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校本
寻人生经历,探思想倾向
古诗歌代表作欣赏
457835201930
一、盛唐诗歌 二、中唐诗歌
三、晚唐诗歌 四、北宋诗歌
五、南宋诗歌
目录
一、盛唐诗歌
1、行军九日①思长安故园——岑参(雄伟瑰丽)
2、从军行(七首)——王昌龄(雄浑豪俊)
3、燕歌行(并序)⑴——高适(雄健奔放)
4、古意①——李颀(豪迈慷慨)
5、秋浦歌十七首——李白(雄浑飘逸)
6、客至——杜甫(沉郁顿挫)
二、中唐诗歌
1、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宣城人)(秀润凄清)
2、观田家——韦应物(清雅闲淡)
3、田家行——王建(平易畅达)
4、征妇怨——张籍(淡雅质朴)
5、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空灵诡异)
三、晚唐诗歌
1、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英发俊爽)
2、题小松——李商隐(清丽深微)
3、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杜荀鹤(平易清新)
4、题盘豆驿水馆后轩——韦庄(清丽疏朗)
5、河渎神·孤庙对寒潮——温庭筠(香软隐约)
四、北宋诗歌
1、鲁山山行——梅尧臣
2、寄黄几复——黄庭坚(清新隽永)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简淡平远、雄浑悲壮)
4、少年游——张耒(平易深婉)
五、南宋诗歌
1、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雄放悲慨)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清新活泼)
3、咏岩桂——朱熹(冲淡平和)
4、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范成大(平易清新)
5、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雄伟豪放)
6、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干(清新婉丽、豪放悲壮)
7、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刘克庄(豪迈慷慨)
盛唐诗歌
1、行军九日①思长安故园——岑参(雄伟瑰丽)
强②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③来。
遥怜④故园菊④,应傍⑤战场开。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2、从军行(七首)——王昌龄(雄浑豪俊)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
“大漠风尘日色昏”,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3、燕歌行(并序)⑴——高适(雄健奔放)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⑵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⑶。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⑷。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⑸。
校尉羽书飞瀚海⑹,单于猎火照狼山⑺。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⑻。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⑼,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⑽。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⑾。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⑿。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⒀。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⒁。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⒂。
注释:
⑴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⑵张公:指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⑶汉家:借指唐朝。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汉将:指张守珪将领。
⑷“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⑸摐(chuāng)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摐金:敲锣。榆关:山海关。逶迤:曲折行进貌。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⑹尉:武官,官阶次于将军。羽书: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
⑺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狼山:阴山山脉西段,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当时战场。
⑻凭陵:逼压。凭信威力,侵凌别人。
⑼穷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⑽“身当”二句:一写主帅受皇恩而轻敌;一写战士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人的包围。
⑾铁衣:借指将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玉箸:玉筋、玉筷,此借喻眼泪。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
⑿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沈佺期《独不见》:“丹凤城南秋夜长。”蓟北:蓟州、幽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此泛指东北战场。
⒀边庭飘飖(yáo):一作“边风飘飘”,指形势动荡、险恶。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⒁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刁斗:古代军中煮饭用的铜锅,可用来敲打巡逻。
