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作品手法技巧 (课件5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作品手法技巧 (课件5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5 06:4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作品手法技巧
文学作品表现手法
描写手法
01.虚实结合 02.细节描写? 03.动静结合? 04.渲染
05.衬托 06.侧面描写? 07.烘托 08.白描?
抒情手法?
09.乐景哀情?10.哀景哀情?11.乐景乐情?12.触景生情?13.以景结情14.直抒胸臆?15.托物言志?16.用典抒情?17.情景交融?18.借古讽?
修辞手法?
19.比喻?20.比拟?21.反问?22.设问?23.夸张?24.对偶?
25.排比?26.反复?27.借代?28.双关?29.比兴?
结构手法?
30.卒童显志?31.承上启下?32.伏笔?33.照应?34.铺垫?
《最是沧桑起风情》
文学作品表现手法
妙解
描写手法
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
结构手法?


沧桑起风情
全文
圆月在天,月饼飘香。老者仰望明月,眼睛晶晶闪亮。他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孙子,此时,孙子一定把月饼藏了起来,要留给爷爷吃……
破败的篱笆,老旧的木椅,老者的目光呆滞,眼前是桃树的枯枝。老者想到了那春日里桃花灼灼、明艳动人……
老者端坐椅上,军装整齐,容貌整肃。当收音机传来庄严的国歌时,老人站起来,面向东方,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此时,是2015年9月3日,上午。?
明月在天,竹影摇曳。老者斜靠木椅,眼睛微微眯着。面前的桌子上,茶香袅袅。一声笛,悠悠起于竹林深处……
明月在天,翠竹静立。老者斜靠木椅,眼睛微微眯着。面前的桌子上,茶香袅袅。清风徐来,竹影摇曳,做沙沙之声……
明月在天,疏星几点。翠竹在微风中摇曳,青蛙在池塘中低语。老者微闭双眼,随着椅子微微摇晃……
秋风渐紧,落叶飘飞,孤雁长鸣于天宇。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
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其背后,是一棵树,叶子枯黄,簌簌而落……
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其背后,是一簇翠绿的春竹,每个叶片都滴着翠绿,闪着微光。
老者兴之所至,轻唱一曲京剧《沙家浜》,音色浑厚,韵味具足。小孙女托着腮,听得入了神;先前喳喳的小鸟,也悄悄的闭了嘴……?
黄昏,老者伫立江边。老者背后,远处的山峰巍峨,夕阳的红光映透天边。?
老者的桌椅,正在银杏树下。桌椅的左边,是一丛竹子;右边,是一方池塘。?
院子里,柳枝蘸.绿,桃花灼灼,明艳动人。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
树枝在冷风中抖动,枯叶簌簌而落,夕阳即将落山……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
院子里,柳枝,绿,桃花灼灼,明艳动人。老者精神矍铄,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眉宇间洋溢着喜悦之情。??
院子中,菊花争艳。老者仰望天空,见雁阵飞过,飞过……禁不住心生思乡之意,长长?叹息……??
老者手握紫砂壶,微闭双眼,忘却尘世般,悠然自得。远处,高峻的山峰,露出寺院一角,钟声悠悠传来……?
老者提起长枪,起舞,可惜,几式之后,气喘吁吁。老者扔掉长枪,喟然长叹。夕阳光?芒已逝,渐渐沉入山下……??
树枝在冷风中抖动,枯叶簌簌而落,夕阳即将落山……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喟然长叹:“英雄迟暮,何其悲也!”
冷风中,一只孤雁在飞翔。它上下翻飞,不知方向。最终,它挥动翅膀,坚定地向南飞去。?
老者提起长枪,起舞,刚猛有力,虎虎生风。扔下枪,喟然长叹:“稼轩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啊……”?
院中,翠竹揺曳,揺下一片绿意,揺下一片阴凉。老者悠悠地洗茶,泡茶,品茶……
老者读报纸,忽地拍案而起。老者想到:1937年12月130,南京,日军疯狂烧杀抢掠,美丽的南京城,顿成人间地狱……老者面前的报纸,有一个大大的标题“赴日游客疯抢日产马捅盖”……?
月光清冷冷,渡口横孤舟。想到自己的思想不为人知,老者觉得自己就像树上那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老者斜倚在藤椅上,眼睛微闭,哼着幽幽的小调。树上,小鸟用歌声为老者伴奏。桌子上,摊着一张红艳艳的成果获奖证书。?
女儿送来微波炉,但老者坚持用马勺炒菜,他固执地认为微波炉做出的菜不好吃。他想:人们难道不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吗?
新房装修,老者不同意女儿巧妙奢华的装修方案,主?张朴素简淡的风格。老者说:“最高的“巧”是什么?就是不巧,不巧才是大巧。”
明月清风,老者静静地欣赏古典音乐。一曲毕,老者感觉畅快无比,全身亿万万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參果,无比舒适。?
注解:“全身亿万万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明显将范围“夸大”了,此即夸张之一种。?
谈及当年走过的万水千山,老者淡然一笑:千山万壑,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沟坎而已。?
大年三十,鞭炮声声,老者铺纸研墨,手写一副春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冬日有暖阳,但微冷。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羽毛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孙儿在侧,聪裁伶俐,九首古诗,一会儿就全背会了。老者喜上眉梢,连连称赞: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
老者遥望远方,江水尽头,水天一色,一叶白帆渐渐清晰。此时,红日大光,老者感叹:孤帆一片日边来……?
暖风吹,草长管飞。桃花花期已过,花瓣片片瓢落。此情此景,老者喟然长叹:春去也!春去也!??
十月小阳春,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垂暮的老者,精神瞿無,意气风发。?
落叶,秋风,枯草黄;寒夜,孤雁,月如霜。空巢老者,聳已霜,不由叹息:寂寞真的难以抵挡!?
中秋之夜,圆月在天。老者不禁吟出。?
桌上一把折扇,地上炉火正沸。一会儿,茶香飘溢……老者放下茶盅,轻舞折扇,径自轻移莲步,唱起京剧《贵妃醉酒》。?
桌上一把折扇,地上炉火正沸。一会儿,茶香飘溢……老者放下茶盅,轻舞折扇,径自轻移莲?步,唱起京剧《贵妃醉酒》。?
秋声渐起,落叶萧萧,夕阳暗淡。老者面对夕阳,喟然长叹:岁月不饶人,时光催人老?啊!?
圆月在天,月饼飘香。老者仰望明月,眼睛晶晶闪亮。他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孙子,此时,孙子一定把月饼藏了起来,要留给爷爷吃……
破败的篱笆,老旧的木椅,老者的目光呆滞,眼前是桃树的枯枝。老者想到了那春日里桃花灼灼、明艳动人……
老者端坐椅上,军装整齐,容貌整肃。当收音机传来庄严的国歌时,老人站起来,面向东方,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此时,是2015年9月3日,上午。?
明月在天,竹影摇曳。老者斜靠木椅,眼睛微微眯着。面前的桌子上,茶香袅袅。一声笛,悠悠起于竹林深处……
?明月在天,翠竹静立。老者斜靠木椅,眼睛微微眯着。面前的桌子上,茶香袅袅。清风徐来,竹影摇曳,做沙沙之声……







