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天上千年艳,翻作九月黄——文言文阅读主观题
一、命题角度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Ⅱ出现了文言文阅读主观题。这种题型的出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如下:
1.侧重考查人物的品德行为,体现学科育人的功能和“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2.切口不大,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但大多是某几个相关语段。
3.题干中“概括”“特点”(“内容”“原因”)等的要求,显示了作答是要评价性地总结人物行为的特征或评价性地总结与人物行为相关的人、事的特征。
二、解题技法
类型一 阐释型
这类题要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二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
【解题指津】
第一步:明确要求。此题要求说明二者并不矛盾的原因。
第二步:明了分析过程。文本所谈内容:以兵家术语来阐述为文之道。“予以数言了之”与“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表面上似乎矛盾,实际上只要疏通文意,就能想到这“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正是为文之道的根本。明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后,用自己的话阐释出来即可。
第三步:汇总信息,归纳整理。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后,用恰当的语言阐释出来即可。
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未言及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参考译文:
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大抵由天所授予。然而他们面对强敌却能取胜的原因,都是先了解敌兵部署的虚实,以避开实力攻击虚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法宝。文士作家写作,难道不是这样吗?文章立意能出人意料就会巧妙,写作的笔法风格能一反空淡平实就会新奇,文章布局能打破常规就会险奇,用词能旁征博引、广泛搜求吸取文辞就会流畅。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也绝没有写不出硬写、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而能写出好文章的。所以一个题目拿到手,必须静心思考题目的主旨理趣所涉及的范围。从实字推敲探索到虚字,再由有字句处探索到无字句处。已经这样做了,再周密地探到(文题的)四面八方,(这样就可以)使题目主旨内涵开掘得清清楚楚。等到弄清题意成竹在胸而动手写作时,一定要做到,别人用数十百字还未能表达完的,我只用几个字就写完它,等到篇幅完了,停笔不写,反而觉得有数十百字在自己的笔下(言虽尽而意无穷)。对于别人几个字可写完的,我则写上数十百字,铺陈起伏,摇曳多姿,等到写完搁笔,反觉得纸上一字不多(语言虽多而不觉费墨)。像这样又何必担心文章未达到说理清楚、语言畅通、神采完备、文气充沛的地步呢!这就是所说的避实击虚之法。大将军获得此法用来作战,文士获得此法用来作文,纵横天下,有足够的力量了。
类型二 归纳型
这类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题指津】
第一步:明确要求。此题设计颇具匠心,它点到了全文的要害,即既然李广治军如此宽松,而士兵却“咸乐为之死”,那为何“不可以为法”呢?
第二步:分析,概括,整合。显然文中另有深意。我们可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归纳。根据“如此焉可也”紧承“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几句,可知原因:①咸乐为之死;②李广才气高。“不可以为法”的原因:①其继者难也;②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③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答案:第一问:①李广才气高;②士卒乐于为他献身。第二问:①后继者难以为继;②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③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参考译文:
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要求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士卒也很安逸痛快,都乐意为他去死。我治军虽然繁忙,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司马光说:《易经》上说:“军队出发要纪律严明,否则就会有危险。”是说带领军队如果不采取法治,没有不危险的。李广带兵,让人人自便。凭李广的才能,这样做还可以;然而不值得效法。为什么呢?能继承他很难,更何况和他同时做将领的呢!那些平常人的思想,喜欢安逸却对接近灾祸一无所知,他们既然以跟随程不识为苦而乐于跟随李广,并且将要仇恨他的上司而且不服从他们的管理。然而简单省事的祸害,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没有办法来应对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么简单!所以说“军队要纪律严明”,做将领的,也应当从严要求。因此效仿程不识,虽然没有功劳,然而不至于失败;效仿李广,极少有不灭亡的啊!
