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经典
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主题
主题一 孝悌仁爱
主题二 发愤图强
主题三 舍生取义
主题四 年少才高
主题五 廉洁奉公
体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目录
主题一 孝悌仁爱
孝悌仁爱(一) 曾参之孝 孝悌仁爱(二) 子贡辞金
孝悌仁爱(三) 颜回之仁 孝悌仁爱(四) 仁恕之道
孝悌仁爱(五) 孔子受食 孝悌仁爱(六) 仁人之馈
孝悌仁爱(七) 不忍之心 孝悌仁爱(八) 优旃讽谏
孝悌仁爱(九) 王祥至孝 孝悌仁爱(十) 舍身杀蛇
主题二 发愤图强
发愤图强(一) 纪昌学射 发愤图强(二) 苏秦刺股
发愤图强(三) 炳烛之学 发愤图强(四) 孔子学琴
发愤图强(五) 卧薪尝胆 发愤图强(六) 太宗好弓
发愤图强(七) 范公苦学 发愤图强(八) 王冕好学
发愤图强(九) 意外遂愿 发愤图强(十) 发愤著书
主题三 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一) 众人国士 舍生取义(二) 易水送别
舍生取义(三) 不食周粟 舍生取义(四) 石奢纵父
舍生取义(五) 天下之平 舍生取义(六) 范滂就义
舍生取义(七) 巨伯护友 舍生取义(八) 独在帝侧
舍生取义(九) 魏征直谏 舍生取义(十) 心照汗青
主题四 年少才高
年少才高(一) 贾逵读经 年少才高(二) 小时了了
年少才高(三) 覆巢之下 年少才高(四) 钟氏弟兄
年少才高(五) 元方责友 年少才高(六) 不见长安
年少才高(七) 孺子赏月 年少才高(八) 识李观虎
年少才高(九) 右军假寐 年少才高(十) 少年宰相
主题五 廉洁奉公
廉洁奉公(一) 子罕辞玉 廉洁奉公(二) 景公夜饮
廉洁奉公(三) 史鱼尸谏 廉洁奉公(四) 鲁相拒鱼
廉洁奉公(五) 孔明治家 廉洁奉公(六) 杨震拒金
廉洁奉公(七) 忧国忧民 廉洁奉公(八) 包拯清廉
廉洁奉公(九) 海瑞宦囊 廉洁奉公(十) 我心有主
主题一 孝悌仁爱
孝悌仁爱(一) 曾参之孝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曾子①耘瓜误斩其根曾晳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③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④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曾晳:姓曾,名晳,字子晰,春秋末年鲁国人,曾参之父。
③瞽瞍(sǒu):人名。古帝虞舜之父。传说他溺爱舜的弟弟,多次想害死舜。时人认为他有目不能分辨好坏,故称他为瞽瞍。④烝烝(zhēnɡ):醇厚貌。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曾子耘瓜
(2)建大杖以击其背
(3)向也参得罪于大人
(4)其不孝孰大焉
(5)遂造孔子而谢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退而就房/造孔子而谢过
B.使人请于孔子/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
C.孔子闻之而怒/舜之事瞽瞍
D.知其体康也/其罪奚若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进于曾晳曰
(2)退而就房,援琴而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曾参在瓜地锄草,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曾晳发了怒,拿起大棍子就打他的背。曾参倒在地上,好长时间都不省人事。好久曾参才苏醒过来,高兴地站起来,走上前对曾晳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大人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曾参说完回到屋里,弹着琴唱起了歌,想让曾晳听到,知道他身体没有问题。孔子听到这件事发了怒,告诉门下的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以为没错,让人告诉孔子他要来拜见。孔子对来人说:“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瞽瞍有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瞽瞍,瞽瞍想使唤他的时候,他没有不在身边的;但要找他把他杀掉时,却怎么也找不到。用小棍子打,他就挨着;用大棍子打,他就逃走。所以瞽瞍没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而舜也没有失去尽孝的机会。现在曾参你侍奉父亲,挺身等待父亲的暴怒,打死也不躲避,这样做,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的子民,又会犯多大的罪?”曾参听后说:“我的罪大了。”于是就到孔子那里去承认错误。
孝悌仁爱(二) 子贡辞金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①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②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
②府:国库。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子贡赎之,辞而不取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辞而不取金
(2)赐失之矣
(3)夫圣人之举事也
(4)可以移风易俗
(5)非独适身之行也
(6)则何以相赎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国之法/夫圣人之举事也
B.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
C.则何以相赎乎/枝枝相覆盖
D.赎人受金则为不廉/则何以相赎乎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何以相赎乎? B.孰与君少长?