明月在天,疏星几点。翠竹在微风中摇曳,青蛙在池塘中低语。老者微闭双眼,随着椅子微微摇晃……
秋风渐紧,落叶飘飞,孤雁长鸣于天宇。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
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其背后,是一棵树,叶子枯黄,簌簌而落……
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其背后,是一簇翠绿的春竹,每个叶片都滴着翠绿,闪着微光。
老者兴之所至,轻唱一曲京剧《沙家浜》,音色浑厚,韵味具足。小孙女托着腮,听得入了神;先前喳喳的小鸟,也悄悄的闭了嘴……?
黄昏,老者伫立江边。老者背后,远处的山峰巍峨,夕阳的红光映透天边。?
老者的桌椅,正在银杏树下。桌椅的左边,是一丛竹子;右边,是一方池塘。?
院子里,柳枝蘸.绿,桃花灼灼,明艳动人。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
树枝在冷风中抖动,枯叶簌簌而落,夕阳即将落山……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







院子里,柳枝,绿,桃花灼灼,明艳动人。老者精神矍铄,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眉宇间洋溢着喜悦之情。??
院子中,菊花争艳。老者仰望天空,见雁阵飞过,飞过……禁不住心生思乡之意,长长?叹息……??
老者手握紫砂壶,微闭双眼,忘却尘世般,悠然自得。远处,高峻的山峰,露出寺院一角,钟声悠悠传来……?
老者提起长枪,起舞,可惜,几式之后,气喘吁吁。老者扔掉长枪,喟然长叹。夕阳光?芒已逝,渐渐沉入山下……??
树枝在冷风中抖动,枯叶簌簌而落,夕阳即将落山……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喟然长叹:“英雄迟暮,何其悲也!”
冷风中,一只孤雁在飞翔。它上下翻飞,不知方向。最终,它挥动翅膀,坚定地向南飞去。?







