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
(分类赏析)
164465992505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页
汉江临眺(王维)………………………………………………………………………………………页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页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塞上听吹笛(高适)……………………………………………………………………………………页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页
古从军行(李颀)………………………………………………………………………………………页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页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页
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页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相思
望月怀远(张九龄)……………………………………………………………………………………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页
商山早行(温庭筠)……………………………………………………………………………………页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房兵曹胡马(杜甫)……………………………………………………………………………………页
蝉(李商隐)……………………………………………………………………………………………页
海棠(苏轼)……………………………………………………………………………………………页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写真
石壕吏(杜甫)…………………………………………………………………………………………页
卖炭翁(白居易)………………………………………………………………………………………页
关山月(陆游)…………………………………………………………………………………………页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
将进酒(李白)…………………………………………………………………………………………页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页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页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清平乐(李煜)…………………………………………………………………………………………页
苏幕遮(范仲淹)………………………………………………………………………………………页
兰陵王(周邦彦)………………………………………………………………………………………页
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相悦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页
鹧鸪天(晏几道)………………………………………………………………………………………页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页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
菩萨蛮(韦庄)…………………………………………………………………………………………页
破阵子(晏殊)…………………………………………………………………………………………页
望海潮(秦观)…………………………………………………………………………………………页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永怀
定风波(苏轼)…………………………………………………………………………………………页
满江红(岳飞)…………………………………………………………………………………………页
水龙吟(辛弃疾)………………………………………………………………………………………页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蝶恋花(柳永)…………………………………………………………………………………………页
武陵春(李清照)………………………………………………………………………………………页
扬州慢(姜夔)…………………………………………………………………………………………页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以文解诗
黄昏降临,夕阳西下,我站在山脚,听见凄惨的猿叫。江的水色又青又绿,但却流淌的那么匆忙,急促。一阵风吹过,两岸的叶子沙沙作响,在寒风中,在月光下,只见一艘孤独的小舟在慢慢前行。建德并不是我的家乡,只是我暂住的地方,一阵感伤徘徊在我的心头,我想起了我远在扬州一带的亲朋好友们,不知他们近来可好。我思绪万千,可只能将泪水滴在这江水里,将思念遥寄远方。
语言品味
日暮,西山,猿鸣这都是描写凄惨环境的代表事物与代表景象。而本诗的第一句却将这三者卸载了一起,可见作者的心情多么的孤独,多么的愁苦。在深夜中,作者是怎样看到奔腾的流水呢?所以这里更多的应该是听见流水的声音。侧面突出啦环境的凄清孤寂,也烘托出啦作者心中的不安。下句诉说自己身处异地,怀念过去,怀念家乡,使作者的内心更为波涛起伏,多少愁情作者无人诉说,便寓景于情。愁情只字未提,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作者的思绪。诗人是在四十岁长安应试失败后所作的诗,所以如果我们更深层次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其实还有求任失败的忧郁心情。
形象分析
深山猿啼,月照孤舟描绘了一幅凄凉幽静的山水画面,“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更是正面突出了一个寄情山水,怀念友人的诗人形象。同时也流露出一个仕途失意,内心忧郁的诗人形象。
情感把握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作者通过日暮,深山,猿啼,急流,月光,孤舟等事物描绘凄凉的景象,烘托了诗人的孤独与忧伤。作者淡淡的笔调表现出来求任失败的心情,让读者在这凄恻的感情中回味感受。