类型三 评析型
这类题要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个关键句的意义或某篇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贼,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注]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注】朘(juān):剥削。
“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你对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解题指津】
第一步:明确要求。此题要以辩证的眼光分析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思想意义,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又要能看出其局限性。
第二步:理解文意。先要理解语句所要表达的意义,然后再评价。
第三步:辩证思考和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推测了陈君画半野园的目的不是羡慕富贵,而是告诫读书人不要贪图享受,并希望自己达到半野园主人的功业,这种思想观点在当时社会是比较少见的,是一种进步思想。
答案: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译文:
半野园,是离世的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陈相国已经离世,到现在十几年了,半野园已经荒废成为别的用途。但是园中鲜花草木的荟萃聚集,足够用来消磨时光;栏杆的曲折迂回,足够用来抵御夏天闷热的雨水而生成清凉的微风;亭台楼阁的高大迥异,足够用来牵引出西山的凉爽空气,就像相国在的时候一样。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朋友杭君一家许多人来到京师,暂时住在半野园里。我数次到杭君家做客,因此了解半野园的大概情况。而在这个时候,杭君的同乡中有一个陈君,也暂时住在这里。不久之后,陈君就要到粤西去任官职,但是不能忘怀这个园子,就命令擅长画画的人为这个园子作图,并且通过杭君邀请我写文章来记录下这个园子。
天下的山水,大多荟萃聚积在东南边,但是京师的车马喧嚣,做客游玩的人常常萦绕着郁闷的情感,不能无视对故土的思念。陈君的家在杭州,西湖的美景天下第一。放弃它们而来到京城,他应该是不屑于这个园子的;但是徘徊流连它到了不忍心离开,那么陈君对于为官之道,他一定有不同于一般官吏的为自己着想的想法。虽然是这样,为官的人应当清贫,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也应当满足了;偶尔到了富贵的家园中,看见了亭台楼阁、栏杆、鲜花草木的美丽,心中高兴并且十分羡慕。有一天得志的时候,想要放纵一下自己的欲望,就到了剥削百姓民生而不闻不问的地步,这和那些闯进票号拦路抢劫的人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这样,陈君羡慕相国的家业却不羡慕相国为国家做的贡献,也是可以的!
三、思维提升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解题指津】
第一步:抓住关键,审清题干。审题时,要抓住问题关键。本题有三个关键:一是“根据第三段”,这确定了答题区域;二是“治学、为文方面”,这确定了答题方向;三是“不超过30个字”,这限定了答案字数。抓住这三个关键,答题时才不会发生偏差。
第二步:锁定区域,圈画重点。审清了题干后,就要根据“关键”在相关区域内圈画重点,圈画出“关键”中确定方向的重点内容,答题才不会走偏。重点,可以是概括性语言,也可以是事例性内容,要根据题干作选择。如本题,在第三段中抓住两个方向:一是“治学”,二是“为文”。研读文章第三段,文中有“为文根柢经、史”一句,可知这句话的前面讲“治学”,后面讲“为文”。再研读“治学”部分,“治学”是研究学问的意思,“罔不综览”“识议超卓”是概括性的文字,可以圈画。“又深于《春秋》之学”是事例性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说,也可以圈画。“为文”部分比较简单,一可圈画“取则于古”,二可圈画“卓然成一家言”。
第三步:简明扼要,分条陈述。圈画的内容只是为答题提供了依据,要拿到分数,还得概括圈画内容,做到简明扼要。为了便于阅卷老师判卷,最好还要分条陈述。如本题,题干中有“治学”和“为文”两个角度,更应该分条陈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答题时不分“治学”和“为文”,不给分。概括时建议先将圈画内容粗略翻译,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如“治学”方面,“罔不综览”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广泛阅读,用自己的话转述就是“涉猎广泛”“博览群书”等;“识议超卓”意思是见识观点超凡卓越,用自己的话转述就是“见解独到”“见解非同一般”;“深于《春秋》之学”意思是“对《春秋》深入钻研”,概括说就是“研究深入”。再如“为文”方面,“取则于古”意思是“从古代选取方法”,用自己的话转述就是“借鉴古法”;“卓然成一家言”意思是“与众不同,成一家之言”,转述成自己的话就是“自成一家”“独树一帜”等。
答案:①治学方面,研究广泛深刻,见解独到深刻;②为文方面,借鉴古法,独树一帜。
参考译文:
汪容甫先生行状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文词逐渐进步。仪征江面盐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他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大师如学士朱筠,学士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为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侍郎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像这样被看重。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的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作了三千字的《广陵对》,博综古今,是天下的奇文。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孝廉程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通判钱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尤其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人比得过他。作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先生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到优美的文字、好的诗文,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边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