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微校本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60页)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微校本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60页)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5 11: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微校本
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
目录
第一部分:知识讲解
小说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二部分:巩固练习
小说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部分:知识讲解
小说阅读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的命题形式和内容:主要针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作用以及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另外,还有揭示小说标题意义、探究主题多重性等命题形式。考查内容主要有: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塑造方式、理解分析作品中句子的含意及作用,分析表达技巧中对比、衬托、铺垫、以小见大等的具体作用,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
二、考查形式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知识讲解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二)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因此高考题在考查人物形象时,主要在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方面设题。
(1)人物描写的手法
①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要描写的人物进行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其他人物和媒介物的烘托。其中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等。
②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刻画,借助于对其他人物或媒介物,如人所处的环境、场面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这种手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2)人物描写的作用
①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肖像描写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②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及对语气的描写。语言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表性的语言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③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灵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心理及性格特征。
④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及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
⑤细节描写﹣﹣对生活中那些细致又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做的特写型描写。它是叙事类文章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可随意取代。小说中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细腻地展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⑥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及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的渲染上,通过环境及人物活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以刻画人物性格。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1)小说情节的构成
小说的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是小说的基本构成环节。
(2)小说情节的作用
分析鉴赏某个情节的作用时,应主要从该情节对人物形象、主题、其他情节、构思等方面的作用入手。
①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一定的情节能够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
②从对其他情节、构思上来看,在开头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做铺垫、埋伏笔等作用;在中间可能有过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在结尾可能有交代故事的结局、照应上文、构思精巧(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等作用。
③从对文章的主旨方面来看,情节是围绕文章的主旨,为深化主题服务的。
(3)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小说中的情节安排指的是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及变换,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此外还有呼应、抑扬、突转、悬念、伏笔等叙述技巧,丰富的技巧运用可以使小说的内容更丰满,更有层次性,也能更好地吸引读者。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者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突转: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与人物的命运由此改变,即“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等。
悬念:使读者产生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为情节的高潮做铺垫,最终结局的出现或事件真相的揭示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伏笔: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或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或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4)小说的常见结局方式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具有开放性,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
(1)环境描写的分类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①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②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色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②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做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
(三)线索及主题
1.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2.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贯串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观照,主题是否深刻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及内涵的深浅。主题一般通过情节和形象展现出来。
(四)表达技巧
小说的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的总称。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其中抒情部分主要指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由境生、融情于景等。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抑扬、联想、渲染、悬念、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用典、以小见大、以动衬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分析表现手法主要看它们的运用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及结构安排:材料方面主要指先后、主次、详略、繁简的安排,结构方面主要指抑扬、过渡、衔接、铺垫、伏笔、前后照应、开门见山、逐层深入、卒章显志等。
4.语言技巧:看语言是否简练、生动、准确、形象;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含蓄);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也是散文语言所具有的,要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
【规律总结】
一、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
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从作品的情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性格特点与品质;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
二、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解题技巧
1.联想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
2.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
3.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4.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事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地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时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四、分析情节作用的答题方向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所处具体位置不同,结构方面的作用不同。①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等。②文章中间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或承接前文,开启下文某个情节,起纽带作用。③文章结尾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标题、开头,强化、深化某种思想、情感;卒章显志,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内容方面的作用。从人物、主旨、作者思想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思考。①根据人物在具体情节里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情节在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作用。②根据情节的发展趋向、设计情节的目的,分析情节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③根据作者设计情节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轻、重、褒、贬等),分析情节里蕴含的思想情感等。
五、小说中次要人物常有如下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能从次要人物的眼里看出来;作者对人物的感受、评价,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是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能起到线索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次要人物可以衬托、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六、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讲解】
《课标》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查材料为论述类文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为考查热点。客观选择题为重要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
选择题、简答题兼有,课标卷一直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一般设3个题目,以单选为主,部分自主命题卷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题型。
考点讲解
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指:
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②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③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
④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⑤有具体语境义的词语;
⑥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其深层内涵、隐含义和语境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的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
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
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能承前启后的过渡句。
③从表达方式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④从修辞上说,指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
⑤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形式,“文章思路”是作者按一定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与脉络,二者互为表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呈现出来的。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因此,在解答试题前,阅读文本,就是沿着文章作者思维轨迹活动的过程。有了这一过程,就可对文章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扼要的话表达,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考查考生对文本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的内容加以梳理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地阐发或概括,是“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的过程。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方面: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所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应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有一定的保留。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学生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宏观及微观的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不同的论据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如何,论证过程怎样,等等。解答时除了要了解论述类文本的一般常识,还要对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结构有全面而正确的解读,从而做出判断或准确归纳。
【规律总结】
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论述类文本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6.从信息的准确度上,有推测变肯定、肯定变推测两种。推测变肯定﹣﹣选项把原文中可能、或许发生的事说成是一定、绝对会发生。肯定变推测﹣﹣选项把原文中一定、绝对会发生的事说成是可能、或许会发生。
准确解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试题,要做好三个加强
1.加强快速找准论点的训练。议论文的考查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考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考生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当一篇议论文中出现多个论点时,需要明确的是只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
2.加强分析论据作用的训练。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源。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相关的统计数字等。作为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其正确性应以公认的、规范的论证过程为基础。
3.加强论证方法分析的训练。论证方法包括结构和方法两个方面。在论证过程中,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是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思路
1.仔细准确审读题干,如果题干中有原文的词语或句子,首先要找出它们在原文的位置。因为答案基本上就在附近(就近原则)。
2.结合上下文语境推导答案,答案有时不会集中在一处,更多时候要善于通过标记性词语或结构相似的句式来推导答案。
3.如果能原文照抄则最方便,但是一般来看,需要考生根据所需变换句式。肯定句、否定句互换,各类型问句换成陈述句等,把有效信息加工成准确的答题语言。
4.答题要完整。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考生所忽略的。答题分点作答,要写好序号;答题要使用陈述句;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完整,清晰地罗列答题要点。
第二部分:巩固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共15小题)
1.(2020春?浦东新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两位朋友相遇在了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他们中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那个胖子的嘴唇油光光的,好似熟透了的樱桃,那是因为他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有一股核烈斯酒②和橙花的气味从胖子的身上传了过来。刚从车厢里下来的瘦子,则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同时也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从瘦子的身上传了过来。在他背后,他的妻子﹣﹣那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地探头张望。他的儿子也跟在身后,那是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
“波尔菲里!”看到瘦子后,胖子大声呼喊,“真的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我们没有见过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起来,“这真是米沙,我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着,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是意料之外啊!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如此英俊,还是一个美男子,就像从前一样!还是如此气派,如此爱打扮!咳,你,天哪!噢,最近你怎么样呢?是不是发了财?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③,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行了礼。
“我中学时代的同班同学啊!”瘦子接着说,“你是否还记得,同学们那时是如何拿你寻开心的?他们给你起了一个绰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④,这个绰号的得来是由于你将公家的一本图书用香烟给烧了一个洞。而我呢,由于我喜欢告密,所以我的绰号是厄菲阿尔特⑤,哈哈……咱们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不要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最近过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继续问道,“在哪儿上班呢?官位做到多大了呢?”