技巧鉴赏
上两联“听猿啼,听急流”“望山,看日落”“风鸣,两岸叶”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营造了一幅美丽幽静的江夜图。后两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旅途愁悲,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还有作者只字未提的仕途失意,这也正是孟诗“淡”的诗意。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以文解诗
汉水相通之广,北接楚塞,南接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声势浩大的漫漫江流奔流不息,仿佛是要向那远方的天地流去,那山的景色朦朦胧胧,凄凄迷迷,在那虚无缥缈中似有似无。水势浩荡,波澜动荡,那水天相接的地方十分凶猛,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起来,远处的天空也似乎在动荡。襄阳的风光极其美好,令人陶醉其中,我愿留在这里,在园林豪饮,每天大醉而归,如同一个逍遥快活的山翁。
语言品味
首联语工形肖,一比勾勒出汉江雄泽的壮阔景色来作为画幅的背景,“三湘”指“漓湘”“潇湘”“蒸湘”。此句中虽未点明汉江,但足以想象浩渺水势,诗人将所见之景进行总述,为整个画面渲染气氛。颔联前句写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以苍茫山色烘托江势的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此句较首联的众水交流,更加开阔空白,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颈联继续写景,渲染了磅礴的水势,笔法飘逸。明明是舟在晃动,却说是城郭在游动,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浮”“动”两字也使笔下之景动了起来。尾联写襄阳的美好景色,“留”字也写出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整首诗展现了一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形象分析
诗中人的形象是一位热爱山水,整日游玩的一个闲人,他热爱襄阳风景,并对其发出赞美。王维生在一个佛学家庭,自幼信佛,他在仕途受到挫折后,就自然而然选择了归隐,这首诗也表现出他的闲适。
情感把握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水墨画,以此来表达作者对襄阳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此诗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十分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感受。
技巧鉴赏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颔联写江水的浩瀚,与远处的山色进行整体描写。夸张手法:颔联“江流天地外”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汉江的浩渺。引用典故:尾联中引用“山翁”的典故,表达对襄阳风景的热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翠影红霞映照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换。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以文解诗
我本是楚狂人,唱着凤歌笑孔丘,手里拿着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寻访五岳找仙人,不畏路途遥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玩。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就像云锦一样铺展开来,山影在鄱阳湖上映出青黑色的光。石门在山前开,香炉峰和双剑锋高耸入云真雄壮,三叠泉水飞泻而下,像银河倒挂一样,香炉峰和瀑布遥遥相望,曲折回旋的山崖,层层叠起的峰峦直插苍穹。山色苍翠,红霞映着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廊苍茫,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景色为之动,九条支流白波滚滚犹如流动的雪山,心情真好啊。写出这首庐山谣 面对庐山,更使我诗兴大发。悠闲中,我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谢公的行迹早就被苍苔填没。我早服下仙丹再也没有世俗之情,修炼到了心和气静的境界,可说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在彩云里,手捧着莲花去朝拜元始天尊,早已约好天神会面在九天之上,希望迎接你一起去遨游太清。
语言品味
“倒挂”“遥”二字用的非常好。这首词语言风格多变。华美绚丽:“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雄浑豪放:“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壮阔高远:“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形象分析
诗人是一个狂人,不慕名利的人。从“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可以看出作者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表达了作者对道家人的崇道;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翠影红霞映照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三句诗,描绘了一幅庐山远眺图,烘托出雄浑壮阔的氛围。诗人登上庐山,山色苍翠,红霞映着朝阳,鸟迹看不见,只有吴天寥廊苍茫,登上高山满怀豪情,让目光驰骋天地间,大江悠悠东去不回还,黄云万里使风光景色为之动,九条支流,白波滚滚犹如流动的雪山,表达了诗人豪迈开朗,磅礴的气概。
情感把握