⒂李将军:指李广。善用兵,受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下敢南侵,称为飞将军。事见《史记·李将军传》。
赏析: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4、古意①——李颀(豪迈慷慨)
男儿事长征②,少小幽燕③客。
赌胜④马蹄下,由来⑤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⑥,须如猬毛磔⑦。
黄云⑧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⑨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⑩。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①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②事长征:从军远征。
③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④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⑤“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⑥“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⑦“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zhé):纷张。
⑧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⑨小妇:少妇。
⑩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猬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采用简短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猬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5、秋浦歌十七首——李白(雄浑飘逸)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简析:
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6、客至——杜甫(沉郁顿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⑴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
⑵舍:指家。
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⑷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⑸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⑹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
⑺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⑻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⑼余杯:余下来的酒。
简析: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二、中唐诗歌
1、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宣城人)(秀润凄清)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2、观田家——韦应物(清雅闲淡)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赏析:
《观田家》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3、田家行——王建(平易畅达)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赏析:
王建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
4、征妇怨——张籍(淡雅质朴)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赏析: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5、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空灵诡异)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三、晚唐诗歌
1、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英发俊爽)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元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治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宣州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诗人小谢城”。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杜牧在宣州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2、题小松——李商隐(清丽深微)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赏析:
这首咏物诗热情赞颂了松树不畏严寒,不惧霜雪淫威,刚劲挺拔,四季葱翠的高尚品格,对艳丽一时花开易谢的桃李给予辛辣的讽刺,寄寓了诗人高远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对社会上庸俗浅薄之徒的鄙视。此诗虽非上乘,但仍清新隽永,颇有韵味。
3、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杜荀鹤(平易清新)
少见古人无远虑,如君真得古人情。
登科作尉官虽小,避世安亲禄已荣。
一路水云生隐思,几山猿鸟认吟声。
知君未作终焉计,要著文章待太平。
赏析:
诗题的意思是送别福昌县尉周繇归省父母又谋划隐居之事,少府,唐代对县尉的尊称,归宁,此处指男子归省父母。
首联中作者称赞周繇有古人的远虑;颔联中作者评价周繇官职低微,但人生追求的境界之高与孝友之德值得荣耀;颈联中作者想象山中猿鸟还认得曾隐居于此的朋友,作者希望朋友隐于山林,融于自然;尾联中作者看到朋友官隐未定的矛盾心情,劝勉朋友乱世中不必做官,暂且著书立说以待太平时代的到来。可见,杜荀鹤对周繇的思想品德怀有怀有钦佩、羡慕之情,有对周繇准备隐居的认同之感,有对朋友奉劝的殷殷之怀。