“还不错,现在在上班,亲爱的朋友!至于官位,做到了八品,是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低些……咳,去它的!我妻子是音乐教师,我自己呢,只能在业余的时间里把木料做成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所以,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正确,亲爱的,再往上提提,”胖子说,“目前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星章。”
一瞬间,瘦子目瞪口呆了,脸色也变白了,但随即他的脸开始往四下里扭动,并竭力表现出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这就好像,金星分别从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往外冒。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顿时矮了半截……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随着他的变小而缩小,瘦子开始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则拉得更长,纳法奈尔也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作为我儿时的朋友,您,当然,那只是原来,但现在您可以说是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不要这样了吧!”胖子皱着眉头继续说,“为何要用这样的腔调!作为我儿时的朋友,你﹣﹣又何必用官场里的这一套来奉承呢!”
“这可怎么合适呢……您千万不要这样说,大人……”瘦子这下缩得更小了,他嘿嘿笑着说,“大人真是体恤民情……让我如同再生甘露一样……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某种意义上的新教徒……”
胖子原来想着要反驳他几句,但当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出现在眼前,让他这位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把脸扭了过去,然后向瘦子伸出一只手示意告别。
可是瘦子只握住了他的三个手指头,并鞠了一个几乎接触到地面的躬,还使劲儿嘿嘿地笑着。他的妻子更是眉开眼笑。他的儿子纳法奈尔则喀嚓一声,把脚收起来施敬礼,由于动作太大,那制帽便忽地掉到了地上,让这一家三口又惊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③纳法奈尔的爱称。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1)小说的开头只有地点,没有时间,人物只有大概的轮廓,没有具体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B 。
A.小说通过老同学邂逅的对话,描绘其情绪变化,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末俄国世俗图。
B.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了真实的描绘和刻画。
C.小说揭示了深刻、严肃的社会问题,其幽默、滑稽风格更能突显主题的悲哀、凝重。
D.小说通过瘦子这个夸张变形的人物形象,折射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官本位”现象。
(3)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又惊又喜”?
(4)小说中对瘦子的儿子纳法奈尔多处运用了对比描写,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考点】小说阅读.版权所有
【答案】(1)不写具体时间,暗示了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不刻画人物的具体形象,则暗示了故事不是在特定人物身上才发生的。这样写更强调了故事的普遍性、广泛性。
(2)B
(3)第一次:与久别的小学同学偶遇而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攀上了高枝而兴奋的心情。
(4)小说四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通过行为动作反映心理。在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行了礼。”“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心里犹豫,不想太靠近,表现孩子不由自主的轻慢态度,知道之后也有两处,“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还“喀嚓一声,把脚收起来施敬礼,由于动作太大,那制帽便忽地掉到了地上”。这刻意表示的崇敬,表现其势利的心态。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心理描写,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的时候要抓住关键信息,准确判断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理解即可。
【解答】(1)小说的开头只有地点,没有时间,人物只有大概的轮廓,没有具体的形象,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出故事发展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突出了不同的社会价值和思考空间,呈现出在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发生故事的可能性,鲜明地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不同阐释,不同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也并非是发生在特定人的身上。
(2)B.作者只是截取了一个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情节并不“离奇”。
(3)第一次是写胖子和瘦子两人因与久别的小学同学偶遇而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是写瘦子一家人因为知道胖子是三品文官,以为攀上了高枝而兴奋的心情。两次写到“又惊又喜”,尤其是在第二次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让读者关注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4)“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行了礼”“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表现出心里犹豫的状态,不想去靠近,极其鲜明地突出了一种不自主的轻慢的、傲慢的态度。“妻子的长下巴则拉得更长,纳法奈尔也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他的儿子纳法奈尔则喀嚓一声,把脚收起来施敬礼,由于动作太大,那制帽便忽地掉到了地上,让这一家三口又惊又喜”这是一种势利的心态在作祟,表现出一种官僚思想。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写纳法奈尔,也是从侧面表现瘦子的形象,反映权力崇拜思想已经深入了下一代的可悲现实。
