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门中学、仙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20世纪70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大学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诗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年11月14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
梁衡: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但那篇通讯只有几千字。正好《青年文学》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
中华读书报:20世纪90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
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比如范伸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司马相如。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多于政治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其轨迹和情感。文学是人学,当然也应该是伟人之学。
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治人物和事件,剖析理事,不避尊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六位总书记我写过三位,包括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等,其他重要领袖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方志敏等也都写过。二是书写前代人物、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审视,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关照现实。
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二为”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文唯美是对的,但文章只有美的技巧,作家就成了一个杂技演员。我主张文以载道,要有思想。“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客观的描述之美,“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体味,“情境”;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形、事、情、理、典。指要达到三境的方法,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您谈的最多的是“时代”。您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总是连在一起的。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为什么您有这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
梁衡:一是来自家庭熏陶。我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后担任霍州县长。他读了很多书,我受他的思想影响。二是来自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大家一起照相,他坐在前边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很清楚地看到他肩膀上的补丁。人大就是那样艰苦奋斗的氛围。当年我们学雷锋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义务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三是受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的世界观的影响。
(摘编自舒晋洽《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材料二:
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与“骚圣”屈原、“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一起,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朔二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真正结束了绵延一千余年的分封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令的酝酿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当时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并且是以“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即自我悔悟、改弦易辙的方式体现的,用语十分含蓄。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连绵、民生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
(摘编自踪凡《“赋圣”何以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对梁衡创作产生两方面影响:陶冶情感和锤炼语言。诗歌使他学会了意境营造,时代直接点燃了他的激情。
B.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梁衡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关口,做到了新闻和文学转化自如。
C.与一般人不同,梁衡所有作品都是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炼伟人思想人格,挖掘伟人思想轨迹和情感。
D.《天子游猎赋》主题是歌颂汉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衡认为散文唯美、文以载道,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但是他反对作家像杂技演员只追求美的技巧。
B.梁衡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是受家庭、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世界观的影响,也是时代造就的。
C.李白、司马相如等都曾是帝王近臣,理应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有责任在政治思想的高度为后代讲清楚历史。
D.“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时代,只能在特定时代才能得到君王青睐。因而《天子游猎赋》的成功不可复制。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B.苏轼的《赤壁赋》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D.姚鼐的《登泰山记》
4.材料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筒要概括。(4分)
5.有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文本一:
非攻
鲁 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ー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ー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膩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评点。(4分)
9.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卢文伟,字休族,范阳人也。为北州冠族,父敞,出后伯假。文伟少孤,有志尚,颇涉经史,笃于交游,少为乡闾所敬。州辟主簿,年三十八,始举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孝昌中,诏兼尚书郎中,时行台常景启留为行台郎中。及北方将乱,文伟积稻谷于范阳城,时经荒俭,多所赈赡,弥为乡里所归,寻为杜洛周所虏。洛周败,复入葛荣,荣败,归家。时韩楼据蓟城,文伟率乡闾屯守范阳,与楼相抗。乃以文伟行范阳郡事。防守二年,与士卒同劳苦,分散家财,拯救贫乏,莫不人人感说。尔朱荣遣将侯深讨楼,平之,文伟乃以功封大夏县男,邑二百户,除范阳太守。深乃留镇范阳。及荣诛,文伟知深难信,乃诱之出猎,闭门拒之。深失据,遂赴中山。庄帝崩,文伟与幽州刺史刘灵助同谋起义。灵助克瀛州,留文伟行事,自率兵赴定州,为尔朱荣将侯深所败,文伟弃州,走还本郡,仍与高乾邕兄弟共相影响。属高祖至信都,文伟遣子怀道奉启陈诚,高祖嘉纳之,中兴初,除安东将军、安州刺史。时安州未宾,仍居帅任,行幽州事,加镇军,正刺史。时安州史卢曹亦从灵助举兵,助败,因据幽州降尔朱兆,兆仍以为刺史,据城不下,文伟不得入州,即于郡所为州治。太昌初,迁安州刺史,累加散骑常侍。天平末,高祖以文伟行东雍州事,转行青州事。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兴和三年卒于州,年六十。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司徒、尚书左仆射、定州刺史,谥曰孝威。
(选自《北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B.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C.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D.除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刺史裴俊/按旧迹修督亢陂/溉田万余顷/民赖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族,指冠盖之族。“冠”旧指贵族、官僚的冠服,这里是达官贵族的代称,冠族指显贵的豪门世族。
B.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然后由皇帝下诏聘召。
C.行事,“行”指兼任官职,汉制以职位低的人暂代较高的职务称“行”,此处是暂时代为管理之意。
D. 累加,“累”的意思是“屡次,多次”,“加”是加官,指在本官之外加上特定官号,增加新的职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文伟立志宏远,轻财而善交游。他年少时即有志向,喜好结交朋友;生性轻视财物,善于抚恤安慰人,颇得人心。
B.卢文伟身处乱世,有敏锐洞察力。他与刘灵助同谋起义,被侯深所败回到家乡,受高乾邕兄弟影响主动归附高祖。
C.卢文伟为官尽职,造福一方百姓。他推动本州水利建设,民获其利;抵御韩楼时与士卒同劳苦,拯救贫困,百姓感激。
D.卢文伟历尽坎,终成人生赢家。他少时即成孤儿,乱世中做过俘虏,率兵起义兵败,后受高祖重用,死后赠溢美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经荒俭,多所赈赡,弥为乡里所归。
(2)属高祖至信都,文伟遣子怀道奉启陈诚,高祖嘉纳之。
14. 中兴初,卢文伟被任命为安州刺史,行幽州事,但他却不能入州执政,请简要分析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 ~16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①无遗芳。
[注]①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 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6.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马为喻,从反面强调了学习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变与不变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亡国之痛。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0题。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极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 )。今天,科学家们可以用激光精确测量地月距离和监测月面情况,普通天文爱好者也可以用望远镜了解月球正面的每一片月海和每一座环形山。但是在“嫦娥四号”探月之前,人类的探测器还从未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取得圆满完成,我国成为首个世界上成功实行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中国飞控中心将要出版的《月背征途》是一本记录挑战过程的科普佳作。翻开书稿,犹如打开一扇“时室之窗”,忠实记录月背探测之旅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我们能够循着“玉兔二号”的足迹,跟随驾驶员团队,直面月背的孤寂与神秘,体味探索的艰辛与乐趣。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月亮的“图案”没有变化,月球正面是人们只能看到的一面
B. 人们总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面——月球正面,但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
C. 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人们总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面——月球正面
D. 月球正面是人们只能看到的一面,虽然月亮的“图案”没有变化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D.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 ~22题。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① ,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无论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节能低碳产业,还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② 。科技创新和应用已经深度介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各个环节。
提到生态,人们往往想到自然山水,其实作为人类主要生活空间的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的区域。人们经常把生态城市看成园林城市、绿化城市,但这些只是生态城市的部分表现。城市的生态建设不仅是出于美化的需要,③ ,应该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仅是点缀城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智能、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营造更美丽的山水家园,建设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许多将士趁夜离开,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选择离开。萧何得知后,来不及禀告汉王,便去追韩信。刘邦听说萧何也走了,大怒。不久,萧何返回营帐,劝说刘邦接受自己追回来的“逃兵”韩信。刘邦准备给韩信一个小职位,萧何说非大将不可。刘邦准备召唤韩信,封以大将。萧何又劝刘邦要礼待韩信。刘邦同意,又力排众议,将战阵之事,全权委托给韩信。自此,韩信执掌汉军大权,东征西讨,助刘邦定鼎天下。