4、题盘豆驿水馆后轩——韦庄(清丽疏朗)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赏析:
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宏阔的景色,心中产生无限感慨,想起了漂泊生活的艰辛,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
第一、二两句先诗人从总体上描写盘豆城。“极目晴川”,中原的天空晴明,地面平旷,看不透,望不尽,就如展开一架巨大的画屏似的,跟诗人久住大江南北所习见的“楚水吴山”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先写出这深刻印象。然后再交代出地理方位:"地从桃塞接蒲城"。盘豆城就处在河南陕西之间,东接中州,西通关中大道。“从桃塞”交代了诗人自东而西的行踪,可见诗人的行色匆匆。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在水馆后轩所看到的景象。诗人小憩于官驿里的水馆后轩,开窗远眺,首先扑人眼帘的是“滩头鹭占清波立”。原来这水馆的水另有源头,那里卓立着顾影的白鹭。一个“占”字,写出白鹭的形单影只,也道出了诗人自己的孤独感。而“原上人侵落照耕”,则状写平川与人们的农事,他们仍在辛勤地耕作,直至融入如火的晚霞。这两句都从平视角度写,上句写的是静态,用冷色调;下句写动态,用暖色调,相映成趣,写出了中原夏末秋初的清新气息,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异样的惊喜之情,晴川之上也有像江南一样的明丽景色。
第五、六两句描写诗人在晴川所见以及流露出的感情。这两句诗人侧重于一个“晴”字,诗人改用仰视角度写晴空所见“去雁数行天际没”,从有到无,虽有雁南飞而不能传书,可见诗人内心的惆怅;“孤云一点净中生”,从无到有,虽是写景,也象征着诗人的孤寂,一种飘泊流离的感伤油然而生。
第七、八两句则写出诗人的心绪。诗人靠在后轩窗棂上凝望晴川的景色,竟至长时间不肯回过头来,是因为这里的清波落照与“楚水吴山”有相类之处,韦庄曾客游江南十年,弟妹散居越中诸郡,晴川这种明净之美触发诗人对越中亲故的怀念。“无限情”三个字压尾,余音袅袅,给人留下不尽的遐思。
这首诗由“极目”起,至“凭轩”终,通篇无一字直言“愁思”,结尾诗人指望着“楚水吴山无限情”,然而“尽日不回首”的身影始终笼罩着画面,“去雁”、“孤云”所带出的莫名惆怅和难言忧虑,增强深化了诗的主题,更有表现力。
5、河渎神·孤庙对寒潮——温庭筠(香软隐约)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赏析: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上片开头二句,意境阔远,富有气势,为情人离别创造出浓郁氛围:西陵孤庙、风雨潇潇、寒流无尽,中间着一“对”字,言其地别无他物,显示出环境空旷、寂寥、冷落,渲染出一种愁苦孤寂的气氛。“谢娘”二句具体刻画女子倚舟怀人,泪流千条,极显其凄怆伤痛之情。
过片二句写主人公所闻、所见、所感:所闻为杜鹃思归之鸣,愈增离人日暮愁思;所见早梅已放,香满山郭,好景已不为己所留,以乐景写离愁,倍觉伤怀,且“早梅”又暗与前面“寒”字合;所感则为离恨而已。结尾句双起单承,直接抒写离别之苦,用“萧索”突出思者与被思者的情状,十分痛惜。这是主人公的推想:是不是因为离别后,音信难通,而使情感冷淡了呢?心上人如今又在何处呢?末尾以问语出现,推进一层,表现了思念之切,也突出了主人公此刻茫然无依的心绪。
此词背景是“孤庙”“山郭”,作者将江南的风景、风情融入了对离愁别恨的抒写之中。整首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209550111125
四、北宋诗歌
1、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收尾,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查慎行评:“句句如画,引人入胜,尾句尤有远致。” 陆庠斋曰:“落句妙,觉全首便不寂寞。”
2、寄黄几复——黄庭坚(清新隽永)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②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③“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④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⑤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⑥蕲: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赏析: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第二联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诗人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简淡平远、雄浑悲壮)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③。长沟流月去无声④。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⑤。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⑥。闲登小阁看新睛⑦。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⑧。
注释:
①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②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③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④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⑤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⑥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跳。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⑦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⑧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上片忆旧,下片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4、少年游——张耒(平易深婉)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