此诗是在流放夜途中,遇赦返还回程途中游览庐山。首句,诗人以楚狂人自比,表达对政治的淡漠,透露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想楚狂人那样游诸名山,过隐居生活。从“登高壮观天地间”到“谢公行处苍苔没”诗人登高远眺,描绘长江的雄伟景象。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道流雪”的气势,以谢灵运故事抒发浮生若梦,盛世难在的感慨,寄托了作者想要归隐并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这首是感情豪迈开郎,磅礴着一种震撼山丘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全诗包含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对道家的崇信。一方面作者有想要摆脱世俗的心境,另一方面又有对现实风物的留恋。
技巧鉴赏
本诗前面的调子与后面的调子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此句用典。 作者以楚狂人自比,一方面说自己像孔子那样热衷于政治,而要想楚狂人那样去过隐居的生活,同事也暗含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抒情角度: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景物的留恋。描写角度:虚实结合。概括与工笔:影落明湖青黛光——空间顺序(俯仰) 俯:庐山秀出南斗傍……..影落明湖青黛光。仰:金阙前开二峰长……回崖沓障凌苍苍。
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光山。
以文解诗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光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 的曲调啊。风吹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了关山。
语言品味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诗句描绘边塞的和谐景象,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用清新的语言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
形象分析
诗歌塑造了乐观开朗的守边将军的形象;战士放牧归来,明月照耀下,听到那婉转悠扬的故乡之曲。将士们在和平宁谧的边塞,听着曲子,体现了这位将军对战事暂息,戍楼平安的乐观;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安宁的高兴。
情感把握
这是一首边塞诗。开篇用“雪净”“牧马”“月明”等字面描绘了边塞冰雪消融、和平宁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和平安定的乐观开朗、心情愉快;后两句写故乡的《梅花落》含有思乡的情调,战士听曲思乡,但却怀着盛唐人通有的豪情,感而不伤;整首诗写诗人在边塞听到故乡的笛声,而自己身处边塞,但又看到边境和谐的景象,从而引发作者矛盾的心态,既思念家乡又对边塞安宁感到高兴。
技巧鉴赏
虚实相生。一二句实写冰雪消融,战士们踏着清辉归来。开篇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落梅的花片洒满关山。这一虚景又与雪净明月的实景配搭起来,和谐宁静,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即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落花之落。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以文解诗
你可曾见过,狂风肆虐,漫天风沙的混沌景象在走马川,雪海边上演?九月的轮台,狂风在深夜中怒吼,河道中斗大的巨石,被风吹得满地滚动。西北正草黄马肥,匈奴伺机进攻 烽烟和着铁骑脚下的尘土飞扬,我大唐军举旗西征。夜行急军,金甲在身,兵器在握,壮我大唐威风。何顾狂风如刀般切割着脸庞。五花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成冰。起草檄文时,砚台水也冻结了。 料想敌军闻风丧胆,等候将军归来捷报。
语言品味
奇而壮。形式: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颇具感染力。内容:“莽”“吼”“大如斗”“乱”用奇异的字眼描写了边塞的奇异风光。
形象分析
风:开篇的黄沙写出了风之大;下一句乱石满地翻滚,更加突出了风的狂暴。将士:用匈奴,草黄,马肥写将士英勇;写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表现将士严肃,有序。
情感把握
对将士英勇的赞扬。写环境的艰苦恶劣,热情歌颂了将士们为了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爱国情怀。
技巧鉴赏
开篇不见“风”字,却处处写风。用夸张的手法,极力突出风之大。“吼”字,生动形象写出了风的狂暴。借匈奴草黄马肥的条件,反衬出将士的无畏细节描写:刻画了将士的英姿飒爽。细节描写:反衬。细节描写反衬人的英勇水到渠成,全无刻意描写痕迹。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将浦桃入汉家。
以文解诗
白昼,登上高山,远望那不安的烽火;黄昏,走向交河,安抚那可怜的马儿。大漠昏暗的风沙中是阵阵刁斗;公主幽怨的眼泪里是夜夜琵琶。云雾茫茫,城郭万里不见;雨雪纷纷,沙漠无边无尽。哀鸣的胡雁声声划过天际;愁苦的胡人夜夜泪湿黄沙。玉门关终于挡了那无望归路;战士们唯有跟随将军血洒大漠。年年战死的将士,葬于荒野;颗颗晶莹的葡萄,汁如赤血。
语言品味
全诗语言沉郁悲慨,悲多于壮。诗巧妙的运用音节表达情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和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大量叠字叠韵,令全诗在音节上也生色不少。
形象分析
征人:生活艰辛,哀怨忧愁。前三句用一幅悲凉的军旅图表现了征人生活艰辛,而国内公主琵琶亦点明了征人内心的哀怨。七、八句更用胡雁哀鸣反衬征人的哀怨忧愁。君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全诗前八句用征人的艰辛表现了君王的草菅人命,而后四句中“玉门背着”“葡萄入汉”更直接描写了一个草菅人命、好大喜功的“昏君”形象。诗人:忧国忧民、反对征伐。全诗以战士的口吻描绘的军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的不满。而最后一个“蒲桃入汉”终于描写出了一个忧国忧民、反对征伐、同情戍士的爱国诗人形象。