刘邦、萧何、韩信都是历史名人,各有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任选其中一人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期中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A项错在“时代点燃了他的激情”。原文说“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C项错在“梁衡所有作品”,应该是他的“政治散文”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D项,“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是司马迁的观点,材料二作者认为这是误读。《天子游猎赋》主题有两个,第一个为主,第二个主题只是顺便委婉地提了一下。” )
2.C(根据原文,李白、司马相如是专业作家。“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的是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有责任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是作者作为官员作家的自觉。)
3.D(根据材料一,梁衡的散文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桃花源记》做到了形美、情美、理美,以文学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即梁衡先生所说的“文章五诀”。《岳阳楼记》是三个层次兼备的好文章:大量的绘声绘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是描写的美;由景而及情,“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宠辱皆忘,把酒临风”,这是意境的美;最后将这所有的景和情的积蓄一起迸发出来,点破一条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登泰山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极富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却不重在表达哲理之美,不能体现梁衡散文主张。)
4.①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②新闻和文学如何转化自如;③政治散文如何把握;④散文创作主张。
【解析】材料一是对梁衡的访谈。解答的关键是根据《中华读书报》记者的提问问题,捕捉到中心话题,并加以整合。(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①我同意作者的观点。(2 分)
②材料一中,梁衡的文学创作与时代总是连在一起: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梁衡写诗是受到时代的影响;时代提供给他丰富的素材,作品获多个文学奖项,是赶上了时代的关口。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2分)
③材料二中,“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天子游猎赋》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也只能在特定的时代才能得到君王的青睐。(2 分)(如不同意,言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共同点就是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题干首先用评论家的观点作为情境,要求结合两则材料谈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评分参考:采用总分方式答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总)得2分;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各得2分。
6.A (通过墨子“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可以看出墨子认为曹公子并没有切切实实地备战。)
7.C (“淡化小说的严肃性”错误,用词实际上增强了小说对现实的讽刺性。)
8. “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具体内涵:①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思想家。通过与公输般的对话,可以看出他的“兼爱”“非攻”“互利”的思想。②埋头苦干、不尚空谈的实干家,通过对墨子的衣着、言行可以看出他努力践行自己的理论主张。③义正言辞、擅长说理的辩论家,墨子在说服墨子的过程中采取了归谬法、类比法、对比法等辩论的技巧。④孤独隐忍、不计名利的落寞者,故事的结局刻画了退敌成功得不到敬重与爱戴的落寞者形象。
9.①情节上,细节刻画更细腻生动,增强了情节的反转效果(曲折性)(或意料之外的结局)。②人物塑造,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③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④艺术效果,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情节、人物、主旨、艺术效果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10.C(“平北府长流参军”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督亢陂”是“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
11.B(“辟……然后由皇帝下诏聘召”错。“皇帝下诏聘召”是“征”)
12.B(“受高乾邕兄弟影响”错,“影响”是“互相策应”的意思,结合原文“灵助克瀛州,留文伟行事,自率兵赴定州,为尔朱荣将侯深所败,文伟弃州,走还本郡,仍与高乾邕兄弟共相影响。属高祖至信都……”,卢文伟归附高祖与此也无因果关系。另外,在文中被侯深打败的是刘灵助,而非卢文伟。)
13.(1)当时出现荒灾,卢文伟赈济了很多人,很受乡里人的拥戴。
(2)恰逢高祖来到信都,文伟派儿子卢怀道奉上书信陈述归附的诚心,高祖高兴地接纳了他们。
【解析】本题得分点有:(1)“经”,出现;“赈赡”,救济;“弥”,很多;“为……所”,表被动。(2)“属”,恰逢;“启”,陈述;“嘉”,赞赏、高兴。
14. ①卢文伟被任命为刺史时,安州还没有归顺朝廷。②卢曹在刘灵助失败后,趁机占据了幽州,继续担任刺史。③卢文伟攻城不下,无法入州执政。(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与题干有关的句子是“中兴初,除安东将军、安州刺史。时安州未宾,仍居帅任,行幽州事,加镇军,正刺史。时安州史卢曹亦从灵助举兵,助败,因据幽州降尔朱兆,兆仍以为刺史,据城不下,文伟不得入州,即于郡所为州治”,可见首先是因为卢文伟被任命为刺史时,安州还没有归顺朝廷;其次卢曹在刘灵助失败后,趁机占据了幽州,继续担任刺史;最后是卢文伟攻城不下,无法入州执政。
参考译文:
卢文伟,字休族,范阳人氏。家族为北方的豪门世族。父亲名为卢敞,出继给伯父卢假。文伟少时丧父,有志向,阅读了不少经史著作,喜好结交朋友,从小就为同乡所敬重。州府举荐他任主簿。卢文伟三十八岁,才被推举为秀才。被授予本州平北府长流参军,说服刺史裴俊依旧迹整修督亢陂,灌溉良田一万多顷,百姓从中受益,其修整工程大多委托给文伟办理。孝昌年间,朝廷下诏任命卢文伟兼任尚书郎中,当时行台常景上书朝廷请求留文伟任行台郎中。等到北方快要动乱的时候,文伟早在范阳城屯积了很多粮食,当时出现荒灾,卢文伟赈济了很多人,很受乡里人的拥戴。不久文伟被杜洛周俘虏。洛周兵败,他又投奔葛荣,葛荣兵败,文伟回到故乡。当时韩楼占据蓟城,文伟率乡民屯守范阳,与韩楼对抗。朝廷便让文伟代理范阳郡事务。防守了两年,文伟与士卒同劳共苦,分散自己的家财,拯救贫困者,人们无不感激欢悦。尔朱荣派遣大将侯深讨伐韩楼,平定了蓟城,文伟因功被封大夏县男,食邑二百户,拜任范阳太守。侯深便留下镇守范阳。到尔朱荣被诛杀时,文伟知道侯深难以信任,就引诱他外出打猎,然后紧闭城门不让他入城。侯深失去了根据地,于是前往中山。庄帝去世后,文伟与幽州刺史刘灵助共同商议起义。灵助攻克瀛州,留下文伟主事,自己领兵赶赴定州,却被尔朱荣的大将侯深打败,文伟放弃瀛州,逃归本郡,仍然和高乾邕兄弟互相策应。恰逢高祖来到信都,文伟派儿子卢怀道奉上书信陈述归附的诚心,高祖高兴地接纳了他们。中兴初年,被授予安东将军、安州刺史。当时安州没有归顺朝廷,文伟还是留守,担任统帅的职务,代理幽州事务,被授予镇军、正刺史等职务。当时安州刺史卢曹也 随灵助起兵,灵助失败,卢曹趁机占据幽州投降了尔朱兆,尔朱兆还是让他做刺史,卢曹占据城池,卢文伟攻城不下。文伟不能入州,就以郡所为州府办公。太昌初年,升任安州刺史,屡经加封任散骑常侍。天平末年,高祖命令文伟代理东雍州事务,后改任代理青州事务。文伟生性轻视财物,爱交宾客,善于抚慰待人,好行小惠,所以在任职之地颇得民心。兴和三年在州中去世,享年六十岁。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军事、司徒、尚书左仆射、定州刺史,谥号为孝威。
15. C(“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寄寓了喜爱和赞美之情,但并非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原本抱有随时间推移,会被重新起用的期望的,然而看来,希望渺茫。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可见远物红蕉只是触发诗人悲凉情感之物象。)
16. ①结构: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②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③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尾联“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意思是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 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原来,《红蕉》一诗寄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
从结构上看:“无遗芳”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两联对红蕉外在美貌和内在精神的描写。从内容上看:这本是秋冬之景,在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从情感上看: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17.(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18. C(从括号后面的内容看,括号中主要是解释亿万年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背面的原因,故括号内应该是因果关系,B、D两项都是转折关系,这样可排除掉。再比较剩余两项,C项“从未”“总是”和“亿万年来”更照应,且用破折号引出“月球正面”也更能突出强调,故相比而言,C项衔接最恰当。)
19. D(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A项“难于上青天”是夸张;B项“君何能尔?”是问,“心远地自偏”是答,运用了设问;C项“波涛如怒”是拟人;D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比喻。此题易错点在“波涛如怒”,要注意比喻与拟人的本质区别在哪儿。)
20.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或改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解析】原句三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可在“嫦娥四号”后加上“任务”;第二处,语序不当,应将“首个”调至“世界上”后面;第三处,搭配不当,可将“实行”改为“实施”。改对一处给1分。
21. 示例: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更要考虑生态功能
【解析】第一处,前面句子谈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后面谈和科技的关系,故可判断应该填写的是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所以此处可填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二处,根据前句中的“无论……还是……”和后面的句子“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可知,此处应填的是与科技的重要作用相关的内容,所以此处可填写“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处,根据写作的对象“城市的生态建设”,前句是“不仅……美化”,此处应该是与“生态”有关联,且必须能和前面的关联词“不仅”搭配起来,表示递进关系,所以此处可填写“更要考虑生态功能”。
22. 第一段: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离开科技的力量。第二段:城市生态建设不能把生态仅作为点缀。第三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
【解析】第一段,主要的写作对象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的内容为科技的作用巨大,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忽视科技的力量”。第二段,主要的写作对象为“城市生态建设”,关键的内容为“应该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仅是点缀城市”,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城市生态建设不能把生态仅作为点缀”。第三段,主要的写作对象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写的是其巨大作用,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能否定”。注意要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23.【立意参考】本题可从三个方向立意:(1)刘邦——心有大格局;善于纳谏(三听萧何劝);不计前嫌(不计萧何走)、明辨轻重(封“逃兵”以大将)。(2)萧何—知人善任(慧眼识英雄);行事果决(月下追韩信)、信念坚定(再三劝汉王)。(3)韩信——能力超群、自信(助汉王定天下);知所行止(不得用即走)、自强自尊(要得封大将)。(注意:只能选择其中一人来写(如涉及到其余一人或两人,只能起到衬托作用),写了二人或三人的,只能在及格分以下。)
【评分标准】参照202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天门中学、仙桃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第 11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