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赏析: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载:“右史张文潜,初官许州,喜官妓刘淑奴,遂作此词。”
词的上片写饯别。被送的男子即将外出了,这位女子为他送别,酒入愁肠,不由地泛起离情万种。她本欲唱一支送别的歌曲如《阳关曲》、《骊歌》之类,但由于“含羞倚醉”,歌唱得不成样子。“含羞倚醉”四字,含有复杂的感情,可能她是一个初恋的少女,情窦初开,故而含情脉脉,羞羞答答。她轻启歌喉,但由于心跳怦怦,竟至唱走了调。仅仅四个字,便把女主公特定的心理过程刻划得如此细微而有层次。“纤手掩香罗”一句补足前意。香罗即是香罗帕、罗巾。含羞也好,倚醉也好,她总要流露出少女两颊的朵朵红云。于是她的纤纤玉手拿起一块香罗帕,把红云轻轻掩住。淡淡一笔,歌女的内心活动纤毫毕现。
如果以为这位女子在爱情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那就错了。她的心里还在想着对方哩。倚醉不足,掩帕又不足,遂偎在花边,映在烛前。但就在花影烛光的掩映下,她终于忍不住感情的冲动,不时地向那位男子暗送秋波,偷传深意。
下片写别后。那位男子在词中始终没有出现,我们仅仅从女子这个主体的抒情中意识到此一客体的存在,他究竟是多情抑或负心,不得而知。但从词意看,一从别后,他好久没有回来,甚至连书信也未寄过。因此这位女子陷入了深深的离愁之中。她日思夜盼,常常把红的看成绿的,两眼已经发花。“看朱成碧”,语本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意谓心乱目眩,不辨五色,极言忆念之深、相思之苦。为了躲避这一痛苦,她索性什么也不看:“翻脉脉,敛双蛾。”脉脉,就是不见。《文选》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云:“谁云相去远,脉脉阻光仪。”李善注:“翰曰:脉脉,不见貌。”双蛾,即一双蛾眉。一个“翻”字,使词意发生很大转折。这女子原来是殷盼之极而目迷心乱,于是索性什么也不看,颦眉独坐,从这一转折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痛苦之深。
以上都是写女主人公的外在表现,至“相见时稀隔别多”,则纯为情语,可以视作这女子的内心独白,也道出了过去时代里人生所常有的缺撼——“别时容易见时难。”“隔别多”,不仅说常常离别,而且也指相别时间之长。相别时间究竟多长,下两句作了补充:“又春尽,奈愁何!”从这两句看,他们的分别应在去岁春间,此时已是又一个春尽,而男子依然未归,难怪这女子盼望得如此殷切,只得长叹“没奈何”。
此词在写法上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多用动词。上片写内心活动一连用了“含”、“倚”、“掩”、“偎”、“映”、“传”、“入”等七个动词,遂层次鲜明地展示了感情变化过程。我国诗歌,往往省掉动词,全以名词组织成篇,如温庭筠《高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此词却大不相同,不能不说是一种特色。二是注意点染。上片“偎花映烛”,是在描写情绪过程中点染一下环境气氛,并带出饯别的时间是在春夜。花烛交辉,气氛恬静,再映以红颜,则美如图画了。下片“相见时稀隔别多”,是以实语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既点出了主题(离别),也起到化实为虚的作用。
五、南宋诗歌
1、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雄放悲慨)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释:
①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②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
③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
赏析: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严光不应汉光武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消极、逃避现实。
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清新活泼)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错喜欢:一作“空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政入:一作“正入”;围子:一作“圈”;放出:一作“放过”)
赏析: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申说、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自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3、咏岩桂——朱熹(冲淡平和)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岩桂的诗。岩桂,也称少花桂,因多生于山谷疏林、砂岩上的山地、石灰岩以及密林中而得名。岩桂花簇成聚伞状,花小,黄白色,极芳香。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两句总写岩桂的外形及芳香。“亭亭”言其挺立秀气之貌,“岩下”点明其生存环境,表明它所在之地是人迹罕至的,因此是“独”芬芳,它的秀美,它的芳香,无人欣赏。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两句,分写岩桂的枝叶与花朵。桂树枝叶稠密,碧绿精巧;桂花淡雅,花小而多,一簇簇隐藏在枝叶间。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赞其叶为“绿云剪叶”,夸其花为“黄金屑”,重在其外表的美丽精致。朱熹言其绿叶“千层”,花开“万点”,则注重刻画其数量的繁多。
以上两联,语言自然朴实,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桂花的生态习性(生于岩岭间)、物候表现(花开仲秋节)以及挺拔的主干、层叠的枝叶和稠密的花朵,描绘得淋漓尽致。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二句,是说这人间罕有的香树原本为天上月中之物,引来了白云与它相伴,更引得多少隐士为它疯狂。“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两句用典,“招隐章”即《楚辞·招隐士》,相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作,一说为刘安所作。其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以表达隐者(王孙)早日归还的急切心情。因《招隐士》开篇便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以山中桂树起兴,所以朱熹由岩桂而想到“招隐”。能与岩桂为友,生命自然不会落空,这是隐士的真正乐趣。