老者提起长枪,起舞,刚猛有力,虎虎生风。扔下枪,喟然长叹:“稼轩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啊……”?
院中,翠竹揺曳,揺下一片绿意,揺下一片阴凉。老者悠悠地洗茶,泡茶,品茶……
老者读报纸,忽地拍案而起。老者想到:1937年12月130,南京,日军疯狂烧杀抢掠,美丽的南京城,顿成人间地狱……老者面前的报纸,有一个大大的标题“赴日游客疯抢日产马捅盖”……?
月光清冷冷,渡口横孤舟。想到自己的思想不为人知,老者觉得自己就像树上那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老者斜倚在藤椅上,眼睛微闭,哼着幽幽的小调。树上,小鸟用歌声为老者伴奏。桌子上,摊着一张红艳艳的成果获奖证书。?
女儿送来微波炉,但老者坚持用马勺炒菜,他固执地认为微波炉做出的菜不好吃。他想:人们难道不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吗?







新房装修,老者不同意女儿巧妙奢华的装修方案,主?张朴素简淡的风格。老者说:“最高的“巧”是什么?就是不巧,不巧才是大巧。”
明月清风,老者静静地欣赏古典音乐。一曲毕,老者感觉畅快无比,全身亿万万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參果,无比舒适。??
谈及当年走过的万水千山,老者淡然一笑:千山万壑,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沟坎而已。?
大年三十,鞭炮声声,老者铺纸研墨,手写一副春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冬日有暖阳,但微冷。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羽毛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孙儿在侧,聪裁伶俐,九首古诗,一会儿就全背会了。老者喜上眉梢,连连称赞: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







老者遥望远方,江水尽头,水天一色,一叶白帆渐渐清晰。此时,红日大光,老者感叹:孤帆一片日边来……?
暖风吹,草长管飞。桃花花期已过,花瓣片片瓢落。此情此景,老者喟然长叹:春去也!春去也!??
十月小阳春,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垂暮的老者,精神瞿無,意气风发。?
落叶,秋风,枯草黄;寒夜,孤雁,月如霜。空巢老者,聳已霜,不由叹息:寂寞真的难以抵挡!?
中秋之夜,圆月在天。老者不禁吟出。
桌上一把折扇,地上炉火正沸。一会儿,茶香飘溢……老者放下茶盅,轻舞折扇,径自轻移莲步,唱起京剧《贵妃醉酒》。?
秋声渐起,落叶萧萧,夕阳暗淡。老者面对夕阳,喟然长叹:岁月不饶人,时光催人老啊!







《最是沧桑起风情》——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妙解
描写手法
01.虚实结合 02.细节描写? 03.动静结合? 04.渲染
05.衬托 06.侧面描写? 07.烘托 08.白描?
抒情手法?
09.乐景哀情?10.哀景哀情?11.乐景乐情?12.触景生情?13.以景结情14.直抒胸臆?15.托物言志?16.用典抒情?17.情景交融?18.借古讽?
修辞手法?
19.比喻?20.比拟?21.反问?22.设问?23.夸张?24.对偶?
25.排比?26.反复?27.借代?28.双关?29.比兴?
结构手法?
30.卒童显志?31.承上启下?32.伏笔?33.照应?34.铺垫?
01.虚实结合
?? 圆月在天,月饼飘香。老者仰望明月,眼睛晶晶闪亮。他不禁想起了家乡的孙子,此时,孙子一定把月饼藏了起来,要留给爷爷吃……
??注解
“圆月在天,月饼飘香”是眼前真实景物,是“实写”;
老者所想“孙子一定把月饼……”是想象所得,是“虚写”。
为表达思乡之情,有实有虚,为“虚实结合”。
此手法之最高明之处,在于“心怡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即本表达自己思念家乡,却说“孙子一定把月饼……”
术语为“从对方落笔,把xx之情抒发得含蓄、强烈”。