C.彼且奚适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下列句子中与“赎人受金则为不廉”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笑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为民请命 D.十两为一斤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鲁国的法律规定,向诸侯赎回奴隶的人,赎金都可以从国库中领取。子贡赎回了一个奴隶,却谢绝拿国库的钱。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子贡这事做得不对。圣人做某件事,可以改变风俗,他的教导可以在百姓中施行,不仅仅适合他自身。现在的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赎回奴隶的人拿了国家的钱就是不正直,那用什么钱去赎回奴隶呢?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会再向诸侯赎回奴隶了。”
孝悌仁爱(三) 颜回之仁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①货窃犯围②而出告籴③于野人④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⑤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问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赍(jī):携带。
②犯围:冲出包围。
③籴(dí):买米。
④野人:乡野之人,农民。
⑤埃墨:烟熏的黑尘。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问:“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厄于陈、蔡
(2)子贡以所赍货
(3)有埃墨堕饭中
(4)子曰:“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得米一石焉/盘盘焉,囷囷焉
B.弗以疑也/以为窃食也
C.子贡以所赍货/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D.吾之信回也/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
3.下列加点的字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从者七日不食 B.其不改节乎
C.汝止,吾将问之 D.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4.下列句子中补充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埃墨堕(于)饭中。 B.以为(颜回)窃食也。
C.子贡以所饭告(于)孔子。 D.虽汝有云,(汝)弗以疑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带着随身的物品,偷偷冲出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看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看看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在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孝悌仁爱(四) 仁恕之道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季羔①为卫之士师②刖③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④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季羔:子羔,名高柴。孔子弟子。
②士师:狱官。主管狱讼之事。
③刖(yuè):砍断。④蒯(kuǎi)聩之乱:卫灵公太子蒯聩因犯罪出奔到晋国,卫灵公死后,他的另一个儿子辄被立为国君。蒯聩知道了这个消息,从晋国打回来欲夺取君位,引起一场动乱。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走郭门(外城) 出郭相扶将(外城)
B.君子不逾(跳墙) 老翁逾墙走(跳墙)
C.既而追者罢(停止) 罢黜百家(停止)
D.固我之罪(本来) 固不如也(本来)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隧(本义为地道,名词活用为动词,钻地道)
B.而逃我者三(使动用法,使……逃脱)
C.见君颜色,臣又知之(脸色、神情)
D.此臣之所以悦君也(使……高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季羔为卫之士师/公为我献之
B.于此有室/于人为可讥
C.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而逃我者三
D.此正子之报怨之时/吾不能亏主之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季羔担任卫国的狱官,执行刑罚时砍掉了一个人的脚。不久,卫国发生了蒯聩发起的动乱,季羔逃跑出城,到了外城门口,却遇到被他砍断脚的人在守门。那人对季羔说:“那边有个缺口。”季羔说:“君子不跳墙。”那人又说:“那边有个洞。”季羔说:“君子不钻洞。”那人又说:“这里有个屋子。”季羔这才进了屋。不久,追捕季羔的人停止了追捕,季羔将要离开,就对被他砍断脚的人说:“过去我不能破坏国君的法令而亲手砍断你的脚,现在我处在危难中,这正是你报仇雪恨的时候,但你三次让我逃命,这是为什么呢?”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是我罪有应得,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过去您依法行刑,先对别人用刑,而把我放在后面,是想让我免于刑罚,这我是知道的。当判决定罪后,临到对我行刑时,您脸色很忧伤。看到您的脸色,我又了解到您的内心。您难道是偏爱我吗?您天生是位君子,这样的表现完全是发自内心本性。这就是我喜欢您的原因。”
孝悌仁爱(五) 孔子受食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鲁有俭啬①者瓦鬲②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③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④之馈子路曰瓦甂⑤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俭啬:节约,节省。 ②瓦鬲(ɡé):陶质的煮饭炊具。
③土型之器:古代一种盛汤羹的瓦器。
④大牢: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⑤瓦甂(biān):粗陋的阔口食盆。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鲁有俭啬者,瓦鬲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进孔子。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之馈。子路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瓦鬲煮食食之(用瓦鬲) B.自谓其美(认为)
C.以进孔子(进献) D.以其食厚而我思焉(食物)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判断均正确的一组是( )
吾非以馔具之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①以 ②其食厚 ③而我思 ④焉
A.①因为 ②他的 ③表转折 ④结尾语气助词
B.①认为 ②他的 ③表转折 ④“于之”的合音
C.①因为 ②他 ③表顺承 ④结尾语气助词
D.①认为 ②他 ③表顺承 ④“于之”的合音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B.莫之能御也。
C.而良人未之知也。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之馈。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鲁国有一个节俭的人,用瓦盆煮食物,吃后,自认为味道很美,就用小瓦盆装了一些进献给孔子。孔子接受了食物,非常高兴,如同接受了牛、羊、猪这样美味的馈赠。子路说:“小瓦盆是简陋的器物,用它煮出来的食物,也是粗劣的食品,您为什么如此喜欢呢?”孔子说:“喜好劝谏的人思念国君,吃到美食的人会想到他的父母,我高兴不是因为饮食器具怎么好,而是因为他吃到好东西时想到了我。”
