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专题2 第2讲 知人方论世,知史方解诗——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部分 专题2 第2讲 知人方论世,知史方解诗——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教师用书-2021高考语文全面系统总复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4 20: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讲 知人方论世,知史方解诗——鉴赏古代诗歌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高考对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或描述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类型多、难度大、考查频率高,因此应格外重视,加强训练。
一、命题角度
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
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作用和价值的理解、赏析。全国卷以往的题目较少直接涉及形象,但,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考查了“峨眉、岘首两座山”意象的作用;2020年全国卷Ⅲ考查了“苦笋”与魏征的相似之处;2019全国卷Ⅰ考查了“对这幅画的评价”,天津、浙江则直接进行考查;2018年全国卷Ⅱ考查意象“酒”的作用;2017年全国卷Ⅱ考查了诗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2016年全国卷Ⅱ考查了“马”的形象以及描写“马”的技巧,全国卷Ⅰ考查了景物形象的概括和用意分析,这显示了全国卷命题的一个重要变化——加强对形象的考查。
二、解题技法
题型一 鉴赏人物形象
(一)知识卡片
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体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绘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真实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6.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怀才不遇之士的形象。
9.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二)技法归纳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三角度”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朝所重之愤,或抒发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不一而足。因此,鉴赏诗人的形象,要结合诗歌的背景,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
2.分析描写,抓住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做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3.体察意图,注意联想。古人写诗时,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
答题“三步骤”
(三)解题示范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解题指津】
第一步:说特点。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诗人性格。
第二步:析例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氏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型二 鉴赏事物形象(含意象)
(一)知识卡片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意象
类 别 常见意象 举 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
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二)技法归纳
鉴赏诗歌事物的“三方面”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是有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深入分析。
答题“三步骤”
(三)解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解题指津】
第一步:分析表层属性。“兰”“蕙”“菊”三种意象表层属性都是自然界中的花草。
第二步:探求深层含意(内涵)。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
第三步:联系背景,词人奉召赴临安,表明自己决不随波逐流,决不改变的报国之志。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题型三 鉴赏景物形象
(一)知识卡片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类 型 术 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悲苦型 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孤寂,朦胧邈远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二)技法归纳
意境赏析“三步骤”
答题模板
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
(三)解题示范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省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题指津】
第一步,找景物组画面。概括时,首先要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如“滋漫”在这里是“满溢”的意思。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阳照在江面上,江水满溢,夕照增辉。
第二步,析特点设意境。作答时用简洁的语言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三、思维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沾湿。③故人: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要到诗歌中圈出直接描写“狂夫”表现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借助环境和他人他物对“狂夫”进行侧面衬托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其特点。从诗中来看,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做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若是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惟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鲜明了。在快要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等美丽的自然风光。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翁啊!突出了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答案:诗中的“狂夫”穷困潦倒,但放达乐观。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却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热爱生活的乐观;诗的后半部分对“狂夫”潦倒生计的描述,表现了狂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