答案:
(1)不写具体时间,暗示了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不刻画人物的具体形象,则暗示了故事不是在特定人物身上才发生的。这样写更强调了故事的普遍性、广泛性。
(2)B
(3)第一次:与久别的小学同学偶遇而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攀上了高枝而兴奋的心情。
(4)小说四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通过行为动作反映心理。在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行了礼。”“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心里犹豫,不想太靠近,表现孩子不由自主的轻慢态度,知道之后也有两处,“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还“喀嚓一声,把脚收起来施敬礼,由于动作太大,那制帽便忽地掉到了地上”。这刻意表示的崇敬,表现其势利的心态。
2.(2020?浦东新区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木瓜河的向日葵
①老木头在黑板前唾沫横飞,我看着窗外的木瓜河发呆。这节课本来不是老木头的,教美术的金老头请了长病假,美术课被几门主课瓜分了。
②我发了一会呆,翻出一本卷边的《圣斗士星矢》,放在课桌里偷偷看。我参加数学竞赛,提前自学了初中数学,看闲书并不太影响成绩。换作别的老师,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老木头不能忍。老木头每没收一次我的书,我就拿一道省决赛级别的竞赛题去请教老木头。老木头拿着题,抓耳挠腮,一筹莫展。两节课后,我再去办公室找老木头,可怜的老木头还在伏案解题。我装作灵机一动抢过题,写出解题步骤,然后歪着头大声问老木头:穆老师,您看这样解答对不对呢?老木头只好说,对,对。别的老师都朝这边看过来。几次以后,老木头就不管我了。
③这天,老木头走进教室,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女老师。老木头介绍说,这是霍老师,美院高材生,以后教你们画画。稀稀落落的掌声中,霍老师走上讲台,鞠一躬,捋了头发,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什么高材生,就是喜欢画画,很高兴认识大家。说完又鞠了一躬。霍老师个子不高,短头发,有点害羞,样子有点像当时的体操运动员霍尔金娜。后来我们知道,霍尔金娜当时还没毕业,是来我们中学实习的。
④小镇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当老师,他们更愿意去乡镇机关,或者进合资企业,哪怕是开个小饭店或者杂货铺,也比当老师赚得多。八十年代初,一批上海知青落户小镇,其中有不少中小学教师。等我毕业后,赶上东北国企改革,校长每年去沈阳、长春招聘,能招到不少重点中学的师资。
⑤这是后话。
⑥从前的美术课,老金头上来讲几句,黑板上画个示范,就由着我们各自瞎画。他拉过一把藤椅,喝茶看报纸,耗到卞课铃响,拉倒。霍尔金娜不一样,她讲古希腊和文艺复兴,讲古典与印象派之争,讲藏经洞和敦煌壁画,虽然我们都听不太懂。我们纪律也不大好,有时霍尔金娜忍不住训斥几句,自己先脸红了。霍尔金娜喜欢梵高,她曾用一整节课,给我们讲《星夜》、《向日葵》和《麦田里的乌鸦》。她引用梵高的话:爱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如此的纯真,如此的强烈,以致要让人收回他的感情,就像杀死自己一样不可能。霍尔金娜定在那里,嘴唇颤动,说不出话来许久,她用哽咽的声音说,可能的。
⑦霍尔金娜上课时,我就趴在桌上画圣斗士和七龙珠,一抬头,霍尔金娜就站在课桌前。周围一片嗤嗤的笑。我有点尴尬。霍尔金娜拿起我的稿纸,看了看说,画得不错,构图准确,线条也有力气。停顿了一下,又说,就是阴影没打好,立体感不够。她把画还给我,微笑地说,请继续画下去吧。
⑧车匪杵我一肘,说,不会吧,你的脸红了。
⑨我说,滚。
⑩即使是车匪也没办法否认,霍尔金娜很好看。也许不仅仅是好看,还带着某种陌生的来自大学草坪的气息。慢慢地,她的课堂纪律好起来,村里因和街上因,一起仰头听讲,眼睛里有罗纳河上的星光。霍尔金娜说,素描只有三种颜色,黑色是阴影,白色是阳光,灰色是过渡。我想,一个小孩子,决不会平白无故变成大人,他也需要过渡。他会经过一条河,或者一道沟,走过去,就成了大人。过不去的,就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霍尔金娜是一座桥吗,还是一条船?也许有一天,我会像她那样,活成一个不那么讨厌的成年人。
?霍尔金娜说,等实习期满,如果校方满意,她就可以留下来,成为正式老师。我们都觉得,霍老师课上得那么好,又没有竞争对手,留下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所以当那一天,她告诉我们,这是她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时,我们都懵了。霍尔金娜红着眼眶,几乎讲不下去。一个女生哇地一下哭了。
?第二天,学校橱窗外贴出一幅素描,是梵高的向日葵。线条粗犷,阴影对比强烈,倔强的干枯的花朵,在黑白灰的世界里无声地燃烧。花瓶下有一行字﹣霍××老师留下!
?再往下,是我们全班的签名。
?中午再去看,画已经被撕下。
?我去找老木头交作业,正好碰见霍尔金娜从办公室出来。她把我拉到一边,轻声问,是不是你画的?
?我低头看脚尖,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不想让老师走。
?她把手放在我的肩上,叹口气,说,你这样,让老师很为难……
?有校领导叫她,小霍,来,我们再谈一谈。
?毕业后,我回学校看老木头,不知怎么说起了霍尔金娜。我发牢骚说,学校为啥把这么受欢迎的老师赶走,想不明白。
?老木头说,这你就冤枉学校了,是霍老师自己要走的。学校是想留霍老师,但霍老师后来又有机会到县一中了。你想嘛,能去县城,谁会不去?人往高处走。
(1)文章第⑤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2)请赏析第⑩段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3)“老木头”这一人物形象在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4)赏析本文标题“木瓜河的向日葵”。
【考点】小说阅读.版权所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3)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是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次要人物是“我”能增强故事真实感。