孝悌仁爱(六) 仁人之馈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献鱼焉,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之楚(到) B.无所鬻也(买)
C.夫子再拜受之(两次) D.仁人之偶也(同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有渔者而献鱼焉/故敢以进焉
B.而夫子以祭之/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惜其腐饣 念而欲以务施者/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D.于是夫子再拜受之/彼将弃之
3.与“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中“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恶贯满盈 B.恶!是何言也
C.恶足道哉 D.深恶痛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子到楚国去,有一位打鱼人献给他一些鱼,孔子不接受。打鱼人说:“天热市场又远,已经无法卖了,我想扔到粪堆上,不如献给君子,所以敢于进献给您。”于是孔子拜了又拜,接受了这些鱼,让弟子将地打扫干净,准备祭祀。弟子说:“打鱼人本来要扔掉这些鱼,而老师却要用来祭祀,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怕食物变质而想把它送给别人的人,是仁人一类的人,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孝悌仁爱(七) 不忍之心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孟孙①猎得麑②使秦西巴③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韩非子·说林上》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孟孙: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②麑(ní):幼鹿。③秦西巴:孟孙家臣。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韩非子·说林上》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母随之而啼(啼叫,啼哭) B.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忍心)
C.孟孙大怒,逐之(追逐) D.曩将罪之(以往,从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孙大怒,逐之/若水之归下也
B.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C.今召以为子傅/俱以情告
D.复召以为其子傅/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其母随之而啼 B.余弗忍而与其母
C.曩将罪之 D.又且忍吾子乎
4.下列句子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秦西巴弗忍而与之。(秦西巴不忍心给它。)
B.孟孙归,至而求麑。(孟孙回来,到家后问鹿在哪里。)
C.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从前您惩罚他,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D.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孟孙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它回家,母鹿跟在秦西巴后面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回来,到家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三个月,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自己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从前您惩罚他,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孝悌仁爱(八) 优旃讽谏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优旃①者秦倡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③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史记·滑稽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优旃(zhān):战国时代秦国的一位歌舞艺人。优,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②倡:泛指中国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
③陛楯(dùn)者:在殿前阶下持武器警卫的武士。陛:台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 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史记·滑稽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置酒而天雨(动词,下雨) B.优旃见而哀之(同情,哀怜)
C.殿上上寿呼万岁(长寿) D.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半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善为笑言/君为我呼入
B.置酒而天雨/优旃见而哀之
C.然合于大道/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D.我虽短也,幸休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置酒而天雨 B.优旃见而哀之
C.犬立而啼 D.汝疾应曰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虽短也,幸休居。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他擅长说笑话,然而都能合乎大道理。秦始皇时,宫中设置酒宴,正遇上下雨,殿阶下执楯站岗的卫士都受着风寒。优旃看见了十分怜悯他们,对他们说:“你们想要休息吗?”卫士们都说:“非常希望。”优旃说:“如果我叫你们,你们要很快地答应我。”过了一会儿,宫殿上向秦始皇祝酒,高呼万岁。优旃靠近栏杆大声喊道:“卫士!”卫士答道:“有。”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什么好处?只能站在露天淋雨。我虽然长得矮小,却有幸在这里休息。”于是秦始皇准许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
孝悌仁爱(九) 王祥至孝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注]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晋书·王祥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丹柰(dān nài):一种水果。又称朱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书·王祥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说坏话诬陷) B.冰忽自解(融化)
C.有丹柰结实(长出果实) D.每使扫除牛下(每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失爱于父/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 B.持之而归/亡羊而补牢
C.母命守之/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其笃孝纯至如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补充成分不正确的一项( )
A.每使扫除(于,可译为“在”)牛下。 B.父母有疾,(王祥)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C.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之,代“黄雀”)供母。D.乡里惊叹,以(之,代王祥)为孝感所致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译文:
