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作者简介
弗·恩格斯(1820—1895),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诞生
特利尔布吕肯巷 6 6 4号。
1 8 1 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在这里诞生。
马克思的故居
卡尔?马克思简介
1818.5.5生于德国的特里尔城,1841年大学毕业。从1842年担任《莱茵报》主编至1883.3.14在伦敦的书桌旁逝世,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41年。马克思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卡尔?马克思简介
卡尔?马克思简介
马克思夫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
马克思安详地长眠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的长眠了。
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
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
恩格斯发表悼词
3月17日
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简 朴 的 葬 礼 不朽的丰碑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悼词的特点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内 容
感情基调
一般是沉痛、悲伤及哀悼、惋惜
表达方式
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悼词的结构
开头
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 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
然后
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
最后
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逝世情况(1)
巨大损失(2)
不可估量
空 白
时 地 情况 心情
对象
程度
两个“对于”
总纲: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贡献
悼词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逝世情况(1)
巨大损失(2)
感情
带着崇高敬意
无比沉痛惋惜
也有某种安慰
悼词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创立第一国际
理论贡献
实践功绩
创办革命刊物
剩 余 价 值 规 律
过 渡 (6)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许多领域独到发现
革命家 (7)
科学家(3~5)
马克思的科学观
悼词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忌恨 诬蔑 驱逐
敌 人
人 民
尊敬 爱戴 怀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心脏停止跳动了)让他一 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病床)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逝世了)
“下午两点三刻”: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永远”、“睡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总纲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思考题
把“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效果怎么样?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
革 命 导 师
永 垂 不 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