(4)本题考查小说标题含义及作用。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具体作答时,可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几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1)本题开放式作答,先确定观点,如认为不可删去,可认为,“这是后话”是衔接前文“小镇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当老师,他们更愿意去乡镇机关,或者进合资企业,哪怕是开个小饭店或者杂货铺,也比当老师赚得多……能招到不少重点中学的师资”等情况,年轻老师不愿意留在这里,这里师资力量缺乏等情况,这是后来“我”才知道或才发生的事,为后文霍老师不愿意留在这里埋伏笔,有了这句话,第四段和第六段衔接更紧密,结构更严谨。如果认为可以删去,则可以认为去掉这段话也不影响文章结构衔接,第四段本身有介绍当时师资力量缺乏的作用,即使去掉它,也不影响理解。
(2)“一个小孩子,决不会平白无故变成大人,他也需要过渡。他会经过一条河,或者一道沟,走过去,就成了大人”,把孩子的成长比喻成要过渡,“一条河”“一道沟”比喻人生路上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期,“霍尔金娜是一座桥吗,还是一条船”,作者把霍老师比喻成桥和船,表达对霍老师引领自己渡过人生之河的感激之情,展现霍老师引领“我”成长的作用。
(3)当时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留在镇上做老师,老木头是当时镇上老师的典型代表,如“我参加数学竞赛,提前自学了初中数学,看闲书并不太影响成绩。换作别的老师,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老木头不能忍”可见,他思想刻板,不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老木头每没收一次我的书,我就拿一道省决赛级别的竞赛题去请教老木头。老木头拿着题,抓耳挠腮,一筹莫展。两节课后,我再去办公室找老木头,可怜的老木头还在伏案解题。我装作灵机一动抢过题,写出解题步骤,然后歪着头大声问老木头:穆老师,您看这样解答对不对呢?老木头只好说,对,对”可见,老木头的教学水平一般。他的形象与霍老师形成对比,“霍尔金娜不一样,她讲古希腊和文艺复兴,讲古典与印象派之争,讲藏经洞和敦煌壁画,虽然我们都听不太懂。我们纪律也不大好,有时霍尔金娜忍不住训斥几句,自己先脸红了”,“霍尔金娜上课时,我就趴在桌上画圣斗士和七龙珠,一抬头,霍尔金娜就站在课桌前。周围一片嗤嗤的笑。我有点尴尬。霍尔金娜拿起我的稿纸,看了看说,画得不错,构图准确,线条也有力气。停顿了一下,又说,就是阴影没打好,立体感不够。她把画还给我,微笑地说,请继续画下去吧”可见,霍老师受过大学教育,懂得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讲课不敷衍了事而是给学生尽量多的启发,从而突出霍老师对成长中的“我”的影响。同时,老木头在结构上串联全文,霍老师是他介绍出现的,“这天,老木头走进教室,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女老师。老木头介绍说,这是霍老师,美院高材生,以后教你们画画”,霍老师离开的原因也是他揭露的,最后一段“老木头说,这你就冤枉学校了,是霍老师自己要走的。学校是想留霍老师,但霍老师后来又有机会到县一中了。你想嘛,能去县城,谁会不去?人往高处走”,是全文的线索人物。
(4)“木瓜河的向日葵”取自于“梵高的向日葵”,别致新颖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标题中“木瓜河”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向日葵”是比喻霍老师,“梵高的向日葵”是文章中霍老师给“我”们讲的课程内容之一,这个故事极大地感染了“我”,因此“我”用“木瓜河的向日葵”来比喻她,画了向日葵的画希望她留下,表达出“我”对霍老师如向日葵一般启发“我”的感激之情;“向日葵”彰显了梵高的生命力,“引用梵高的话:爱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如此的纯真,如此的强烈,以致要让人收回他的感情,就像杀死自己一样不可能”,作者用“向日葵”比喻霍老师,是对霍老师启蒙我们美和艺术的赞美。
答案:
(1)示例一:不可以删去。“这是后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这”指代的是上文第4段交代的小镇老师的情况﹣﹣当时作者生活的小镇教师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当老师的现状。揭示了学校师资缺乏,老师普遍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后话”暗示第4段的交代在对后面情节的发展会有重要作用为文末霍老师选择离开小镇到县一中做老师(文末我得知霍老师自己离开的失落)埋下伏笔。如果删去,段落之间衔接不够紧凑。
示例二:可以删去。第5段在文中看似能起到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的作用。但是,不难看出第4段是一段插叙,交代了小镇老师的情况﹣﹣当时作者生活的小镇教师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当老师的现状。揭示了学校师资缺乏,老师普遍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删去第5段,第4段与后文看似衔接不够紧密,但文末揭示了霍老师最终选择离开的原因,便不难看出第4段是一处重要伏笔。故删去更好,能够留给读者更多的悬念。
(2)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思想)要经历的成长的过程,(比如:青春期的叛逆)比作成“河”和“沟”,把霍老师的教育比作成“桥”和“船”,体现了霍老师对“我”成长的引领作用之大,表达了“我”对霍老师的爱戴/感激之情。
(3)“老木头”是那个时代的老一辈教师的代表﹣﹣教学水平一般、思想刻板、与学生有代沟。“老木头”是作者学生时代的教师的典型形象。与霍老师形成对比,突出霍老师作为一个年轻的受过大学教育的老师身上的青春、平等、民主、博学等特点。“老木头”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从霍老师来我们学校到离开到最后离开原因的揭晓等情节,都是由“老木头”串联起来的。
(4)标题化用“梵高的向日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写作对象﹣﹣霍老师,因为梵高的《向日葵》是她带着“我”了解的,在我们心中,她就是“木瓜河的向日葵”。
梵高的“向日葵”,展示着一种倔强生长的生命张力,作者用“向日葵”来比喻霍老师,表达对霍老师的赞美,意喻霍老师作为一位美术老师对我们艺术和美的启蒙,教给我们向阳而生的积极人生态度。
3.(2019秋?金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干净
孙道荣
①工头指指身后的中人,对他说,经理,这是我们最好的水电师傅了,姓黄。他一定能帮你修好。
②他看了一眼,没见过,见过也记不得,工地上成百上千的工人,他哪能都记得啊。再说,工地上的工人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连工头有时候都分不清谁是谁。他说,那好,黄师傅,我们走吧。
③岳父家的下水道又堵了,弄得家里水漫金山,臭气熏天。接到电话后,他赶紧让工头找个水电工,去帮他处理下。
④他打开了车门。黄师傅拎着一个皱巴巴的工具包,跟在他身后,犹疑地说,经理,我身上太脏,你告诉我地址,我还是自己骑车过去吧。
⑤没事,快上车,家里水管还在往外冒水呢,来不及了。他说。
⑥黄师傅扭扭捏捏地上了车,欠着身坐下,两只腿,紧紧地蜷缩在一起。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紧张的,黄师傅的脸上,全是汗水,黄师傅用手背一抹,本来又黑又灰的脸,变得更花了。