01.虚实结合
?? 破败的篱笆,老旧的木椅,老者的目光呆滞,眼前是桃树的枯枝。老者想到了那春日里桃花灼灼、明艳动人……
注解
“破败的篱笆,老旧的木椅”,及“桃树的枯枝”,是眼前所见,是“实写”;
“春日里桃花灼灼、明艳动人”,是回忆所得,是“虚写”。







02.细节描写
老者端坐椅上,军装整齐,容貌整肃。当收音机传来庄严的国歌时,老人站起来,面向东方,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此时,是2015年9月3日,上午。
注解
老者“面向东方,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一动作细节,震撼人心。
动作细节集中体现出来的,是老人一颗爱国心。







03.动静结合
明月在天,竹影摇曳。老者斜靠木椅,眼睛微微眯着。面前的桌子上,茶香袅袅。一声笛,悠悠起于竹林深处……
注解
在静谧的环境中,一声笛起于竹林深处。在笛声的衬托下,环境显得更加幽静。此为以动衬静。
注意,此时的笛声,其功能仅仅是为衬托环境之幽静,绝不是场景的主体。







03.动静结合
明月在天,翠竹静立。老者斜靠木椅,眼睛微微眯着。面前的桌子上,茶香袅袅。清风徐来,竹影摇曳,做沙沙之声……
注解
静谧的环境,沙沙的竹叶声,动与静结合,相得益彰。注意,此时的竹叶声,与静谧的环境,同属场景中的主体。







04.渲染
?? 明月在天,疏星几点。翠竹在微风中摇曳,青蛙在池塘中低语。老者微闭双眼,随着椅子微微摇晃……
??注解
明月,疏星,摇曳的翠竹,低语的青蛙,共同渲染出静谧美好的氛围。
注意,渲染所用景物,需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渲染的目的,主要是营造氛围、意境。







04.渲染
秋风渐紧,落叶飘飞,孤雁长鸣于天宇。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
??注解
秋风,落叶,孤雁,三个意象组合,渲染出萧瑟凄清的氛围。







05.衬托
?? 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其背后,是一棵树,叶子枯黄,簌簌而落……
注解
正衬,就是从正面去衬托。“叶子枯黄,簌簌而落……”与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是一致的。也即“叶子枯黄,簌簌而落”的树木,从正面衬托了老者的“形容枯槁,神色黯然”。
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演义》时说:“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可以看出,所谓正衬,就是从正面去衬托,如以美衬美,以勇衬勇,以智衬智,以丑衬丑,以哀衬哀等;所谓反衬,就是从反面去衬托,如以懦衬勇,以愚衬智,以丑衬美等。







05.衬托
老者形容枯槁,神色黯然。其背后,是一簇翠绿的春竹,每个叶片都滴着翠绿,闪着微光。
注解
反衬,就是从反面去衬托。春竹“每个叶片都滴着翠绿,闪着微光”,生机勃勃,对比?之下,使得老者的“形容枯槁,神色黯然”更加鲜明突出。







06.侧面描写?
老者兴之所至,轻唱一曲京剧《沙家浜》,音色浑厚,韵味具足。小孙女托着腮,听得入了神;先前喳喳的小鸟,也悄悄的闭了嘴……?
注解
侧面描写,是指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可以是人物映衬,也可以是环境烘托。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弾奏的魅力。
上面,用“小孙女托着腮,听得入了神;先前喳喳的小鸟,也悄悄的闭了嘴”的场景,侧面传达了老者的艺术功底。可见外人、外物、外景的反应、表现,即侧面描写。?







07.烘托?
黄昏,老者伫立江边。老者背后,远处的山峰巍峨,夕阳的红光映透天边。?
注解
老者背后的山峰、夕阳,使得老者的形象得到了凸显。此即烘托。
诗歌中的烘托,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1.以人烘托人。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2.以物烘托人。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睦,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08.白描?
老者的桌椅,正在银杏树下。桌椅的左边,是一丛竹子;右边,是一方池塘。?
注解
上面的描写,没有使用修饰语,甚至连形容词都没有。但是,却能让我们想象到那美好恬静诗意的场景。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引入到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而是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就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语言简练的白描。白描白描,从手段上看,确实是“描”;但是,此种“描”,不精细?――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不渲染,不着色,所以为“白〃描。?