参考答案:有一棵果树结果了,继母命令王祥守着树,每当有风雨来临的时候,王祥就抱着树哭泣。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祥天性特别孝顺。年幼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地(向王祥的父亲)说他的坏话,因此王祥在父亲那儿也失去了宠爱。常常让他打扫牛棚,王祥更加谦恭谨慎。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地尽心侍奉,汤药一定要亲自尝过(才行)。继母常常想吃鲜鱼,当时天气寒冷,(河面都)结着冰,(正当)王祥脱下衣服将要剖冰抓鱼(之时),冰忽然自己融化了,两条鲤鱼跃出,(王祥)拿着两条鱼回家了。继母又想吃烤黄雀,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王祥的帐篷,又把(黄雀)供奉给了继母。乡里人很惊奇叹服,认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天地)的原因。有一棵果树结果了,继母命令王祥守着树,每当有风雨来临的时候,王祥就抱着树哭泣。他的孝顺至纯到这种地步。
孝悌仁爱(十) 舍身杀蛇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孙叔敖[注]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新序·杂事一》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孙叔敖:名敖,字孙叔,楚国(今荆州沙市)人,楚庄王时任楚令尹(楚相),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新序·杂事一》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向者吾见之 ②吾闻有阴德者
A.从前 女子应具的美德 B.从前 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C.刚才 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D.刚才 女子应具的美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杀而埋之矣 B.归而泣
C.恐去母而死也 D.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蛇今安在? B.谁为哀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何陋之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它埋了。他回到家后就开始哭,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相国,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主题二 发愤图强
发愤图强(一) 纪昌学射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①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②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③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④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寖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馀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⑤朔蓬之簳⑥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彀(ɡòu)弓:把弓拉满。
②牵挺:旧式织布机下的脚踏板。
③倒眦(zì):刺到眼眶跟前。
④氂(máo):牦牛尾,这里指牦牛尾巴上的毛。
⑤燕角之弧:燕国(燕地)牛角做的弓。弧,弓。
⑥朔蓬之簳(ɡǎn):北地蓬梗做的箭。朔,北方。簳,箭杆。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寖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馀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尔先学不瞬(眨眼)
B.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著名)
C.旬日之间,寖大也(渐渐地)
D.飞卫高蹈拊膺曰(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善射者/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B.彀弓而兽伏鸟下/而巧过其师
C.二年之后/汝得之矣
D.以目承牵挺/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
3.对下列句子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甘蝇,古之善射者。(判断句)
B.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介宾结构后置句)
C.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省略句,应为“偃卧(于)其妻之机下”]
D.汝得之矣!(判断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刺到他的眼眶前,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看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地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蓬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箭穿透了虱子,但牛毛没有断。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发愤图强(二) 苏秦刺股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①负书担橐②形容枯槁面目犁黑③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④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⑤数十得太公《阴符》⑥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战国策·秦策》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羸(léi)縢(ténɡ)履(juē):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羸,通“累”,困住,缠住。縢,绑腿布。履,草鞋。,草鞋。
②橐(tuó):一种口袋。
③犁(lí)黑:黑色。
④纴(rèn):纺织,此指织机。
⑤箧(qiè):小箱子。
⑥太公《阴符》:指姜太公所作《阴符经》。太公,指吕尚,又名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曾协助武王灭商,封于齐。传说著有兵法《阴符经》。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战国策·秦策》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黑貂之裘敝(破旧) B.乃夜发书(打开)
C.简练以为揣摩(选择精要) D.引锥自刺其股(屁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去秦而归
B.黑貂之裘敝/是皆秦之罪也
C.嫂不为炊/妻不以我为夫
D.父母不与言/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妻不下纴 B.父母不以我为子
C.乃夜发书 D.引锥自刺其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呈送十次,但意见都没有被采纳。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挑着行李,体态憔悴,面容黑黄,神情羞愧。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错误啊!”于是他当夜就打开书(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精要的加以揣摩,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尊位的呢?”