⑦他从后视镜上瞄了黄师傅一眼,一踩油门,向岳父家开去。真是越急越乱,半路上,小车的后胎爆了。他无奈地将车停靠在路边。
⑧只能打的了。可是,这条路上几乎没什么出租车,偶尔经过一辆,还是有人的。他焦急地四处张望,不远处有个公交站,他走过去一看,线路经过岳父家附近。正在这时,一辆公交车,缓缓驶了过来。
⑨他和黄师傅,一起跳上了公交车。乘客不多,还有几个空座位。他找了一个双排的空位子坐下,正犹豫着要不要喊黄师傅过来坐,黄师傅已经在他前面的一个空位子上,坐了下来。他松了一口气。刚才在小车里,他就闻到了黄师傅身上很重的汗馊味。
⑩随着车子的颠簸,他微微打起了盹。虽然不必像黄师傅们那样日晒雨淋,但他这个项目经理,其实也是蛮辛苦的。车子里忽然嘈杂起来。是一个大站,上车的乘客很多。车厢里骤然挤了起来。“妈妈,好挤啊。”一个小女孩的声音。
(11)他寻声看过去,在他前方,是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被人群挤压到座椅边,一只手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倾斜的身子似乎随时会摔倒的样子。他有点迟疑,要不要站起来,给这对母女让个座。坐在前面的黄师傅,忽然站了起来,“小姑娘,你来坐吧。”
(12)小女孩的母亲看了看黄师傅,又快速瞄了一眼黄师傅坐过的座位,坚定地摇着头,“不好意思,我们马上就到了,我们不坐。”说着,一把拉住正准备往黄师傅的座位上坐的小姑娘,向后车厢挤去。黄师傅尴尬地站着,扭头看着小女孩,不情愿地跟着妈妈向后挤去。他和黄师傅的目光,不经意地撞在一起。黄师傅难为情地低下了眼帘,闷头又坐了下去。
(13)到站了。下车的时候,他惊讶地看见,小女孩和她的妈妈,还挤在车厢的过道上,她们没有下车。黄师傅拎着工具包,跟在他身后,向他岳父家走去。
(14)上楼的时候,黄师傅忽然自嘲地对他说,汗味太重了,连坐过的座位人家都不肯坐。他重重地拍拍黄师傅的肩膀,什么也没说。
(15)第二天,他就让工头在工地上,建了一个淋浴池。这笔经费,预算里没有,从来就没有过。他已经想好了,如果公司不肯出这笔费用,他就从自己的承包奖里支出。
(16)他觉得,自己做不成什么大事,但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工人,能够干净一点、体面一点地走出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8期)
(1)赏析第⑥段中关于黄师傅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2)第(12)段划线句中加点的“撞”字富有表现力,请作赏析。
(3)分析小说中他(经理)对黄师傅的前后态度转变及其原因。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考点】小说阅读.版权所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和句子结合上下文来回答。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形象,或者表达什么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词语的语境,明确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关注该字词的艺术手法,理解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小说的基础上,关注情节的变化及其对人物形象、主题的作用来分析。
(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然后评析主题的现实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入手,评析主题的现实意义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对现实的影响。
【解答】(1)文章第六段写黄师傅“扭扭捏捏”地上了车,“欠着身”坐下,两只腿“紧紧地蜷缩在一起”,这些动作细节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黄师傅因为自己又脏又丑的自卑的心理。他不想上车,但又拗不过做为经理的“他”,所以“扭扭捏捏”,“欠着身”“紧紧地蜷缩在一起”写出了黄师傅怕把别人的车弄脏的小心谨慎。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善良朴实为他人着想的品德。也写出了“他”对黄师傅的同情。
(2)“他和黄师傅的目光,不经意地撞在一起”,一个“撞”字,本义指两个物体猛然相碰;两人的目光不期而遇,写出了黄师傅让座而被人嫌弃时“他”与黄师傅两人心灵的震撼,有力度,有交流,有理解。为下文“我”给工人们修澡堂的情节做了铺垫。
(3)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他(经理)对黄师傅的前后态度转变及其原因。
一开始见到他对黄师傅是嫌弃的,因为黄师傅又脏又臭。
在车上黄师傅为他人着想,怕自己把车子弄脏了,在公交车上,黄师傅主动为妇女孩子让座被嫌弃,都让“他”对黄师傅有了新的了解,同情他,理解他,佩服他。
小说结尾,“他”为工人们修澡堂,做好了自己出钱的思想准备,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人们“干净、体面、有尊严”地走出去。写出了“他”对工人们的尊重和关爱。
这些态度的转变,是因为黄师傅的为人干净,做为经理的他心灵也是干净的,突出了主题。
(4)小说以“他”对黄师傅的态度变化及变化原因为线索,塑造了善良、朴实、吃苦耐劳的黄师傅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对黄师傅的。由此拓展开去,作者呼吁我们同样应该尊重和关爱现实生活中像黄师傅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因为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答案:
(1)用“扭扭捏捏上车”“欠着身坐下”“蜷缩”等动词,生动地写出黄师傅因为自己衣服脏而坐在车里感到局促不安,表现出他为人着想的善良朴实。
(2)运用化虚为实或拟人手法,写出了黄师傅在让座却不被理睬而尴尬的情景下,经理与黄师傅不经意间目光接触的状况,突出其内心的震撼,给人以画面感。
(3)经理起先是因为黄师傅的衣服脏和汗臭而冷淡和嫌弃,接着看到黄师傅在公交车上主动给小女孩让座,因而感到惊讶和佩服,再听到黄师傅在上楼时的自嘲后对他拍肩膀,表现出他的理解、称赞和敬佩,最后建了一个淋浴池,表现出他的尊重和关爱。
(4)小说叙述了黄师傅因为衣服脏和汗臭,乘车途中的尴尬遭遇,体现了黄师傅善良、朴实的品质,表达要对黄师傅这样善良朴实的劳动者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爱。这很具现实意义(给予我们现实的启发)。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黄师傅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为我们的社会贡献汗水和力量,他们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爱,而非歧视。
4.(2020?杨浦区一模)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每一份想家都骨瘦如柴
罗强
①京昆高速太原到阳曲之间,松庄收费站的路口,黑虎坐在地上,大口喘气。车来车往,黑虎在犹豫,它不知道,接下来,该是向左,还是向右?