《最是沧桑起风情》——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妙解
描写手法
01.虚实结合 02.细节描写? 03.动静结合? 04.渲染
05.衬托 06.侧面描写? 07.烘托 08.白描?
抒情手法?
09.乐景哀情?10.哀景哀情?11.乐景乐情?12.触景生情?13.以景结情14.直抒胸臆?15.托物言志?16.用典抒情?17.情景交融?18.借古讽?
修辞手法?
19.比喻?20.比拟?21.反问?22.设问?23.夸张?24.对偶?
25.排比?26.反复?27.借代?28.双关?29.比兴?
结构手法?
30.卒童显志?31.承上启下?32.伏笔?33.照应?34.铺垫?
09.乐景哀情?
院子里,柳枝蘸.绿,桃花灼灼,明艳动人。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
注解
春天之景,是明媚的、生机勃勃的;
而老者却是“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
对比之下,情显得更“哀”一一因为,如果景色衰败也就罢了,让人少一些对比之下的伤感,偏景色鲜?亮、生机盎然,则更让人生出迟暮之悲凉。







10.哀景哀情?
树枝在冷风中抖动,枯叶簌簌而落,夕阳即将落山……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
注解
景色是凄冷的,人物情感是孤寂的。
景色与人物,相互映照,更添一层悲凉。







11.乐景乐情?
院子里,柳枝绿,桃花灼灼,明艳动人。老者精神矍铄,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候,眉宇间洋溢着喜悦之情。?
注解
景色是愉悦的,人物是喜悦的。
美景与人物相互映照,使得美好的心情更添一层喜悦。







12.触景生情?
院子中,菊花争艳。老者仰望天空,见雁阵飞过,飞过……禁不住心生思乡之意,长长?叹息……?
注解
“菊花争艳”暗示秋天已至,老者“见雁阵飞过”,此为“触景”心生“思乡?之意”,即为“生情”。
先“触景”,后“生情”,即为“触景生情”。?







13.以景结情?
老者手握紫砂壶,微闭双眼,忘却尘世般,悠然自得。远处,高峻的山峰,露出寺院一角,钟声悠悠传来……?
注解
以庄重禅意之景,结了忘却尘世“悠远深沉"的情。?







13.以景结情?
老者提起长枪,起舞,可惜,几式之后,气喘吁吁。老者扔掉长枪,喟然长叹。夕阳光?芒已逝,渐渐沉入山下……?
注解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蔓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14.直抒胸臆?
树枝在冷风中抖动,枯叶簌簌而落,夕阳即将落山……老者呆坐在椅子上,神色黯然,喟然长叹:“英雄迟暮,何其悲也!”
注解
老者的感叹“英雄迟暮,何其悲也!”没有借助外在景物抒发,而是直接的表达。如此,直接抒发情感,不借助外在景物、事物的抒情,即为直抒胸臆。?







15.托物言志?
冷风中,一只孤雁在飞翔。它上下翻飞,不知方向。最终,它挥动翅膀,坚定地向南飞去。?
注解
孤雁,即是老者之象征。托孤雁而言思想感情,字字句句皆为孤雁,实则字字句句写老者自己。很显然,托物言志,表意含蓄,耐人寻味。?







16.用典抒情?
老者提起长枪,起舞,刚猛有力,虎虎生风。扔下枪,喟然长叹:“稼轩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啊……”?
注解
化用典故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典故,含蓄而深切地表达了老者的壮志难?酬之情。典故,有其历史传承的集成块式的情感凝结。?







17.情景交融?
院中,翠竹揺曳,揺下一片绿意,揺下一片阴凉。老者悠悠地洗茶,泡茶,品茶……?
注解
“翠竹'‘为“景”,闲适恬淡之景;老者悠闲品茶,其闲适恬淡之情显露。此时,情在?景中,情与景交融一处。?







