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2012高一历史复习课件+单元测试:第六单元《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2012高一历史复习课件+单元测试:第六单元《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9 20:43:26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总结
试题原创
(1)下表是早在2006年在网络上关于“两岸三通”问题的调查数据,不能证明 ( )
名称 认为能实现两岸三通的占 认为不能实现两岸三通的占
搜狐网 4/7 3/7
中国青年网 3/4 1/4
CCTV网 6/13 7/13
A.“两岸三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B.“三通”符合两岸大多数人民的意愿
C.“大三通”的实现受到两岸人民的拥护 D.大陆人民持欢迎态度,台湾人民持反对态度
答案 D
(2)大熊猫团团、圆圆于2008年12月23日赴台,落户台北市木栅
动物园。关于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熊猫名字象征着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
B.熊猫落户台北是两岸交流更加紧密,关系更加缓和的反映
C.落户台湾曾受到岛内台独当局的长期阻挠
D.因台湾气候条件不适合熊猫生存而受台湾人民拒绝
答案 D
试题原创
阅读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德国汉堡时尚杂志《Park Avenue》公布了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的排行榜,位居榜首的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该杂志表示,中国受惠于胡主席的政策,即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3大经济体。4月19日,在巴黎,有中国留学生打出了“胡哥加油”的标语。 把世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首位置给了胡锦涛主席,是德国这家杂志充分了解了中国,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是值得称赞的。反过来说,胡主席能获得这个荣誉也是当之无愧的。 胡锦涛执政以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且在改革开放上体现了特点,这就是整合、凝聚,整合凝聚的目的有两个:使社会焕发活力,使社会达到和谐,这就是我们今天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科学发展观”,而这个历史起点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请回答:
(1)对三幅图片上不同时期对伟大领袖的称呼和标语内含,你是如何理解的?
(2)网友热评称呼胡总书记“胡哥”是社会进步典型例证,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①“毛主席万岁”,表达了广大翻身做了国家主人和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中国人民对毛泽东同志的无限热爱,但在极“左”思潮盛行时期带有对伟大领袖盲目崇拜的意味。
②结束“文革”,拨乱反正,平反昭雪,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这一切,在伟人政治的时代,似乎首先应该感谢邓小平。“小平您好”这句质朴的问候成为初尝改革开放甜果的中国人送给总设计师的一份厚礼。“小平您好”的确是过于朴素了,然而它在国内外人们心目中的反响,却异常强烈。这一句平常的问候,表达了群众对领导者最亲切的敬意。平实的问候,把领袖从天上拉回人间,表现了民众与社会的携手进步。 “小平您好”这句标语流传至今,这是一句感谢,也是一种期待,更是一种思考。它表明自己国家的领导人是亲人是朋友,帮人民说话,帮人民做事。
(2)在我国,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还是近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在民众眼里都是高高在上的。与他们兄弟相称在中国古代不行,在中国近现代也没出现过。所以说人们敢称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为“胡哥”,这足以证明了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进步。这一现象,是人民享受民主平等的体现,是人民享受言论自由的体现,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下神坛、走近群众受到真正拥护爱戴的证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济南模拟)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长夜难眠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指的是 (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答案 B
2.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 )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答案 A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哪两者的关系制定的 ( )
A.祖国大陆与台湾 B.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C.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自治区 D.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
答案 B
4.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答案 D
5.阅读下面的前两届人大代表构成表,关于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代表总人数 1226 1226
中共党员 668(占54.5%) 708(占57.7%)
民主党派 274(占22.3%) 284(占23.2%)
无党派 284(占23.2%) 234(占19.1%)
A.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C.巩固国家政权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答案 B
6.1954年,《人民日报》特意发表了一篇社论(如右图)。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
A.“共同纲领” 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答案 B
7.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答案 C
8.“文革”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但毫无结果,刘少奇终于含冤而死,成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刘少奇案说明了 ( )
A.民主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B.以德治国的重要
C.民主合作多党协商的重要 D.当时没有法律依据
答案 A
9.下面两幅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其理论依据是 (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答案 D
10.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 B
11.(2009·济宁模拟)2008年奥运会前夕,两岸周末包机开通。2008年8月8日,连战、吴伯雄作为贵宾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这表明 ( )
A.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已经开始
B.台湾地区的“一国两制”与港澳地区有重要差异
C.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D.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答案 D
12.(2009·淄博模拟)宋楚瑜说:“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连战说:“我们是一家人。”马英九说:“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这表明“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因此我们“共同的大事”是 ( )
①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 ②两岸和解 ③中国人要重新振奋起来 ④反对台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13题22分,14题18分,共40分)
13.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评述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6分)
(2)简述图二反映的政权机构的主要特征,由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4分)
(3)图三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请在图中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与图一、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具有哪些重要特征?(9分)
(4)除图三所示之外新中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哪些成就?(3分)
答案 (1)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分掌具体行政事务;三省六部相互监督和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并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2)特征: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负责传达皇令。趋势:皇权逐渐加强。
(3)①政治协商制度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或政治协商制度。
特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掌握权力;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原则。
(4)1954年宪法颁布,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
材料四 (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产生这种不
同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3分)
(4)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的《与台湾关系法》?(6分)
(5)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3分)
答案 (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抗日战
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妄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便在亚太地区建
立霸权,而此时美国却表示不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并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决心。这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削弱,封锁中国的计划已经宣告破产。
(3)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4)从《与台湾关系法》中可以看出,美国仍继续向台湾提供所谓的“防御性武器”,保持与台湾的各种往来,
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等文件的精神,仍在干涉中国内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
(5)我国政府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备课资源
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答案 A
2.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