②一辆宝马飞驰而至,车窗半开,女主人抱着一只吉娃娃,在惊讶好奇的眼神中,黑虎落寞的神态,刹那就让人的心疼得紧。
③不知道该往哪一边,黑虎没有任何参考,它站起来,抖了抖精神,拖着疲惫羸弱的身躯,朝着左边的路踱步而前……
④从清晨,到下午,黑虎一直在走,月亮出来了,黑虎还在走。
⑤没有休息,不敢停歇,心中装着家,世界再远,也不是天涯,朝着回家的路,黑虎努力向前。
⑥可是,两天后,它却发觉走错了方向,又累又困的黑虎快要崩溃,却没有犹豫,又掉头往回走,又是两天过去了,它回到了松庄收费站的路口。
⑦黑虎是一只流浪狗,7年前的春天,不到一岁的它流浪到太原市小店区师范街社区路泽苑小区门口,饿得摇摇晃晃,保卫室李队长和同事喂饱了它,从此,它就成了小区里吃百家饭的居民。
⑥谁家外出吃个饭,都会带回肉、骨头给它。黑虎特别通人性,从不扑上去抢东西吃。院里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喜欢黑虎,老人们出去散步,黑虎就送到路口。孩子们追它、拽它、骑它,它从不恼,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⑨它可爱,它忠诚,外面的生人进了院子,黑虎总是一步不离紧跟着,直到小区的居民来接了人,黑虎才会转身离去,不管是保安,还是居民,都十分喜欢黑虎。
⑩但黑虎只是一只狗。
?一年前,刚生完小狗的黑虎跟小狗仔玩,外面一位生人进院时,黑虎扑上去就咬,幸亏咬得轻,值班室的人集资赔了对方500元钱。
?担心黑虎再咬人,值班室李队长把黑虎送到晋阳湖,两天后,黑虎就回来了。李队长又开车把黑虎送到了清徐,5天后,狗窝还没拆,黑虎又回来了。
?今年5月中旬,护仔的黑虎咬伤了院里的一位老人,老人一家没有说什么,提醒值班室保安要看紧它。
?李队长和保安们都挺过意不去的,再通人性的狗也有兽性的一面,如果万一扑倒谁人家骨折了,用得上万元,谁负得起?更何况,黑虎的身长约1米,本就属于城市禁养范围。
?这是黑虎第三次被遗弃。
?黑虎是被李队长和同事老申送走的,路上一个多小时,它听话地趴在越野车后备厢,没有叫唤,也没有朝车窗外看。
?李队长两人从长风东街上高速,经阳曲,向东,出了盂县南高速口后,又向前开出老远,越野车停了下来。
?陪黑虎待了一会儿,李队长和老申上了车,一脚油门,越野车就飞速地追。瞄了一眼倒车镜,黑虎在车后狂追,老申流着泪,不敢回头……
?尽管被骂,被打,被遗弃,可是黑虎还是要回家。
?一百多公里,黑虎倔强地行走,二十多天过去,车的声音和气味早就淡了,一开始或许还可能帮它辨路,到后来,只能凭它的方向感。
?从太原到盂县的高速路是太阳高速,属于京昆高速的一段。在太原到阳曲一段的分岔口较多,如松庄站、杨家峪站、丈子头站、阳曲站等八九个收费站。过了阳曲,至县南高速出口,一路就没有岔口了。其中,回程中最难走的是阳曲收费站附近一段“互通”,这个“互通”是太阳线、大运线的交汇处,经常有司机在这儿走错路口。黑虎能过高速互通,太不容易。
?高速公路上,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黑虎找一回食物,必须下高速,沿线有乡镇村子,至少得跑到两公里以外。
?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帮它找到回家的路,强烈的思念已超越一条狗的本能。
?七月的一天下午,一只脏兮兮的大黑狗从外面进来,兴奋地在地上打滚儿,尾巴摇来晃去…
?是黑虎!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声音里充满兴奋和不可思议。对面居住的居民老王,听到动静后高兴地剁肉,装上它最爱吃的生鸡蛋。不一会儿,看黑虎的居民越聚越多,带来的牛奶就堆了二十来袋,还有鸡蛋、鸡骨头。黑虎走的时候胖胖的,回来时瘦了一圈儿,身上的毛都裹着泥,支棱着。
?不过在那天下午,它不动也不吃,就在保卫室门外卧着,两三天后才开始进食。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那是累着了,是真累。
?二十五天,一百多公里,黑虎经风吹雨打,烈日炎炎,不知道绕了多少弯路,只因内心深处对家的挚爱,回到了家。有人说这是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传奇,有人说它现实版的《灵犬菜西》,也有人说它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回来的这一个月里,黑虎看家护院、陪着孩子玩。原来什么样还什么样,惟独对3次送它走的李队长,不再像以前主动过去撒欢儿亲近,也不进值班室里。李队长命令黑虎过来,黑虎往前走一步,离着一米远的距离就站住不动了。
?故事也许并未结束。
?身为保安队长的李队长,清楚地知道清查流浪狗的行动正在进行,而且,黑虎在这一带太有名了。黑虎会被抓走吗?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他能怎么办呢?黑虎会急叫着拼命挣扎,还是不再叫唤,也不挣扎,趴着不动呢?
?其实有一种思念,叫黑虎。城市很大,交通发达,我们却找不到了家,不愿意被遗弃,却又无法再回去,沉陷于迷茫之中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黑虎,身体日渐发福,无法忘记过去的内心凝固了伤,只有思念,愈发骨瘦如柴。
(1)小说开头部分采用倒叙的手法,请对此加以赏析。
(2)第①段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3)阅读第?段、第?段画线句,分析黑虎的心理状态。
(4)评析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考点】小说阅读.版权所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叙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在审准题干后,把握原文区间,分析出倒叙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并分析倒叙对人物、情节、情感和效果的作用。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段落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要求,多思考该段在文中的位置,该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性,进而思考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筛选出具体体现黑虎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的地方并归纳出心理特点。答题时要先概括心理变化特点,然后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最后总结心理特点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4)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思想内涵和作者价值判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内容中把握情节和人物思想,进而思考作者对文中形象所持的褒贬爱憎之情。
【解答】(1)本文开头,第①段到第⑥段写黑虎在松庄收费站的路口艰难选择道路,然后用两天时间前行却发现走错了归家路。这样的开头设置悬念,引人思索黑虎这样的原因和未来命运。
同时联系到文章的第?段到第?段“黑虎倔强地行走,二十多天过去,车的声音和气味早就淡了……只能凭它的方向感”“黑虎找一回食物,必须下高速,沿线有乡镇村子,至少得跑到两公里以外”等句子,使文章前后呼应,更让人思考黑虎的艰难归家途。
(2)第①段“京昆高速太原到阳曲之间,松庄收费站的路口”写出人类社会的忙碌中,“车来车往,黑虎在犹豫,它不知道,接下来,该是向左,还是向右?”写出了狗与人的矛盾,狗对人来说显得不重要,被遗弃了。第一段引出下文狗被遗弃的命运和狗执着归家的坚毅。
(3)第?段“路上一个多小时,它听话地趴在越野车后备厢,没有叫唤,也没有朝车窗外看”,黑虎这次被送走,黑虎没叫唤,也没有看窗外,表现了温顺、信任等特点,联系前两次被遗弃又回来的经历,也反映出黑虎自信能再次回来;
第?段,回来一个月里,黑虎看家护院、陪着孩子玩。但是“李队长命令黑虎过来,黑虎往前走一步,离着一米远的距离就站住不动了”说明黑虎既忠诚于李队长,听话温顺,但是“离着一米远的距离就站住不动了”又说明黑虎的小心翼翼戒备和怀疑胆怯等。
(4)第?段“黑虎往前走一步,离着一米远的距离就站住不动了”、第?段“清查流浪狗的行动正在进行”引人反思人与动物的陌生和隔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段“城市很大,交通发达,我们却找不到了家”“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黑虎,身体日渐发福,无法忘记过去的内心凝固了伤,只有思念,愈发骨瘦如柴”,则引人思索人类对故乡、精神家园的追寻。
答案:
(1)①﹣⑥写黑虎艰难的归途,与第?﹣?段相呼应,设置悬念、引发思索黑虎在此处的原因、未来的命运如何。
(2)由写狗与人友好、和谐、融治的关系,转向/转折写人狗的冲突、矛盾。内容上,也写出了黑虎其实对于人类社会并不重要。
(3)第三次被送走,但黑虎没有叫唤,没有乱动,表现出忠诚、信任、温顺、乖顺等,基于对前两次被遗弃又独自回来的经历,黑虎有认命、意料之中、无奈,还有一定能回来的自信等;李队长叫一声,黑虎上前一步,表明依旧是信任、忠诚,但还是有小心翼翼、戒备、不信任、怀疑、胆怯等。
