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2012高一历史教案+课件:第18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2012高一历史教案+课件:第18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9 20:43:26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18课
谭嗣同
有感(1896年)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万分忧愤,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写下血泪的诗行: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林则徐
魏源
魏源的《海国图志》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冯桂芬
冯桂芬 (1809—1874),江苏吴县人。曾做李鸿章的幕僚,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多次建议改革时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学习西方,“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本。”
李鸿章
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
——李鸿章
19世纪40—60年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地主阶级从抵抗派到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这一时期地主阶级对西方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文明的层面。
鸦片战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怎样?有何特点?
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参加洋务运动的活动。在《盛世危言》中大力宣扬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他的思想对后来康有为等维新派有很大的影响。
泰西议院……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莫善于此。
——陈炽《庸书·议院》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天下有公是非,亦即有公赏罚,而四海之大,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派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开始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民共主制,进而学习西方君民共主制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维新派为西方的认识已经由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从物质文明上升到政治文明。
19世纪70年代后,早期维新派对西方的认识怎样?有何特点?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随着对西方的了解、认识越来越多、越深刻,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深化,开始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民共主制,进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他们认为中国专制政治使君民上下相隔,西方政体万民共苦,上下一心,君民一体。而实际上,西方的议会制的本来意义是对君主、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约束。显然,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
康有为
梁启超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立宪政体“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但“行之在十年以后,则定之当在十年以前”,故采定政体,决行立宪,实维新开宗明义第一事,而不容稍缓者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
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后者主张有所缓和,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转而主张尊崇君权,主张“以君权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
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是政治上的倒退。
主要是为换取光绪帝对变法的支持。但他们缺乏政治经验,认为只要依靠光绪帝这个明君,就能变法,且能快变。所以放弃了立宪的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与君主立宪比,确是一种倒退。
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有三大好处,坚定清政府立宪信心;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上。1911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彻底败露。
二、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
溥仪
“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字加以概括。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清政府的宪政是加强君主制的宪政,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
清政府立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遏制革命运动,其结果引起立宪派的分化,加剧了各种矛盾,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孙中山、黄兴等参加临时参议院成立典礼。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三、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书影
1912年3月11日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则和三权分立的学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取得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
1913年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天坛合影
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无限扩大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段祺瑞
1916年6月,段祺瑞宣布恢复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异:(1)从目的上看,前者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后者限袁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2)从其内容看,前者强调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为加强君主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后者强调主权在民,实行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确保民主共和政体。
同: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
四、为宪政流血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早年参与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策划反清武装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辛亥革命中,他负责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先后任南京政府法制院总裁、农林总长等职。1912年8月,他联合各党组建国民党,后被推为理事,代理理事长之职。1913年初,他在上海、南京等地参加竞选,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为袁所忌。1913年召开国会前夕,被袁世凯指派刺客刺死。
宋教仁遇刺时的照片
“孙中山襟怀豁达,是容易相处的,天真的黄克强也好对付,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以暴动手段来抢夺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得多了。”
——袁世凯对杨度说的话
宋教仁遇刺原因:宋教仁积极组建国民党,重组责任内阁,限袁权力,实行政党政治、民主宪政。
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
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以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文
宋教仁对袁世凯的幻想:希望袁世凯开诚布公,保障民权,确保宪法。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
想一想,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宋教仁想通过组建国民党,召开国会,重组责任内阁,限袁权力,实行政党政治、民主宪政,妨碍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1、阅读本课材料,了解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基本史实。
封建君主专制——君民共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课堂巩固
2、编写1911—1923年中国立法大事记。
①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③1916年6月,段祺瑞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18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为民主宪政而死。
过程与方法:
阅读史料,归纳各种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主线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约法》。
学会历史的观察,从清末民国初期的宪政实践发现近代政体的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有宪法比没有宪法进步;但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依法治国,才能建设法治国家,推动政治文明。
宋教仁为宪政流血事迹感人,但说明中国民主宪政道路曲折;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当代有志青年还要有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宪政
教学难点:比较“君民共主”与君主立宪制的差异;比较《钦定宪法大纲》的《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
导入新课:
1840年以后的大约100年间,强敌叩关,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怎样才能救民于水火?面对生存危机,先贤们苦苦探求,进行了不懈的抗争,终于赶走了皇帝,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讲授新课: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认识
时间: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冯桂芬、洋务派
结果:未能找到解救危机之道
2、改良思潮的发展
时间:19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主张:(课本P68)
课本68页引用的三条材料都主张在中国实行什么制度?(君民共主制)
19世纪70年代的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西方立宪政治所具有的某些优点,恰恰是中国专制传统政体最为缺乏
中国传统专制政治在应付西方挑战时暴露出来的严重弊端,是由于中国传统政体使君主与民众上下相隔。议会政治的意义,并不是西方原生意义上的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与约束,而是这种制度能够“集思广益”,“固结民心”。
长期处于闭锁状态的中国人在当时还不可能认识到这种西方政治制度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制度表面的东西(如法律的作用)他们也没完全看清楚
从69页的《请定立宪开国会折》的材料中可看出维新派开始的主张是什么?
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
在政治运动中,他们的主张有了什么变化?梁启超如何解析变化的原因?
开明君主制
立宪政体“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
3、戊戌变法运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主张(见课本P69)
实践:19世纪末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转变原因:西学日益传播使人们的认识逐渐加深;学习物质文明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日益成长。理解: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民共主制”,并效仿西方设议院。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康梁维新派:开始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政治运动中,他们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他们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为什么?
他们觉得中国适合实行君民共主政体,这种政体最适合解决中国当时内有君主专制、外有外族入侵的状况。
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后者政治主张有所缓和,不再提这些内容,转而主张尊崇君权,以君权变法。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具体形势和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决定的。是。主要是为了换取光绪帝支持。
二、理论与实践: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
1、清政府实行宪政的原因:迫于国内外压力
2、过程:
(1)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2)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4)1911年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字加以概括。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预备立宪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什么是宪政?
所谓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用宪法限制政府行为。
你如何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三、理论与实践: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颁布:1912年3月(2)内容(略见课本P69)
2、《中华民国临时宪法》的实施结果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总统权力无限扩大
(2)段琪瑞统治时期:恢复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什么不同?
民国时期的宪政是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其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清政府的宪政并非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其主要目的是借宪政之名,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异:(1)从目的上看,《钦定宪法大纲》在于维 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于限制即将掌权的袁世凯(2)从内容上看,前者主要是君主专权,为其制造法律依据,后者主要是强调主权在民,实行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以保证民主的实行,是完全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制。
同: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人们是怎样实践宪政的?
1、宋教仁的努力2、刺杀宋教仁案
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因为宋教仁是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原则。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企图专政独裁的袁世凯生畏。
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谁是国家的主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君主,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所谓朕即国家。到了近代,王韬、郑观应等倡导“君民共主”,他们虽然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但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康梁、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倡导君主立宪(后改开明专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因种种原因,昙花一现,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魂归西天。1908 年的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结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坛。中华民国诞生后,《临时约法》成了纸上谈兵,袁世凯行专制独裁,宋教仁喋血宪政路上,共和国徒具虚名。
所谓宪政,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
历史表明,有宪法,未必有宪政。
历史的进步总要遭遇曲折。后继者们又将如何走宪政之路呢,同学们请继续关注第五单元的学习。
学政体变化的启示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无法走宪政之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都先后失败,但有宪法比没有宪法进步,现在我国推行以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大家应学法、知法、遵法、守法,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政治文明,当代青年还要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为中国的民主政治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