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
吴伯箫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品味赏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到灯笼,你们首先想到的节日是什么?(春节)
对,春节是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大小城市、各家各户都会挂起灯笼,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这红红的灯笼带给人的是温暖,是慰藉,也是激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吴伯箫,走进他的散文《灯笼》,来感受一下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爱国情怀。?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给学生创设关于灯笼的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灯笼》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明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有《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等。这些散文作品情感真挚深厚,描写朴实动人,结构严谨,语言清丽洗练。?
(通过介绍作者情况,旨在让学生了解吴伯箫,了解他的作品及作品特色。)?
4、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人志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国家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着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本文发表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文中所写事件、所抒发的情感应该是陌生的,因此,老师有必要帮助通过背景链接消除学生的阅读理解的障碍,也初步认识进步作家吴伯箫。)?
五、检查字词?
读准字音?
神龛(?????)???司马懿(?????)?幽悄(?????)争讼(?????)????裴公(????)??斡旋(???????)??静穆(?????)???熙熙然(????)?褪色(?????)?????怅惘(??????????)???霍骠姚(?????)???(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识记重要字词,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六、题目解读?
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旧时没有电,灯笼是主要的照明用具。以“灯笼”为题,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就是围绕“灯笼”写有关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来表达情感的。?
(题目即文章的眼睛。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为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从文章的眼睛入手,了解标题的作用的习惯。)?
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依据线索“灯笼”来划分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2.找到本文围绕“灯笼”回忆具体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和引起了哪些联想?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划分结构,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部分(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12)从回忆回到现实,抒发爱国情怀。?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脉络。)?
2.具体事件及联想:?
第3段,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表现祖孙情笃;
第4、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我消夜食品,表现母子深情;
第6段,乡俗还愿,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反映乡民的淳朴善良;
第7段,元宵节看灯,伴着小灯入眠,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第8段,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家族的衰败,岁月的沧桑;第9段,纱灯上描红,彰显了文化,也体现了爱好;
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体验着深长的历史况味;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的是做灯笼下“马前卒”的愿望。?
其中:有历史文化上的:第9段,纱灯上描红,彰显了文化,也体现了爱好;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体验着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个人情感上的:第3段,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表现祖孙情笃;第4、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我消夜食品,表现母子深情;第6段,乡俗还愿,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反映乡民的淳朴善良;第7段,元宵节看灯,伴着小灯入眠,绽放着飞扬的青春;第8段,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着家族的衰败,岁月的沧桑;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的是做灯笼下“马前卒”的愿望。?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通过让学生概括围绕灯笼所描述的具体事件及引发的联想,进而明确作者在不同时期所赋予灯笼的深刻含义或表达的情感,为下面概括主旨做铺垫。)?
八、重点研读,体会情感?
齐读11自然段,思考: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既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慕之情,也激励了自己,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保家卫国,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师小结:主体部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由此,作者跳出个人情怀,感情升华为家国情怀,愿做保家卫国的“马前卒”,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作者感情的升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九、分组讨论,深度解读?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和时代背景,分析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对文章结尾的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学到这一环节时,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它的背景资料,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让学生讨论并明确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复杂情感。)
十、回顾内容,归纳主旨?
本文叙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和联想,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一总结和概括,以清楚认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十一、品味语言?
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两大特点:?
1.
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既文雅,又有古典气息。?
2.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简洁洗练,值得吟味。?明确:?
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的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
如:提起灯笼,就会想起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想起.....;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
(吴伯箫的散文,语言丰富有味,值得洗洗去品读,去体会。)?
十二、积累诗词?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2.《送友人》????????李白?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在历史的长空中熠熠生辉,中国人自然有别样的诗词情结,所以多积累,多了解,是中华儿女的必修课。)?十三、教师寄语?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它的设计,意在唤醒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让他们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们中国人的职责所在,其中也包括中学生。)?十三、布置作业?
1.积累关于“爱国”的古诗词。?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吴伯箫的创作道路。?3.课外阅读《吴伯箫散文选》。?
(积累中华好诗词;多阅读吴伯箫的作品。这一作业的布置,为的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
??(板书的设计简洁但有突出重点,意在让学生的头脑中有对灯笼的一个整体又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