18.借古讽今?
老者读报纸,忽地拍案而起。老者想到:1937年12月13日,南京,日军疯狂烧杀抢掠,美丽的南京城,顿成人间地狱……老者面前的报纸,有一个大大的标题“赴日游客疯抢日产马捅盖”……?
注解
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即“古”;而“赴日游客疯抢日产马捅盖”,即“今”。“借古”的目的,即为“讽今”:部分国人忘记了历史的伤痛!?







《最是沧桑起风情》——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妙解
描写手法
01.虚实结合 02.细节描写? 03.动静结合? 04.渲染
05.衬托 06.侧面描写? 07.烘托 08.白描?
抒情手法?
09.乐景哀情?10.哀景哀情?11.乐景乐情?12.触景生情?13.以景结情14.直抒胸臆?15.托物言志?16.用典抒情?17.情景交融?18.借古讽?
修辞手法?
19.比喻?20.比拟?21.反问?22.设问?23.夸张?24.对偶?
25.排比?26.反复?27.借代?28.双关?29.比兴?
结构手法?
30.卒童显志?31.承上启下?32.伏笔?33.照应?34.铺垫?
19.比喻?
月光清冷冷,渡口横孤舟。想到自己的思想不为人知,老者觉得自己就像树上那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解
老者思想不为人知,以致孤独寂寞;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是孤独却坚持操守的情状。老者与孤鸿有此相似点,此比喻极妙。比喻,使得老者的形象得到彰显。







20.比拟?
老者斜倚在藤椅上,眼睛微闭,哼着幽幽的小调。树上,小鸟用歌声为老者伴奏。桌子上,摊着一张红艳艳的成果获奖证书。?
注解
人逢喜事精神爽,老者哼着小调,小鸟“用歌声为老者伴奏”,即让小鸟有了人的思想情感,此即拟人手法。?







21.反问?
女儿送来微波炉,但老者坚持用马勺炒菜,他固执地认为微波炉做出的菜不好吃。他想:人们难道不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吗?
注解
老者的想法“人们难道不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吗? ”即反问手法,答案就含在问话中。如此句,?答案就是"人们应该懂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但用反问的语气问出来,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就显得确定无疑且无可置疑。对不对??







22.设问?
新房装修,老者不同意女儿巧妙奢华的装修方案,主张朴素简淡的风格。老者说:“最高的“巧”是什么?就是不巧,不巧才是大巧。”
注解
老者先问“最高的巧是什么?”然后马上就回答“就是不巧,也就是大巧”即设问手法一一先问后答,问后即答。很显然,设问能引发读者思考,牵动读者的注意力。







23.夸张?
明月清风,老者静静地欣赏古典音乐。一曲毕,老者感觉畅快无比,全身亿万万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參果,无比舒适。?
注解
“全身亿万万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明显将范围“夸大”了,此即夸张之一种。?
谈及当年走过的万水千山,老者淡然一笑:千山万壑,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沟坎而已。?
注解
把“千山万壑”看作“小小的沟坎",是将原物“缩小”了。“缩小"更能透出红军战?士不畏任何艰险的壮志豪情。此即夸张之一种。?







24.对偶?
大年三十,鞭炮声声,老者铺纸研墨,手写一副春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注解
此对联完全对仗(对偶)。“竹雨”对“茶烟”,“松风”对“梧月”,“琴?韵”对“书声”。非止对偶形式之妙,更有淡雅之意境。从形式上看,整齐均匀,非常塑目;从?音节上看,音律和谐,樫锵悦耳。?







25.排比?
冬日有暖阳,但微冷。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羽毛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注解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排列起?来,以加强语势。上例中,三个“像……一般的雪”并列呈现,即为排比。很显然,如此排比,?突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26.反复?
孙儿在侧,聪裁伶俐,九首古诗,一会儿就全背会了。老者喜上眉梢,连连称赞: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
注解
老者连续两次称赞孙儿“孺子可教也”,即为重复。很明显地,重复的话语里,突出地?表现了老者对孙儿的肯定。?







27.借代?
老者遥望远方,江水尽头,水天一色,一叶白帆渐渐清晰。此时,红日大光,老者感叹: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解
“帆"是船的特征,用“帆''代替船,即借“帆''代“船",即为借代。借代借?代,“借"而“代”之。?







