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20: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之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语文导读
PART ONE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1.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作品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10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当一些地方官,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涌上心头的却是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作品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10多年,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力图恢复大业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日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远眺,怀古忆昔,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预习检测
PART TWO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1.注音
cén
zān
wèn
xiè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写对字形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字形小贴士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刀”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上像刀柄,下像刀头。金文和小篆都像一把刀形。“刀”的本义是兵器,也有一种钱称为“刀”或“刀布”。
“刀”是个部首字,有“刀”和“刂”的两种写法:前者如“分”“切”“剪”“劈”等;后者如“列”“刽”“刺”“刻”等。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3.解释词义
断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群的孤雁。
向北回头望。
怎能忍受。
草率马虎。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4.近义词辨析
(1)气魄·气概
辨析:气魄:一指某人身上或行动上被激发出来的做事的魄力,二指想象力或看法的大胆。气概:指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①他以革命家的________完成了这幅画作。
②他的英雄________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气魄
气概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4.近义词辨析
(2)体验·体会
辨析:体验:强调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会:是指体验领会。
①他________到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使用的重要性。
②有些作家常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去住上一段时间,这种出行被叫做________生活。
体会
体验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探究与点拨
PART THREE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1.精读探究
(1)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答: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恢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1.精读探究
(2)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诗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献愁供恨”?
答: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恢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1.精读探究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几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成鼎足之势的英雄,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渴望能有刘裕那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宋文帝刘义隆打无准备的仗导致仓皇败退,借此劝诫统治者战前要准备充分;北魏拓跋焘的典故,用意是劝诫统治者要快速收复失地,以免人民安心他人的统治;廉颇的典故,用来说明他虽年岁已高但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自己也像廉颇一样渴望为国出力。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2.结构图解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3.写法领悟
(1)善于用典。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因为辛弃疾的才智高,大多数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或是别有妙趣。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委婉强烈,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3.写法领悟
(2)善用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今日的“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小试身手
用典,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用典,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意旨更加丰富。辛弃疾就很善于用典。学习文中这种手法,试分析《南乡子》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主旨?
辛弃疾,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小试身手
南 乡 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词中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辛弃疾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
高中语文·必修4(人教版) 第六课之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