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专题1 第4讲 千年古人语,译作今时言——文言文翻译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部分 专题1 第4讲 千年古人语,译作今时言——文言文翻译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4 19: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讲 千年古人语,译作今时言——文言文翻译
一、命题角度
翻译文言文句子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层级,一共包括五个方面:(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不仅直接对应第五个方面,而且包含了对前四个方面的考查。
根据历年高考真题,以及高考阅卷评分的实际情况,该类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2分左右;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等,命题者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三个左右这样的得分点,每个1分。根据文言文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含有重点实词的句子;(2)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3)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4)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文言文句子翻译为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近年全国卷赋分10分,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Ⅱ赋分8分。命题特点如下:
(1)选句有二,句子不甚长,多为叙事性的,兼有陈述句、疑问句或感叹句。
(2)考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要虚词到特殊句式,乃至语气、文意通顺,多有涉及。突出:对关键实词、文意通顺的考查。
(3)赋分重点是关键实词,生僻字是得分难点。
二、解题技法
方法一 知识迁移法
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知识的积累是基础,迁移是目的;只知积累,不能迁移,是知识的“书橱”;只想着考场发挥,不注重积累,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
文言文需要综合的知识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实词又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
积累的途径包括课本、成语、做过的练习题。
(一)从课本中迁移
试题中的重要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常常可以从课本中找到依据。
(2017·全国卷Ⅰ)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谢)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解析:臧否,褒贬。《出师表》中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而谢曜喜欢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注意加点的字的翻译。
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冯)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
解析:素,向来,《鸿门宴》中有“素善留侯张良”。矜,一词多义,有怜悯、夸耀、持重等多个义项。《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中的“矜”为“怜悯”的意思;“不矜名节”中的“矜”为“夸耀”的意思;而现代汉语“矜持”中的“矜”为拘束、持重的意思。
答案:还有佥都御史赵开心向来被冯铨忌恨,(这些人)相继被诬陷罢了官,请求怜悯体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汉书·晁错传》)
(1)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
解析:这个句子有两个难点,一是“相”的翻译,不能翻译成“互相”,应是偏指一方,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嬉戏莫相忘”(嬉戏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二是“王”为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应翻译为“使……称王”,如《鸿门宴》“先入关,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也是这种用法。
答案:吴王和楚王送给我书信,说高皇帝让子弟称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封地。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解析:卒,通假字,通“猝”。如《荆轲刺秦王》中有“卒惶急无以击轲”。另外重点实词“始”是“才”的意思。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答案: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参考译文:
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王和楚王送给我书信,说高皇帝让子弟称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封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杀害。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觐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二)从成语中迁移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解析: 治,除了动词“治理”,还有形容词“太平安定”的意思,可联系成语“励精图治”思考。
答案: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太平安定。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解析:句中“渝”的含义是“改变、违背”,如成语“矢志不渝”。
答案:间谍得知金人背弃盟约,州里缺少船只,人们为此忧虑,莫濛尽力办理收集,等到敌人侵犯边境时,百姓依靠这些船只渡河。
【即时训练】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注意加点的字的翻译。
“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
解析:三,表多次,如《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报,回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现在御史台官员无故遭受谴责,公正的言论被阻止,还说什么效法祖宗呢!”张起岩多次上奏章,都没有得到回复。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解析:狱,案件,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贷,宽恕,如成语“严惩不贷”。
答案: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
方法二 语境整合法
本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中”决定了该考点不止考查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在语境中的推敲、分析、整合能力。
语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句内的小语境,二是语段的大语境。小语境主要是选择与句内的相关词语搭配的能力;大语境主要是依据事理加以分析的能力。
(2017·全国卷Ⅱ)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解析:本题中“奉”和“枉”的翻译是难点,联系句中“法”与“律”,寻找与之搭配的词语,“奉”可翻译成“奉行”,“枉”可翻译成“违犯”。此外还要注意“更”的翻译,应为“再”的意思;“所欲”可翻译成名词性短语,要求。
答案: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参考译文:
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百姓很怕他。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016·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解析:本题有两个难点,其一,“锡”的翻译,联系语境,上文有“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帝——命——宴”即“赐宴”。通假字的判断最能考查语境分析能力,需要引起注意,当然也要适当掌握通假字的知识,如通假字常是本字的形近字、同音字或音近字。其二,“虔”字的翻译,皇帝命宴,拒绝参加,当然是对皇帝不敬。这两个字的翻译都需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答案: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身体不适,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参考译文:
(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又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招待,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身体不适,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永吉请撤宁远吴三桂兵守关门,冀缓急有以可恃。
解析:此句难在“缓急”的翻译,如果翻译成“和缓和紧急”,则“和缓”与后面的“可恃”不相合,根据语境,“缓急”为偏义复词,偏在“急”,译为“紧急”。
答案:王永吉请求撤回宁远吴三桂的军队来把守山海关关门,希望在事情紧急时有用来依靠的军队。
【即时训练】
1.(2019·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解析:此句中“短”是翻译的难点,联系语境,前文“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嫉妒贾谊,引号中的内容是在说贾谊的坏话,故可翻译为“诋毁”。
答案: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参考译文:
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做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解析:“燕”的翻译是难点,联系语境“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很显然是在举行宴会,所以“燕”应为通假字,通“宴”。
答案: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不动情呢?