4、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范成大(平易清新)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贾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迭》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或说调名取自唐郑嵎“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然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宋宋祁之作。
2、重重:指枝上的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阴的感觉。
3、曲阑:曲折的栏杆。
4、酴醿(tú mí):亦作“酴釄”、“酴醾”,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也是一种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
5、婉娩(wǎn wǎn):亦作“婉晚”,迟暮。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但不是一般对春天的赞歌,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春老去的喟叹。
上阕四句七言,很象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不仅平仄相合,后两句的对仗也极为工整。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照亮了全篇,照亮了画面的每个角落。画面,变活了;春天的气氛变浓了。正可谓“一字妥贴,全篇增色”。
“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是对仗工整的两句,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
下阕,笔锋一转,开始抒写伤春自伤之情。换头用了两个短句,充分勾勒出感情的变化。“春婉娩”,春日天气温暖然而也近春暮,这是从春天本身讲起的;而“客飘零”,是从词人主体上讲的。由于长年作客在外,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闷,而花事渐阑、萍踪无定,则又欢娱少而愁思多了。
为了消除伤春自伤之情,词人面对“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此词虽写伤春自伤之情,抒发客居飘零之感,但有情景交融的画面,有沉着豁达的性情,读起来仍使人感到清新明快,与一般伤春之作不同。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雄伟豪放)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着 同:著;玉鉴 一作:玉界)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岭海:一作“岭表”,肝肺:一作“肝胆”,沧浪: 一作“沧溟”)
赏析: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回到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清代词学家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6、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干(清新婉丽、豪放悲壮)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赏析:
“贺新郎”是这首词的词牌,“送胡邦衡谪新州”是这首词的题目,亦可看作是小序,作者在这里交待了词的写作背景、原因和主题。
词的上阕述时事,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写中原沦陷的惨状,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事实,有尺幅千里之势。
首句:梦绕神州路。写作者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国土,连做梦都在围着北宋故都汴京的路转。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这两句写梦中所见。中原沦陷惨状,以“怅”为领字。所怅者,一是“连营画角”金兵军营相望,军号凄厉。 二是“故宫离黍”。当他在梦中来到汴京的时候,那萧瑟的秋风,更引起了他的无限悲伤,当年繁华的汴京,已成了金兵的军营,一阵阵哀厉高亢的军号声连成一片,原来的皇宫大殿长满了野草,完全变成了荒凉的废墟。
以上几句,层层递转,字字沉实,词人悲愤之情,愈转愈深沉。
第二层: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是对开头四句的追问和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国家变成这个样子呢?
在这里,作者叙述了国家残破之恨和人民遭难的惨状,以山崩地裂,洪水泛滥比喻国家的破亡和金兵的入侵,用狐狸和野兔的聚集,表现了战争造成的荒凉,反映出人民所承受的灾难。又以“九地黄流乱注”与上层的“连营画角”,“聚万落、千村狐兔”与上层的“故宫离黍”,上下照应,显得生动形象,深沉悲愤。
在第二层中,诗人提出了疑问,问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况且涉及朝廷统治者而不能言。故而笔锋一转,写出了以下几句: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其言外之意是:天高固然难测,而衣冠华族沦于异族之手,实乃人事使然。此为第三层,感慨时事,点明送别。
以上几句是写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胡铨的慰勉。人老了容易悲伤,现在为自己的知已送别,其悲伤更属必然了,所以,作者用“更”字,又深入了一层,具体落实在送别上,至此点明主题。
上阕的安排,突出了作者同友人共同的忧国思想,而把个人的伤离放在了次要地位,使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不同于一般,这就与那些只写离情别绪的俗套之作有明显的区别。突出了共同的爱国思想,也就把词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故词的下阕转写友谊与慰勉,叙别情。
下阕也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换头四句紧扣上阕结尾送君“南浦”之意,通过景物描写,说明送别的时间与地点。