发愤图强(三) 炳烛之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生而无目,自称盲臣。
②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说苑·建本》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欲学,恐已暮矣(晚了)B.何不炳烛乎(拿着)
C.孰与昧行乎(与……相比哪个更……)D.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戏弄)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其可怪也欤
③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3.与“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一句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乃设九宾礼于廷
C.不拘于时,学于余D.苛政猛于虎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主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太阳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你讲得好啊!”
发愤图强(四) 孔子学琴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②然而长眼如望羊③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④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史记·孔子世家》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师襄子:卫国乐师。 ②几:通“颀”,颀长。
③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
④辟席: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辟:通“避”。
⑤文王操:周文王所作琴曲名。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十日不进(进展)B.已习其数(技巧)
C.师襄子辟席再拜(第二次)D.如王四国(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丘已习其曲矣/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B.有所穆然深思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黯然而黑D.眼如望羊/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补充的省略部分不合句意的一项( )
A.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B.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C.(师襄子)有所穆然深思焉。D.(孔子)曰:“丘得其为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从孔子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座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作《文王操》啊。”
发愤图强(五) 卧薪尝胆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注]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重采:第二种颜色。衣不重采,即不穿任何带花纹、带装饰的衣服。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振贫吊死(振奋)B.填抚国家(填,同“镇”,主持、管理)
C.举国政属大夫种(交付)D.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议和,求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既生瑜,何生亮B.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置胆于坐/为质于吴D.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二岁而吴归蠡
3.下列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置胆于坐 B.为质于吴
C.青出于蓝 D.受制于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任何带花纹、带装饰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文种。”(越王)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发愤图强(六) 太宗好弓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①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②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朕: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②脉理:纹理。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资治通鉴·唐纪八》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谓无以加(认为)
B.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邪恶)
C.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通“悟”,理解,明白)
D.识之犹未能尽(辨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近以示弓工/朕以弓矢定四方
B.朕问其故/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C.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D.况天下之务/识之犹未能尽
3.与“近以示弓工”中“示”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唐太宗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瑀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拿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技术是那么不精湛。朕靠着弓箭平定四方,仍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它,更何况天下大事,哪能够全都知道?”
发愤图强(七) 范公苦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①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②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南宋)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学舍:学校。
②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南宋)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再适长山朱氏(出嫁)B.日昃始食(太阳偏西)
C.范仲淹二岁而孤(父母双亡)D.遂大通六经之旨(要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范仲淹二岁而孤(表顺承关系)B.知其世家(代词,他的)
C.辄以水沃面(用)D.遂大通六经之旨(的)
3.与“再适长山朱氏”中“适”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适彼乐土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处分适兄意D.以为适遭暴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出身家世,哭着辞别母亲,来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夜晚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发愤图强(八) 王冕好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注]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偷地) B.曷不听其所为(听见)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认为……奇异)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同“披”,穿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已而复如初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③父怒,挞之 ④久之,母思还故里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3.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补充的省略部分不合句意的一项( )
A.七八岁时,父命牧牛(于)陇上。B.(王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C.录为弟子,(韩性)学遂为通儒。D.自被古冠服随(于)车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不久他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听学生念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来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回老家,王冕就买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发愤图强(九) 意外遂愿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余文坼①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②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③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④恐不能遍览喁喁⑤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⑥矣——(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坼:音chè。
②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
③甘旨:指养亲的食物。
④(xǐ):恐惧的样子。
⑤喁喁:小声读书的样子。
⑥腹笥(sì):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的学问。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余文坼,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恐不能遍览。喁喁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中(发芽,生长)B.焚膏继夜,恐不能遍览(油脂,此处指灯烛)
C.迄水将退(到)D.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满)
2.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 ②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
③伏而诵之,焚膏继夜 ④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3.与“事母极孝”中“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事生产 B.余将告于莅事者