①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标志着其初步建立 ②一届人大召开后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1949~1954年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 ④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 A
3.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它的依据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 B
4.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公检法”被砸烂 B.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 D.国际环境恶劣
答案 B
5.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 B
6.我国在深圳、厦门等地设立的经济特区与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 )
A.主权归属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外交方针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
答案 B
7.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
A.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C.统一后允许台湾保留军队
D.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答案 B
8.在十七大报告中,我党以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提出:两岸尽早恢复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在坚持一个原则的基础上,什么都可以谈。这里的“一个原则”是指 ( )
A.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的原则
B.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的原则
C.和平统一的原则,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答案 D(共24张PPT)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两条基本线索: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在政治建设过程中既有曲折又有发展;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三个重点:
一是巩固新生政权的事件;二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
一个重要观点:
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为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为十年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一、开国大典
4(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8(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过程
筹备: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内容)
开国大典
--------标志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22页
巩固国家的措施 时间 内容 作用
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制定宪法 (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巩固新生政权
1950—1951
1951、12—1952、10
1950、10—1953、7
1950—1953
1954
政策: 重点:
斗争的范围: 斗争的内容:
《朝鲜停战协定》
土改路线: 性质:
结果:
内容:
性质:
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巩固了政权,保障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见133页
见123页。
见135页
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4(1)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年《宪法》确立
1957 — 1976 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受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
历程
代表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代表组成:
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确立意义:
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
原 则:
民主集中制
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大会议主席台
全体代
表通过第一
部宪法
毛泽东在
开幕式上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历程
1954 年《宪法》确立
1957 — 1976 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受破坏
1976后恢复
1982年新方针
合作基础:
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指导思想:
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十六字方针
合作形式:
政治协商
基本组织:
政治协商会议
作 用:
政协职能变化:
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954 年一届人大后,作用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
见139页
党 派 名 称 成 立
全 称 简 称 时 间 地 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1925.10 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1930.8 上海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1941.10 重庆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1945.12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1945.12 上海
九三学社 九三 1946.5 重庆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1947.11 香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1948.1 香港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原因:
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基本内容:
确立实施过程: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详细说明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入新发展阶段
意义影响:
见140页
见141页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1日,
面积118万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计有蒙
古、汉、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
49个民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市。1955
年10月1日成立自治区。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人口1498.72万,是个多民族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市。面积23万多
平方千米。1958年3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计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
水、仡佬等民族,共4225万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地处西北地
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6.6万
多平方千米。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首府
拉萨市。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122.84万
平方千米。人口247.9万人。1965年9月成立自治区。
4(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四、新中国的民主法制
( 1 )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
( 2 )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 3 )健全法律体系( 1982 年宪法等;1989年《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 4 )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1999 )
( 5 )基层民主实行直接选举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 89 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98 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四、新中国的民主法制
1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结果:
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和严重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表现:
见143页
4(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五、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五、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 、 “一国两制”的理论
提出过程
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酝 酿:九条方针
形 成: 80 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宪法保证: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会议
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2、“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①条件:
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具体方针政策完善。
②过程:
1984年12月,中英发表《联合声明》;
1987年4月,中葡发表《联合声明》。
③结果: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④意义:
3、海峡两岸关系
( 2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A 共同点: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B 发展条件:大陆国力提高
C 蒋经国统治后期顺应潮流
D 李登辉上台后,大陆为“三通”作努力
( 1 )两岸关系曲折
A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长期紧张,互不承认
B 蒋经国统治后期,仍坚持自己正统
C 李登辉、陈水扁等上台后,两岸交流受限,交流不正常
D “台独”势力仍存在
(4)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
“一国两制”
(3)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5)台湾回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