28.双关?
暖风吹,草长管飞。桃花花期已过,花瓣片片瓢落。此情此景,老者喟然长叹:春去也!春去也!?
注解
老者所言“春去也”,语义双关。表面的意思是春天渐渐离开,深层的意思,是美好的?年华已逝。此句有表里两层意思,是为双关。双关者,关联“双”意者也。?







29.比兴?
十月小阳春,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垂暮的老者,精神矍铄,意气风发。?
注释
先描画夕阳之美,再引出精神矍铄的老者。此即“兴”一一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同时,“夕阳”又是老者的喻体。此即“比” 一一以彼物比此物也。
《周南?关雎》先以关雎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娴靜;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釆若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最是沧桑起风情》——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妙解
描写手法
01.虚实结合 02.细节描写? 03.动静结合? 04.渲染
05.衬托 06.侧面描写? 07.烘托 08.白描?
抒情手法?
09.乐景哀情?10.哀景哀情?11.乐景乐情?12.触景生情?13.以景结情14.直抒胸臆?15.托物言志?16.用典抒情?17.情景交融?18.借古讽?
修辞手法?
19.比喻?20.比拟?21.反问?22.设问?23.夸张?24.对偶?
25.排比?26.反复?27.借代?28.双关?29.比兴?
结构手法?
30.卒童显志?31.承上启下?32.伏笔?33.照应?34.铺垫?
30.卒童显志?
落叶,秋风,枯草黄;寒夜,孤雁,月如霜。空巢老者,鬓已霜,不由叹息:寂寞真的难以抵挡!?
注解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名中心、主题,即卒童显志。可増强文章感染力、深刻性,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此场景中,前面写景,到最后方掲示主旨:寂寞真的难以抵挡!此即卒童显志。?







31.承上启下?
中秋之夜,圆月在天。老者不禁吟出。?
注解
承:承接;启:开启,引导,引出。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内容。如李清照《如梦令》?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就是“兴尽晚回舟”--“兴尽”承接上文,而“晚回舟”又引出下面?内容。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股”,即承上启下。?







32.伏笔?
桌上一把折扇,地上炉火正沸。一会儿,茶香飘溢……老者放下茶盅,轻舞折扇,径自轻移莲步,唱起京剧《贵妃醉酒》。
注解
此场景中,先交待“桌上一把折扇”,但接下来却没有再提到折扇。此即“伏”。至结尾处,方知此折扇是老者唱京剧之用。此即“起”。如此,老者篁起折扇唱京剧,就不显得突?兀。可知伏笔好处是文章结构紧凑严密,情节发展合理、波澜起伏。但须知伏笔需?有“伏”有“起”:有“伏”而无“起”,必是无用之句;有“起”而无“伏”,情节即显突兀?而不合情理。?







33.照应?
桌上一把折扇,地上炉火正沸。一会儿,茶香飘溢……老者放下茶盅,轻舞折扇,径自轻移莲步,唱起京剧《贵妃醉酒》。?
注解
下文交待“(老者)轻舞折扇”,此中“折扇”,即照应了上文中的“折扇”。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34.铺垫?
秋声渐起,落叶萧萧,夕阳暗淡。老者面对夕阳,喟然长叹:岁月不饶人,时光催人老啊!?
注解
上面的场景中,前面的景色描写,渲染了气氛,即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的出现蓄积酝酿的过程,可使读者产生期待心理,増强作品吸引力;制造悬念;
铺垫的作用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増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的原则是引而不发、自然合理。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包含背景式铺垫、衬托式铺垫、铺陈式铺垫。







《最是沧桑起风情》——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妙解
描写手法
01.虚实结合 02.细节描写? 03.动静结合? 04.渲染
05.衬托 06.侧面描写? 07.烘托 08.白描?
抒情手法?
09.乐景哀情?10.哀景哀情?11.乐景乐情?12.触景生情?13.以景结情14.直抒胸臆?15.托物言志?16.用典抒情?17.情景交融?18.借古讽?
修辞手法?
19.比喻?20.比拟?21.反问?22.设问?23.夸张?24.对偶?
25.排比?26.反复?27.借代?28.双关?29.比兴?
结构手法?
30.卒童显志?31.承上启下?32.伏笔?33.照应?34.铺垫?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系列(手法技巧)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系列(手法技巧)——抒情手法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系列(手法技巧)——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系列(手法技巧)——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系列(手法技巧)——结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