C.以屠狗为事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余文坼,浙江人。年少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侍奉母亲极其孝顺,因为家贫没有办法供养母亲,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做了商人,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往来。(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曾经(他有一次)到湖州办货,暂住在村子的旅店里。不久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他移到主人的楼上住。正当他因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而郁郁寡欢之时,突然看到楼上一侧贮存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余文坼)非常高兴,伏案读书,夜以继日,唯恐时间不够不能读完这些书。读了几十天的书,竟然忘记是为办货而来的了。到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脚气发作,住在这里养了一个月的病,(于是)书架上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发愤图强(十) 发愤著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①幽于缧绁②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③孔子厄陈蔡作春秋④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⑤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⑨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遭李陵之祸:李陵,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代名将李广之孙,善于骑射,汉武帝时官拜骑都尉。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出兵三路攻打匈奴,以他的宠妃李夫人之弟、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力,李陵为偏师。李陵率军深入腹地,遇匈奴主力而被围。李广利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认为李陵是难得的将才,在武帝面前为他辩解,竟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这就是“李陵之祸”。
②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
③西伯拘羑(yǒu)里演周易: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时,把上古时代的八卦(相传是伏羲所作)推演成六十四卦,这就是《周易》一书的骨干。
④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在陈国和蔡国,还受到了绝粮和围攻的困厄。其后返回鲁国写作《春秋》。孔子一生曾有厄于陈、蔡及作《春秋》二事,但太史公一定要将二事联系起来,并说成因果关系,此其行文之需要。
⑤左丘:春秋时鲁国的史官。相传他失明以后,撰写成《国语》一书。
⑥孙子膑(bìn)脚而论兵法:孙子,即孙膑,因受一种截去两腿膝盖上膑骨的膑刑以后得名。齐国人,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学兵法。后庞涓担任魏国大将,忌孙膑之才,把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著有《孙膑兵法》。
⑦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不韦即吕不韦,战国末年的大商人。秦庄襄王时,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始皇即位,称吕不韦为“尚父”。他曾命门下的宾客编纂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一书。秦始皇亲政后,被免去相国职务,赶出都城,又令迁蜀,忧惧自杀。
⑧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出身韩国贵族。为李斯所谗,在狱中自杀。《说难》《孤愤》是《韩非子》中的两篇。
⑨诗三百篇:今本《诗经》共三百零五篇,这里是指约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退而深惟(深思)B.夫《诗》《书》隐约者(依稀不明)
C.厥有《国语》(于是,因而)D.不得通其道也(疏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退而深惟 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夫《诗》《书》隐约者 ④故述往事,思来者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B.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C.屈原放逐,著《离骚》。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吗?这是我的罪过吗?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的一种考虑。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有《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纂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而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都是内心积愤无处发泄,所以才叙述往事,启示未来的人。”
主题三 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一) 众人国士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赵)襄子①当出豫让②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③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史记·刺客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赵)襄子:名毋恤,又作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谥号襄,史称赵襄子。
②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智伯为韩、赵、魏三家攻灭后,豫让立志为主报仇。
③范中行(hánɡ)氏:指范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为春秋时期晋国两大卿家。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赵)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史记·刺客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襄子乃数豫让(点数)
B.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把……当成一般人一样)
C.而反委质臣于智伯(臣服、归附)
D.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赦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反委质臣于智伯 ②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③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④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彼且奚适也?
C.徐公何能及君也?
D.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赵襄子应当出门了,(豫让)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着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把我当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看待,我因此也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流着泪说道:“唉,豫让啊豫让!你为智伯尽忠,声名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舍生取义(二) 易水送别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①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②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③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刺客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既祖:饯行之后。祖,古人出远门时祭祀路神的活动。这里指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即祭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②为变徵(zhǐ)之声: 发出变徵的音调。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今西乐的C、D、E、F、G、A、B七调。变徵即下调,此调苍凉、凄婉,宜放悲声。③羽声:相当西乐A调。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刺客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前而为歌曰(上前) B.发尽上指冠(向上)
C.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D.终已不顾(顾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③又前而为歌 ④荆轲就车而去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马之千里者。
C.一羽之不举。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苍凉凄婉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又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都向上顶着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舍生取义(三) 不食周粟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①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③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叩马:勒住马。
②爰(yuán):于是,就。
③于嗟徂(cú)兮:要死了啊。于嗟,感叹词。于,同“吁”。徂,同“殂”,死。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兵器杀死)
B.伯夷、叔齐耻之(意动用法,以……为耻)
C.义不食周粟(名词作状语,在道义上)
D.扶而去之(使动用法,使……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采薇而食之
B.左右欲兵之/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C.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及饿且死,作歌/不出,火且尽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沛公安在?