参考译文: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融洽,王公和监军让人在这个地方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在酒席上。宴会进行中途,汇合各种言辞说:“这阁子若不修整,将毁坏。以前您作为这里的官员,有恰当理由来使它翻新,您的文章,确实写在墙壁上;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不动情呢?”
方法三 语法分析法
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多做一些语法分析,既有助于理解语意,又常常能突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注]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注】臞:同“癯”,瘦。
解析:从句子的结构来看,主语是“身”,两个分句之间是复句关系。考查点为“虽”“瘁臞”“犹未有益”。这里只要用六法中的“换”,逐一对应翻译即可。“瘁臞”两字较生僻,均有“瘦”的意思,翻译的时候只要扣住“瘦”意译即可。
答案:你即使(是因为劳苦而)憔悴消瘦,也没有什么好处啊。
参考译文:
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拜见他说:“你为什么这么瘦啊?”宓子回答:“君主不知道我不贤能,让我来治理单父这个地方,公家的事情很急,我心里忧虑,所以瘦了。”有若说:“从前舜弹奏五弦琴,唱《南风》而使天下得到了治理。现在单父这个地方这样小,你还担心,那治理天下又能怎么办呢?所以如果有好的策略来治理的话,你坐在宗庙的堂上,身处于女子的美色之中,也对治理没有妨害;没有什么好的策略来治理,你即使(是因为劳苦而)憔悴消瘦,也没有什么好处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
解析:“不吾索”中“吾”作“索”的宾语,翻译时应提到前面;“面”用在动词“责”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当面”。
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我们)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傅,应当死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金人朝廷。
【即时训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解析:“罪”带了宾语,所以应翻译为动词“归罪”;“勃”为兴起的状态,作状语,翻译时应提到前面,“蓬勃地兴起”。
答案: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地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解析:“亲贤下士”为整齐结构,“亲”和“下”为谓语动词,“贤”和“士”为宾语,“后进”应为晚辈,“推毂”为推荐之意。“曾”联系《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翻译为“连……都”。
答案: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肃宗从凤翔回到京城,振奋精神致力于听从接受大臣建议,曾经对休烈说:“国君的举动一定书写,是好的历史。我有过失,你书写吗?”于休烈回答说:“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地兴起。有道德的君主,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为人恭敬节俭温和仁爱,不曾在脸上显现欢喜生气的神情。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不能直译的地方,再采用意译,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一一对译,单音变双音”。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主要是对句式、修辞等的翻译。
1.直译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逐字逐词的翻译,力求字字落实。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从构词上最大的差别是,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翻译时要把单音词翻译成双音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如“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可以”常翻译为“可以凭借”。
(2018·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解析:“清忠履正”,都是单音词,注意翻译成双音词,其他词语也要注意转化。
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参考译文:
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即时训练】
(2018·全国卷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解析:注意“方”“去”“苛”“犹”“虑”“岂”的翻译。
答案: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参考译文:
宋徽宗即位,以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知府。前任府尹治政苛刻严酷,范纯礼说:“宽厚和刚猛相互结合,这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大处理事务。
2.意译的方法
在直译无法翻译时,则需要根据词语表达的意思去翻译,这种翻译常常出现在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的语句中。
(2017·江苏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
解析:“于容甫当北面”如果翻译成“我对于容甫应当面向北”,则没有把句子的意思清晰表达出来,所以可用意译,“把容甫当老师”。
答案: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参考译文:
侍郎谢墉在江左担任提学一职,特地选取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先生都在整个榜单上与众不同,名字列在众贡生前面。谢侍郎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像这样被看重。
【即时训练】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解析:盘错,盘根错节,根据语意,应译为“错综复杂的局势”;“利器”是比喻的说法,应意译为“能力才华”。
答案:张生学识出众,人品洒脱,只不过是世人都还不知道他的了不起之处,将他放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中,他的能力才华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2.(2018·全国卷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解析:“村野”不能直译,需要意译,可译为“粗鲁”;“蔽罪”也不能翻译成“遮蔽罪过”,可译为“定罪”。
答案:乡村的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参考译文:
皇帝下旨让审讯享泽村百姓谋反一事,范纯礼审察其中的原因,原来是这个百姓进入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看到工匠制作木桶,(就)拿来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工匠抓住。第二天入朝应对,宋徽宗问怎样处理(此事),(范纯礼)回答说:“乡村的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用不应该做这件事(的理由)杖责他,就足够了。”(宋徽宗)说:“凭这个怎能使后人为戒呢?”(范纯礼)说:“正是想使外人通过此事知道陛下不滥施刑法,足以作为教训了。”宋徽宗听从了他。
【技法归纳】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题,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就是含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的句子。答题时要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1)抓标志
如判断句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
(3)析结构
有时,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如缺主语、缺宾语甚至缺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等,地名前往往省略“于”,通过分析结构可以发现。
文言文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
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代替。
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累积。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以致生义。
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
三、思维提升
1.(2019·北京卷改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注]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认之者不塞则惑。
(2)吾无取乎尔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要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认,辨认;塞,闭塞;惑,惑乱。(2)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答案:(1)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
(2)我不同意《国语》的上述说法。
参考译文: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就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国语》的上述说法。
2.(2019·天津卷改编)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此……也,判断句;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则,那么;安得,怎么能;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那些;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3)不惟,不只;望,愿望;如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
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怎么能不替他们说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参考译文:
衡州新学记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啊。
……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怎么能不替他们说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