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2.通过操作观察,小组交流等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知道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激发兴趣
猜一猜珠子的颜色导入。
老师星期天穿了一串珠子,大家看一看漂亮吗?只要你们说出珠子的号码,我就知道这个珠子是什么颜色,你们信吗?我们来一起试试。
老师猜的对吗?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也会拥有这项技能。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回顾平均分与正好分完。
1.摆小棒。拿出8根小棒。老师想用手里的8根小棒摆独立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
学生独立操作,摆一摆,说一说。
2.质疑:摆了几个小正方形,摆完了吗?(摆完了)摆的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8÷4=2(个))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求8根小棒,能摆几个小正方形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8、4、2各表示什么意思?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
3.检验:我们如何检验算得对不对?(摆了两个正方形,一个正方形4根小棒,两个正方形。就是2个4,2乘4等于8根小棒,也就是用商乘除数是否等于被除数来检验。
(二)初步认识“余数”。
1.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
老师又拿出一根小棒,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老师还要摆小正方形,该怎样摆?
请同学们用手里的小棒摆一摆,看哪个小朋友摆的又快又好。
2.交流结果。
谁来试着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摆完了吗?还剩几根?剩下的一根小棒,为什么不摆了?(不够摆了)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分的不够分剩下的情况,这个不够分的,剩下的这个数我们给她起个名字叫“余数”。我们今天学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规范书写格式,了解有余数除法各部分名称。
你会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吗?试着在本子上写一写。剩下的1个,在算式中如何表示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同学写的。大家觉得哪一个是比较合理的。
对,余数也要写在横式上。用六个点将商和余数隔开。
9÷4=2(个)……1(根)
在这个算式里面9,4,2,1各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么?你们觉得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一样吗?为什么?(2表示摆了2个正方形,所以单位是个,1表示剩下的一根小棒,所以单位是根。)你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
4.检验:
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
摆1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摆了两个正方形,是2个4根,用8根小棒,再加上余数1正好是9根,解答是正确的。
2在算式里是商,4在算式里是除数,1是余数,9是被除数。也就是说检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可以用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来检验。
操作、观察、对比,发现规律
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老师的袋子里还有一些小棒,还想摆正方形。大家猜猜看,可能有多少根?(10根、11根、12根……)可以摆几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摆的又快又好,而且与众不同?
交流汇报:
10根 10÷4=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13根 13÷4=3(个)……1(根)
14根 14÷4=3(个)……2(根)
15根 15÷4=3(个)……3(根)
16根 16÷4=4(个)
17根 17÷4=4(个)……1(根)
18根 18÷4=4(个)……2(根)
19根 19÷4=4(个)……3(根)
20根 20÷4=5(个)
边说摆法,边写算式,边检验。
3.观察对比感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除数相同,余数会出现哪些情况?(1、2、3)余数能不能是4,、5或者更大的数?为什么?
那么,通过刚才的比较大家发现余数和除数是什么关系?(余数比除数小)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就说明还能再分,还能再摆。因为余数是不够分剩下的。
四、巩固提升。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只。
2. ( )里可以填几?为什么?
÷8 = ……( )
除数可能是几呢?怎么想的?
÷( )= ……5
被除数是几呢?说说你的想法。
( )÷6=2……5
五、解惑释疑,拓展升华
现在,同学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出珠子的颜色的吗?仔细观察这些珠子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比如15号珠子,可以这样列式:15÷5=3(组)没有余数,就是3组的最后一个。也是每组的最后一个,也是一组的最后一个,是紫色。比如18号珠子,可以列算式为18÷5=3(组)……3(个)也就是第4组的第3个,是蓝色。现在你们大家会猜了吗?
六、回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为什么会有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