(4)通过记叙黑虎不断被抛弃却不断回家的事,表达了人类对故乡、精神家园、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追寻,揭示/反思了现实中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隔阂、不信任,呼呼人们正视自己对和谐精神家园的渴望。
5.(2019秋?浦东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值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然而当工作人员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我们还要在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
⑥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⑦“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⑧“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⑩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第二天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老师继续说:“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1)本文第⑥﹣⑩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2)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结合第?、?两段对此加以分析。
(3)读完小说,有人认为标题应为《大象》,也有人认为应为《飞上天的大象》,你更认同哪一个?试分析理由。
(4)这篇小说的结尾直白明了,请分析其独到之处。
【考点】小说阅读.版权所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
(2)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语言的风格和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仔细阅读相关文字,分析语言的特点,结合小说的人物、主题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
(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主要探究小说结尾的情节安排。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有“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解答】(1)阅读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描写,首先分析描写的方法:主要运用了对话语言描写,“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动作描写“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然后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分析时特别注意,两位看门人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主人公是动物园经理,因此写看门人对主人公起到衬托作用,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现象。据此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2)本文语言的风格特点是平实,体现在讲解老师的语言描写,学生们的表现,“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以及假大象被风吹飞的情态、动作描写,“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平实的语言写老师与学生怎样的状态,平实的语言写老师的讲解与实际“大象”的反应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营造出荒诞的效果。分析效果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现象,据此分析制造出的荒诞的喜剧效果。
(3)本题“大象”“飞上天的大象”作为小说标题,考生可以任选其一分析,但是不管选择哪一个,都要从概括情节,揭示主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暗示象征,深化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角度分析。
如果选择“大象”为标题,则可以从文章的线索这个角度分析:全文围绕大象来写,大象是文章的线索;可以从标题含义的角度分析,“大象”在文中具有多重意思;
如果选择“飞上天的大象”为标题,则可以从情节与读者的角度分析,“飞上天的大象”不合常理,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从情节与主题的角度分析,不合常理的标题,实际具有讽刺效果,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4)本文结尾“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交代了这些在动物园里曾经充满好奇、认真记着笔记、勤奋好学的小学生的结局,小学生的过去和结局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唤醒人们对现实教育的反思。
答案:
(1)小说描写了两个上了年纪的看门人想尽办法、精疲力尽,最终充完了一只胶皮假大象的过程,运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描写极力渲染出制作假大象这件事的荒诞不经、虚伪至极,从侧面体现出了动物园经理的贪婪虚伪、只图官名不重实际的丑陋形象与下文叙写胶皮大象的不牢固易破损形成对比,造成了反讽效果。
(2)小说中学生们一边听着老师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讲解,接受着一本正经说出的谎言,而这虚假的谎言又在顷刻间被现实击破。明明应该是“在鼻子的帮助下吃草”的大象,却呈现出了眼前“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的样子;明明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最重”的动物,却在一阵风之后飘上了天空。作者不露痕迹地叙述故事,表现出不动声色的讽刺意味。
(3)答案示例一:我更认同《大象》作为标题。
首先全文围绕“大象”展开,“大象”是线索,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其次“大象”在文中既指人们盼望的真正的食草动物大象,也指用胶皮制作的假“大象”。通过写动物园总经理命人制作假大象,最终炸爆的情节,揭露了当时动物园未担负起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在其职却不作为的现象。“大象”作为标题既突出了文章主旨,又引人思考小说的结局,而“飞上天的大象”太过直白,缺乏了小说的韵味。
答案示例二:我更认同《飞上天的大象》作为标题。
首先全文围绕“大象”展开,“大象”是线索,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其次,“飞上天的大象”是本文最重要的情节部分,大象的飞上天是这篇小说最为荒诞不经的情节,这个标题看似直白,实则清晰地表达了作者从大象飞上天的荒诞讽刺了这件事的不合常理,更讽刺了相关官员政府的素餐尸位、在其职却不作为的现象,而且这篇小说并非传统小说,不必追求标题的悬念设计,直白的标题凸显了内容的荒诞,因而比起《大象》更好。
小说结尾揭示了多年后这群小学生们的结局,这些在动物园里曾经充满好奇、认真记着笔记、勤奋好学的小学生,却产生了“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这种和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认知,并且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社会的无赖和流氓。这一结尾“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虽不含韵味无穷,却恰恰是作者想要揭示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反讽意味。动物园经理的自私自利欺骗了好学而天真的孩子,从而导致他们再也不相信课本和老师,更不相信教育,走上了歧路,小说这一结尾讽刺并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虚伪、讽刺了当时一心只求功名利禄却不担起教育下一代责任的官僚阶层,从而唤起了人们对此的深思与反省,让我们反思“谎言中的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