C.安能辨我是雄雌? D.我安适归矣?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武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劝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作仁德吗?”武王身边的侍从准备杀掉他们,姜太公说:“他们是义士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平定了商纣之乱,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坚守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西山啊,采那些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我要去死了啊!命运如此地衰薄!”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中。
舍生取义(四) 石奢纵父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石奢[注]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石奢: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楚昭王的相(令尹),为官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坚直廉正,无所阿避(阿谀)
B.纵其父而还,自系焉(放纵)
C.以父立政,不孝也(树立政绩)
D.不私其父,非孝子也(偏袒)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追而不及 ②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③子其治事矣 ④纵其父而还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3.与“不私其父”中“私”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私贩私
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C.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D.公正不私其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发现犯人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被判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论罪不该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昭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舍生取义(五) 天下之平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②来闻跸③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廷尉:汉朝时的最高司法官,管理天下刑狱的审理和判处。
②县人:与京都长安相对而言,犹言“乡下人”。
③跸(bì):清道戒严。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嘱咐)
B.释之治问(审理)
C.见乘舆车骑,即走耳(跑)
D.廷尉当是也(判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顷之,上行出中渭桥/久之,以为行已过
B.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
C.且方其时/民安所措其手足
D.是法不信于民也/廷尉当是也
3.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此人亲惊吾马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登东山而小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不久,皇帝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了出来,为皇帝驾车的马受了惊。于是(皇上)命令侍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把我摔伤了,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并且如果当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舍生取义(六) 范滂就义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①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②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③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④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此处代指官爵。
②仲博:范滂弟。
③龙舒君:指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
④李杜:指李膺、杜密。此二人均为东汉名臣,刚正不阿,皆死于党锢之祸。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党锢列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遗憾)
B.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诀别)
C.出解印绶,引与俱亡(赴死)
D.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伏床而泣/再拜而辞
B.何敢以罪累君/刘公干以失敬罹罪
C.吾欲使汝为恶/必为我也
D.莫不流涕/莫愁前路无知己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子何为在此? B.何敢以罪累君?
C.何由知吾可也? D.牛何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建宁二年,(朝廷)就大范围地诛杀党人。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郭揖)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悲伤。”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声名,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的。想让你为善,但是我没有做恶。(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就义时三十三岁。
舍生取义(七) 巨伯护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注]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德行》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正值)
B.败义以求生(败坏)
C.不忍委之(委屈)
D.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保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败义以求生 ②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③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④遂班军而还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3.与“吾今死矣,子可去”一句中“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去死肌,杀三虫
C.连峰去天不盈尺 D.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匈奴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要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匈奴兵到了之后,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座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保全朋友的性命。”匈奴人听了,互相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全城人都因此获救。
舍生取义(八) 独在帝侧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苏峻既至石头①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②将执简而进矣
——《世说新语·方正》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苏峻既至石头:指苏峻叛乱攻入京城南京。苏峻,字子高,长广郡掖县人。晋朝将领,元帝时为鹰扬将军,以平王敦之功进将军。后与祖约起兵攻入京城,专擅朝政,为温峤、陶侃等所败。石头,即石头城,南京。
②董狐:春秋时期晋国史官,亦称“史狐”。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任在赵盾,故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后为古代秉笔直书的良史的代称。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
——《世说新语·方正》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苏峻既至石头(既然) B.国乱不能匡(匡扶)
C.各逊遁以求免(退避) D.君性亮直(忠贞正直)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而”的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表承接关系)
B.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表转折关系)
C.而各逊遁以求免。(表转折关系)
D.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表递进关系)
3.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句是( )
A.必不容于寇仇。 B.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能容于远近。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苏峻的叛军已经到了京城,朝中百官都逃散了,只有侍中钟雅一个人随侍在成帝身旁。有人对钟雅说:“要见到形势有利就进军,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您生性忠贞正直,必定不能为仇敌宽容,为什么不采取权宜之计,却要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家混乱不能匡扶,君主危急不能救助,却各自退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就要拿竹简前来记载了。”
舍生取义(九) 魏征直谏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注]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南牙:犹“南衙”,指皇宫南面的国家官署。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让玄龄等(推让)
B.何预君事(干,关涉)
C.玄龄等拜谢(谢罪)
D.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假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皆以美于徐公
B.玄龄等亦何所谢/使所营为是
C.遇少府少监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