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2012高一历史学案+课件: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2012高一历史学案+课件: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9 20:43:26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
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推行对外扩张,侵华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
导火线: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经过
主要原因:
1890年经济危机,政局动荡
思考: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小日本,大野心!
“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御笔信》
阅读教材P57第一、二段并结合所示图片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战争经过
日本侵略者在旅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四天四夜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
甲午战争中,日军17万人,清军约25万。
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甚至是先进的后膛连发枪,火炮多用克虏伯后膛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避战求和方针
主观 原因
客观 原因
日本:制度先进, 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腐败的封建统治,落后的社会制度。
3、战争的影响
⑴《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⑵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内 容 危 害
割地增多
赔款增加
开口深入
设厂新增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财政不堪重负大举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新阶段
这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大大加深
大大加深
在甲午战争尚未散尽的硝烟中,日本乘中国败局已定之机对钓鱼岛下手:1895年1月内阁会议通过了窃取钓鱼岛的决议。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侵夺了中国大片领土。在其获得的土地中,有通过《马关条约》公然割占的,如台湾;有在战争中抢先攻占的,如澎湖列岛;有的则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乘人之危,不进行谈判,也不缔结任何条约偷偷侵占的,如钓鱼岛。
日本非法窃取钓鱼岛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分析甲午战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合作讨论:
1、日本:
3、列强:
实力增强,进一步侵略扩张
2、朝鲜: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合作讨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在远东矛盾尖锐,加紧对华争夺
拉开瓜分序幕
(三国干涉还辽)
加速了沦为日本殖民地的过程
4、中国:
(1)图中的“渔夫”代表哪个国家
(2)你知道这幅漫画代表甲午战后的哪一件事件?
(3)渔夫虽然丧失了鱼,但在中国仍获取了什么补偿?
日本
三国“干涉还辽”
3000万两赎辽费
辽东
辽东
4.对中国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1)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3)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挽救危亡
(4)清政府:军事改革自救
(5)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 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
(2)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
合作讨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清政府:
维新派:
革命派:
农民阶级:
进行军事改革
戊戌变法
暴力推翻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
中国各阶层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思考: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1)起因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
直接原因:外国教会猖獗,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过程:
1898—1900,山东、直隶
(3)口号:“扶清灭洋”
(4)清政策转变: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镇压
安抚
剿灭
放松警觉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拳匪纪事》
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探究: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反帝爱国
盲目排外
(一) 原因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 过程
(三) 影响
2. 根本原因
1. 起因
借口镇压义和团
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爆发、结果
(1900年6月— 8月)
联军统帅英国人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一路烧杀抢掠,
犯下了滔天罪行!
侵略头目纷纷冲进紫禁城争坐龙椅
思考:根据材料和教材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体现了……打击了..…推动了……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一) 原因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 过程
(三) 影响
2. 根本原因
1. 起因
借口镇压义和团
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爆发--------------结果
(1900年6月— 8月)
《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赔4.5亿两白银,税收抵押
设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北京到山海关由列强据守
查办反帝官员,
取缔反帝组织
人民苦难,控制税收
列强侵华大本营
控制中国战略要地
清朝成为
“洋人朝廷”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结——拓展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项 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程 度
思维升华:
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
特点和趋势:
(1)侵略国:
(2)经济侵略特点:
(3)政治侵略特点:
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
从商品输出为主
到资本输出为主
从局部侵略到
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达标练习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近代一份传单这样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下例说法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B:展现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C:反映了盲目排外的倾向
D:反帝斗争带有迷信色彩
达标练习
3、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词严地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达标练习
课后探究:
搜集相关材料,以 “义和团运动在德州”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结束语:

谢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使用说明】
1.依据“知识导学”勾划标注课本,梳理基础并记忆。结合“学思结合”加深对知识的思考与理解。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小组探究、突破。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
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梳理】
知识导学 学思结合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2)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3)1890年日本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转移人们视线。(4)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派兵入朝。2.经过(在P57《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上标出主要战役地点)(1)爆发标志: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丰岛海战)(2)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了解)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1895年,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割三地: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加深。赔二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开四埠:沙重苏杭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设厂: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影响(对中国社会)(1)破坏性: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西方列强, 以“三国干涉还辽” 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中国主权。(2)客观进步性: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清政府:军事改革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概况(1)1900至1901年,天津——北京(实行分区占领)(2)义和团的抵抗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②口号:扶清灭洋评价:扶清 进步性:体现了爱国意识,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利于争取爱国官兵局限性: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 进步性:反帝国主义(民族矛盾上升)局限性: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③抗争:顽强阻击八国联军,并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④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⑤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3.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内容危害赔款:加重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拆炮驻兵:列强武装控制清朝腹地严禁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设外务部: 1.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 2. 甲午战争后,外国商船沿长江最远可到哪里?《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列强资本输出要求的是?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3.面对民族危机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你知道哪些呢?4.义和团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容是什么?
【重难点阐释】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成因和影响
项目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方式 商品输出为主 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
成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政治 主权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民主革命运动高涨
经济 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
外交 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合作探究】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⑴《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最能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特点和要求的是那两条规定?
⑵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侵华有两大特点——瓜分世界与资本输出。《马关条约》中,哪两条规定分别体现了上述两个特点?指出这两条规定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⑶有人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一定意义上讲是列强鉴于中国人民反抗使得瓜分企图破产的事实,对侵华政策的调整。”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说明理由。
【巩固练习】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
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 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趋势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4.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迫使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我的收获】
【课后延伸】
项目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原因 根本
直接
发动国家
条约及内容
影响
中国军民抗争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参考答案
【学思结合】
1.不符合。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重庆。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5.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合作探究】
⑴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
⑵大量割占中国领土,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允许在华设厂,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有道理。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嚣张气焰,使它们认识到瓜分中国不可行,所以,对华政策有所调整。主要表现为“以华治华”,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巩固练习】
CDD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