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②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③《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④本纪,或简称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⑤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⑥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26.与教育相关
①太学、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国子”即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三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②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③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如《孟子》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⑤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27.与经济活动相关
①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②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③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
④循吏,指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⑤陶朱,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⑥锱、铢,均为古代重量单位,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28.其他补充
①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如“江州司马青衫湿”。
②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③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如《琵琶行并序》中的琵琶女。
④蒲轮,指用蒲草裹轮的车子,转动时震动较小。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
⑤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⑥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⑦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⑧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指朋友之间用诗词等文学作品(不包括散文)来相互酬答唱和。
⑨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因给事殿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讨论正事。
四、思维提升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
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A 解析:“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为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召来列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应答,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想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孝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孝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做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渡过湘江以后,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做了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觐见皇帝。正赶上孝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孝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孝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孝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孝文帝不听。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去世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