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主要线索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活动
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趋势: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原因:打开中国的市场
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中英协定关税
赔款2100万银元
影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
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的权利
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法《黄埔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
中美《望厦条约》:外国兵船可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等十一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赔偿英法军费白银各800万两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允许华工出国
影响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和京师同文馆
洋务运动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
原因:日本推行“大陆政策”
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
开放重庆等地作为通商口岸
允许在华设立工厂
影响:清政府财政困难加剧,被迫大借外债;列强侵略
势力深入内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影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各阶层民众奋起;
列强在远东矛盾激化,“三国干涉还辽”
后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侵华的特点: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由各国驻兵保护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前
影响
对列强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阶级矛盾尖锐,广西自然灾害严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
天国兴衰
兴起:1851年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发展:1853年攻占南京,定都于此,建立对峙政权
全盛: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在政权建设上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1856年诸王内讧
改革:起用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洪仁玕提出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
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近代中国第一
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致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义和团运动
背景:19世纪末中外民族矛盾激化,人民反洋教斗争迅
速发展
发展: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无力镇压,
只好“抚而用之”
特点:盲目排外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历史意义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辛亥革命
背景: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清政府内外交困,进行“新政”
中国同盟会
制定“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革命纲领,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与改良派进行论战,使革命思想深有入人心
发动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促使革命高涨
高潮
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
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多个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崩溃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总统
颁布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君主专制被推翻,帝制结束
失败:袁世凯窃取政权,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意义: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
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
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提出“二十一条”
1919年巴黎和会作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过程:1919年5月4日爆发,6月后运动中心转移
到上海,以工人为主,伴随“三罢”斗争
结果: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拒签和约
意义
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运动
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协定关税权:英商进出口货物所交税款由中英双方共同商定。《南京条约》
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交由外国领事判决。《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在给予他国任何权利时准予“英人一体均沾”。《虎门条约》
居住及租地权:外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虎门条约》
外国兵船可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中美《望厦条约》
外国人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中美《望厦条约》
传教权:外国可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中法《黄埔条约》
外国人可在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天津条约》
内河航行权: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天津条约》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北京条约》
筑路权:允许外国在华修筑铁路。《中法新约》
允许外国在华设立工厂。中日《马关条约》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北京“使馆区”,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由各国驻兵保护。《辛丑条约》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答案 C
2.魏源《道光洋舰征抚纪》中记载:“来自英吉利,洋人严禁其国人吸食……而专诱他国,以耗其财,弱其人。”记载中提到的历史现象是 ( )
A.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 B.清政府大量种植罂粟
C.中国开展禁烟运动 D.英国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
答案 D
3.(2009·临沂模拟)山东在近代最早设立通商口岸是在哪次侵略战争后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 B
4.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民谣反映姐妹俩参加 ( )
A.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 B
5.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答案 C
6.梁启超说:“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惊起民众的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7.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除它的影响任重而道远。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成果是 (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扭转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 B
8.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 )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
答案 A
9.(2009·无锡调研)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 ( )
A.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首先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首先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
D.最早提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 D
10.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B
11.《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答案 B
12.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帖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 )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
13.(本题22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回顾辛亥革命时写道:“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那就是“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1)材料所说辛亥革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目的的含义是什么?(10分)
(2)扼要指出革命党人在政治方面取得的三个突出成就及对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12分)
答案 (1)含义:政治方面: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方面: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成就: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本题3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资政新篇》
材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前期揭帖
材料四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义和团后期揭帖
(1)材料一、二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各自体现了什么思想?从时代的要求看,这两种经济思想各具有什么鲜明的进步性?(12分)
(2)分析材料三、四,概括指出义务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前、后期的斗争主张。这具有什么鲜明的进步性?(12分)
(3)为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社会进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斗争,但他们的努力和斗争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①思想:《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分土地,建立均富的理想社会。《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②进步性:《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资政新篇》: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是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2)①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西方教会势力猖獗,民族危机严重。②主张:前期:武装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后期:消灭了外国侵略者后,再反抗清王朝。③进步性:反对帝国主义,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
(3)原因: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能提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革命斗争,因而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