6.(2019秋?浦东新区校级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在柏林》)
(二)
①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⑤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百合花》)
(1)分析《在柏林》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2)《百合花》两次写到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
(3)分析《在柏林》、《百合花》两篇小说选材与主旨的异同。
【考点】小说阅读.版权所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主旨等。
(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前后文情节和人物行为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对比阅读分析,根据题干提示,寻找选材、主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
【解答】(1)这是社会环境描写,“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反映出战争使得所有健壮男子都上了战场,甚至牺牲了的现实,为后文老人告诉小姑娘“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做铺垫。
(2)第一声“啊”是为认出了通讯兵而惊讶和悲痛;第二声“啊”是惊讶的“啊”,体现出她对通讯兵牺牲自己的行为的震动,产生崇敬之感。
(3)从选材上看,都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后方人们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战争的残酷;从主旨上看,《在柏林》的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自己也要上战场的悲惨命运和妻子受到巨大心理打击而发疯,体现出战争对人的迫害;《百合花》中,通讯兵牺牲,也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但《百合花》还通过新媳妇对阵亡通讯兵的“一针一针地缝”“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眼里晶莹发亮”等行为,反映出军民情深的主旨,并表现出反抗侵略的主旨。
答案:
(1)暗示社会环境,“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后文老人说明“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作了铺垫,为反战主旨奠定基础。
(2)“啊”了一声反映了新媳妇内心为自己所认识、先前还斗嘴的通讯兵受伤而产生的惊讶,在听说他的英雄行为后,更是受到震动和崇敬。
(3)相同点:从选材上看,都是通过后方人们的眼睛来反映战争,从主旨上看,都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体现出反战的思想。
不同点:茹志鹃的《百合花》主要通过通讯兵受到的伤害,与新媳妇对他的悉心护理,反映军民情深,以及反抗侵略的主旨,《在柏林》没体现这一点。
(答案仅供参考)
7.(2019秋?徐汇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打一个电话
李登建
①从窗前我看见她又出现在楼门口,我决定推迟下楼,我得避开她。
②近来我怕碰见她,甚至有点像老鼠害怕猫一样躲着她,可是有时“冤家路窄”,越想躲越躲不开。大前天我一出楼门,她正提着一桶水从水管子那里走过来,问我电话打了没有,我应着一定打,一定打,慌忙脱身;昨天我刚下楼梯,她又攥着笤帚幽灵似的从楼道后转出来,还是问打电话的事,我早把这事忘在脑后了,支支吾吾,贼也似的溜走……
③她是新来的清洁工,半个月前才接替了她的前任小刘。她的前任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女人,儿子五六岁,像一枚挂在屁股上的钥匙,她干活时那男孩儿就就跟在身后,衣服脏兮兮的,抓过油条的手到处乱摸,就不免叫人厌恶了。那女人也不讲究打扮,蓬头垢面,蜡黄的脸最早总是阴沉着,从来不做出副笑摸样,迎着楼主人们笑着问声好,这样楼主人们对她怎能有好印象?有人说他哪天没拖楼梯,有人说她也不擦擦储藏室的门,尤其是后来,这个女人竟然胳膊上箍着黑纱来干活,给楼道带来一团晦气。楼主人们实在受不了了,几个人串通,坚决要求换掉她,说她不负责任,打扫卫生不积极,不干净。
④也许是物业管理处充分考虑了居民的意见,调换来的这个清洁工穿戴整齐,手脚麻利,四十七八的人了模样还挺俊俏。与她的前任明显不同的是,她特爱说话,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嘘寒问暖,又是长又是短说个没完。那天我在楼梯上头一回见到她,她就问我在哪个部门上班,孩子学习好不好,又对我说她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闷着,动不动就发脾气,爷爷一样地难伺候。她就说自己家在南面六里路外的疙瘩李村,人家都有大厦檐砖房她还没有,就得想法出来挣钱。她每天早晨骑着车子来,晚上回去。下雪那天在路上滑倒,从车子上摔下来,现在腿还疼。我问她能拿多少工钱,她前后指了指说,这6座楼12个楼道的卫生都是她打扫,一天下来腿发胀,一个月才500块钱。我说太少了。她说是少,可你不干还有人抢着干,都是托人来的,人家都有关系,她老担心被辞退。说到这里她朝我跟前凑过来,说:“你给俺公司打个电话行不?”我问:“打电话干什么?”“你就说我在这里干得挺好,你们很满意。”她又说,“你不知道,我以前在东区干,大伙儿都夸我干得好,你们不愿意用刘庄的小刘,才把我调过来的,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打。”她追着我喊:“我叫李玉梅。”
⑤不打这个电话恐怕我就摆脱不了她的纠缠,可是打吧,虽然她来后楼道的卫生状况好像比以前好了,但这才是个开头,现在就下结论是不是为时尚早?而且我打这个电话应该征得全楼住家的同意啊。不过,我自己打个也没有多大关系,她不就是为了保住这个差使吗?这个要求也够可怜的,为她说几句好话也没什么不应该?于是我从桌子上的书堆里翻出她告诉我的那两个号码,抓起电话拨通一个。电话那端的声音很冷漠,我详细说明了情况,为引起他的重视,甚至适当作了艺术夸张,可那苍老的声音只无所谓地“哦哦”了两声,就挂断了。我不甘心,又拨另一个号码,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对方就笑起来:“这个李玉梅又来这一套了!”我急了,很严肃地说:“是真的,她真的干得不错!”对方没再说什么,“哈哈”的笑声却更大了。我感到很泄气。我能把这个结果告诉李玉梅吗?
⑥转眼春节到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是压倒一切的大节日,放长假,什么活儿都撂下,痛痛快快地玩、闹,沉浸在浓似酒的欢乐气氛中。到除夕夜,燃放大雷子、钻天猴、彩筒的阵势简直就像当年辽沈战役发起总攻,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下半夜才归于沉寂,像这场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早晨我起床后,走到阳台向外面一望,下雪了!晶莹透亮的雪花正粉蝶似的纷纷扬扬地飞舞着,站在窗前似乎能听见蚕食桑叶似的沙沙声。楼外的空地、花池,铺了厚厚的一层雪,丛丛花木变为了琼簇。我家阳台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正在我出神眺望时,忽然发现一豆红粒儿在洁白的雪野上浮动,仿佛丹青妙手的彩笔在一张阔大的宣纸上滴了一点红,又仿佛千树万树梨花中竟有一枝红梅孑然地绽开花瓣,那么鲜艳、动人。它的出现立刻使茫茫玉宇生动无比,这是一首意趣盎然、境界壮丽的诗。渐渐地,这点红在拉长,原来是个红衣女人。红衣女人正朝我们楼走来,近了看清恰是李玉梅。大年初一不在家过年来做什么?我怀着好奇心出来看。
⑦李玉梅已经从楼道后的“仓库”里取出扫帚,刷刷地扫楼门前的雪。我受到感动,也拿了一张锨,一边“帮”她干,一边问她为什么今天还来。她说雪得趁早打扫,结了冰就不好扫了,鞭炮皮也得扫掉,要不会刮得到处都是。
⑧我问她:“步行走这么远全身不冻透了?”
⑨她说骑车子怕再摔倒。
⑩扫完我们楼前,她还要到别处去扫。临走,她又央求我:“你能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啊?”
……
(选自《名家精品微型小说排行榜2009》)
(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⑥段画线处塑造人物手法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CD 
A.小说开头写“我推迟下楼”,躲避她央求我打电话,不仅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