第二层: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设想分别后的情形,表达怀恋的深情。。
万里江山知何处。极言今后相隔万里,不知道你在何处。
雁不到、书成谁与。书,即书信。雁不到:相传雁能传书,但北雁南飞止于衡阳回雁峰,而新州在衡阳之南。故民间有“大雁飞不到岭南,书信难以寄出”的说法。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天留意”也是说宋代朝臣贬谪远方,好友大都不敢互通音讯。苏轼等人,也常在诗中提到过。“雁不到”,为假托而已。
这几句是先从眼前的分别写起,次忆旧情,复叹别后悲伤。意思是:今宵分别之后,我们相隔千山万水,谁能知道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从今以后,天各一方,而我们对床夜话的情景,将成为美好的回忆,唯有通过书信表达我们的友情。但是,新州是个连大雁也飞不到的地方,就是写成了书信,又有谁捎得去呢?这里由眼前的送别,想到了今后可能书信难通,只能回忆以前的友情,这就更深入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留恋和悲伤。
以上几句,格调悲沉。词的结尾,作者劝慰友人,调子转而激昂: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这是第三层:遣愁致送别意。
“目尽青天怀今古”照应“天意从来高难问”,远望天空,想到古今世态的变化,有四顾苍茫之感。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言大丈夫不能“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我们谈的都是国家大事,怎么能像孩子一样只顾说个人恩怨呢?肯,在这里是怎么肯的意思。儿曹,即小儿女辈。儿曹恩怨:指小孩之间一会儿好,一会儿埋怨。相尔汝,形容两人讲话时互相指着对方的那种样子。尔和汝,都是“你”的意思。出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作者满腹悲愤感情,通过层次井然的多次转折,这几句是说,遥望苍天,俯仰今古,历史上出现了多少英雄人物,我们也要象他们那样,决不做只念恩怨私情的儿女之辈。请满饮此杯后,听我唱一曲《金缕》,为你壮行送别吧!词的煞拍,创造了一个激昂阔大的意境,雄壮的笔调,表现了作者不肯屈服,坚持斗争的精神,传达了对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通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不寻常的送别词,它打破了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作者以慷慨悲凉的笔调,所抒发的不是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而是忧念国事艰危的愤慨之情。作者连梦中都思念着被金军蹂躏的中原河山,表现了对南宋投降路线的不满与愤恨,特别是词的结尾所表白的与友人共勉的磊落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在当时的艰难困境中,是十分可贵的。
7、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刘克庄(豪迈慷慨)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释:
①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此调以一个七言句带两个四言句,节奏明快。
②余赴广东:这一次刘克庄是到广东潮州去做通判(州府行政长官的助理)。实之:王迈,字实之,和刘克庄唱和之作很多。有《臞轩集》。
③束缊(yùn):用乱麻搓成火把。宵行:由《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转化而来,暗示远行劳苦之意
④诗囊:装诗书的袋子。
⑤元:通“原”。王郎:指王实之。
⑥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暗用其意。
⑦胡床:坐具,即交椅,可以转缩,便于携带。
⑧疏狂:意为不受拘束,纵情任性。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与友饯别的令词。全篇表达了词人傲视世俗的耿介个性,是他主动向社会发动“攻击”的狂放表现。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
上片写临行前的情景——刘克庄连夜起程,王迈为其送行。先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里的路,不可背负过重,便把衣囊抛弃,只挑着诗囊上路。豪爽的性格与嗜诗如命的心情于此可见。“宵行”已露旅途之苦。
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书生本色,诗囊里都是他的心血结晶,自然不肯轻易抛掉。诗囊里装着他的诗篇,也装着他的一腔豪情满腹抑郁。
“天寒”三句,先从自然条件的恶劣写旅途之艰苦,再点友人相送之谊。“天寒路滑马蹄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王郎”送“刘郎”,用典巧妙。“王郎”暗指友人系“王谢”望族之后,而“刘郎”则为被贬谪者的代称。
下片写饯别情景。二人分手在即,却并不伤别感慨,而是痛饮酒酣,豪情满怀,谈文论诗,睥睨世俗,狂放不羁。二人高谈阔论,以致惊动了东邻西舍。最后三句写道:当别人笑他疏狂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他们,并不以疏狂为意。这正是对当时束缚思想的、严酷的礼法制度的挑战和抗议。
“酒酣耳热说文章”,从结构上说,是上片情节的结局。又是可作为下片的开端,顺势翻出新的情节,安排颇显匠心。“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词人避开朋友间碰杯换盏的次要情节,而径直写出“说文章”的一幕,可谓善于剪裁。
王实之秉性刚直,豪气干云人称子昂、太白。刘克庄也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的形象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后句写人物举动。两个狂士捋袖豁拳,乘着酒兴指点江山,语惊四座,全无顾忌,邻座惊傻观者竖发,全与我无关。这种形象的夸饰淋漓尽致地张扬了二人的豪气。
“旁观拍手笑疏狂”,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拍手笑”是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有此一句,通篇振起。
这首词体现了刘克庄词风雄伟豪放的一面,也反映出他继承了辛弃疾的革新精神,同时又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