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6 14:4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五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影响
学习目标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
导入新课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基础: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4)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探究新知
2.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继承

发展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在领导俄国革命进程中,列宁的理论贡献在于阐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历史条件下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突破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率先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4、列宁主义诞生意义
(1)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铜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根食供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阅读材料,我们一起探讨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
俄国是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带有很大封建残余的、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客观上为俄国人民的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小结
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带有很大封建残余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俄国成为国内外各种矛盾的聚合点,因此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加上一战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最终引发国内革命……
当时沙皇政权的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构成尖锐的矛盾,工人阶级处在沙皇专制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工人运动具有反抗双重压迫的历史使命。在这种条件下,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承担着推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目标。
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反战运动日益高涨。1917年3月8日至12日(俄历2月23日至27日),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立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1)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2)俄国社会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矛盾的爆发;又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3)俄国无产阶级和政党的成熟。
(4)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将政权交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反抗。
(5)《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俄国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战略和策略
2、革命爆发: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3、建立政权:次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攻占冬宫
苏维埃政权成立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总结提升】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三、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内忧外患局面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4、影响:
①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818-1922年的苏俄形势图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阅读材料回答,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参考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但是,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并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在执行过程中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1921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连年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爆发农民暴动和水兵起义;引发1921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实施时间:1921年3月
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比较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全部工业实行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
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制
特 点
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货币作用
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评 价
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一起政治经济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积极: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是一条适合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局限:没有坚持实施下去,逐步被取消。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
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格鲁吉亚
1936.12.05
(三)苏联的成立:1922年
斯大林
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斯大林担任苏联国家领导人。
丘吉尔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在斯大林的执政时期,苏联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并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内容:1924年1月,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2)评价: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的对照。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但苏联的发展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苏联工业化宣传画
合作探究三
前面学习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探索出的适合苏俄国情的正确道路,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而搞“斯大林模式”呢?
材料一 20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
——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
材料二 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其中一种说法认为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为什么要实行“斯大林模式”?
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下,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生存”,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苏联用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极大的巩固了国防;同时也为后来“发展”即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合作探究四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实行使苏联摆脱了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即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作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郑易平 龚成《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答案】要点: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的优势在于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资源,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苏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苏联取得的辉煌成就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斯大林模式”也存在弊端,其一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其二是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片面的经济》
这幅漫画形象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苏联的工业化存在什么问题?
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合作探究五
苏联农业集体化
在高速工业化的同时,苏联又兴起了农业集体化,将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使政府能够对农业全面管制,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调配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从而为高速工业化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农业全盘集体化,从1929年全面发动,至1937年基本完成 。
注: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自于农业,即最大限度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当堂检测
1. 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 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 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 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 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解析】从“1921至1922年”这一时间,以及“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推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政策,但是“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等反映出了在新经济政策刚推行的时候,农民的负担沉重,商品的自由贸易还没有得到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固定的粮食税,而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材料中的各省并不是经济独立,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之下,农民可以支配交完税后的粮食,排除D项
【答案】C
当堂检测
2.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方式
时间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依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可首先排除A、B。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列宁时代的产物,1924年列宁病逝,在这以后主要是由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在二战爆发之前,主要是搞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以后,新经济政策就逐步被取消了,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和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的问题,B、D两个选项也可排除。从材料看尽管到1932年农业春播中手播下降,马拉播种和机器播种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手播的比重还是占了一半左右,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基础还是相对薄弱,而且自始至终,苏联的农业与工业相比都是相对滞后,故确定答案为C。
【答案】C
当堂检测
3.二战之前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A.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
B.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实现了苏联的可持续发展
C.导致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答案】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二五计划在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工厂等,到二五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A项正确;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没有实现苏联的可持续发展,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其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使得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没有强调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方面的影响,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斯大林模式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方面的影响,D项错误。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