情感把握
全诗明写汉事,实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命如草芥的行径的强烈不满,对此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并表达了作者对于边疆战士的同情,以及强烈的反战思想。
技巧鉴赏
借古讽今:借汉喻唐,明写汉武帝开边西北,实则讥讽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用典:用“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三个典故既写出了征人的哀愁,又讥讽了好大喜功的帝王。反衬:用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的夜夜哀鸣反衬出“行人”的哀怨哀伤。叠词:全诗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更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以文解诗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帝王之气便黯然消失。拦江的千寻铁锁沉到了江底。石头城上竖起了一片降旗。人生中多少次令人伤怀的兴亡盛衰,西塞山却依旧临江而峙。今日遇上了四海一家的太平年代,但是从前的营垒还在秋风萧瑟的芦苇丛里。
语言品味
首联是对历史的回顾。开篇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历史图景,气势非凡。“下益州”是从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烘托了一种居高临下、浩浩荡荡的气势,同时暗含吴国的败亡。“黯然收”也预示着吴国命运的终结。颔联写吴国溃败和投降的场景。一个“沉”字,既写出了千寻铁锁的沉没,也象征着吴国气数将尽。颈联写历史更替和西塞山的超然物外。承接上文,概括了南朝三百余年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说明失去人心的必然后果,引起下文。“依旧”表明了西塞山在政权频繁更替的三百年中岿然不动。取胜的核心是人心。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和对当世的规劝。通过时下与往昔的对比,感到大唐基业的坚实统一,用饱含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四海为家”也表现了诗人拥有拥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形象分析
写作背景;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自夔州调任和州任刺史。在他赴任的途中,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即景抒怀,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诗的前四句,写东吴的历史事实。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水师顺江而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索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后四句抒发感慨。其中,五六句从东吴的灭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灭亡,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今昔对比,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萧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的给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
情感把握
这首诗吊古讽今,表面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实际表现了诗人深深的隐忧,全诗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也表现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反对割据势力的愿望,强烈的爱国情怀。伤字不仅表现了对前朝兴亡的感慨,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技巧鉴赏
全诗借古讽今。借西晋灭吴的史实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运用对比。往事与今日的对比,滚滚向前的历史与依旧的西塞山对比,今日四海一家的时代与往日军事堡垒的对比。即景抒怀:途径西塞山,写下此诗用典:1.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两千余人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以文解诗
汉武帝刘邦炼丹求仙,最终也如落叶般的过客,留下的也只是茂陵野冢而已,傍晚听到马嘶声早晨却不见踪迹,花栏里的桂树飘逸着桂花的香气,三十六座宫殿长满青苔。魏官牵着马车向洛阳城指去,函谷关吹来令人心酸的风射穿了我的眸子,此时此刻陪伴我的也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思念旧君的泪水如同铅水一般沉重。衰败的兰草积聚在通向咸阳的道路上为这样的客人送别,若苍天有情义那么苍天也会变得苍老。携带者玉盘在月光下默默前进,耳旁渭水传来的水声渐消。长安,离别。
语言品味
这首诗约为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部职务,由赴京路途中所作。其实唐王朝国运衰微,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报国无门,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语言细腻,写形兼写情。画面凄美深沉,同时笔调流畅,将古今抒情叙事紧密结合,符合李贺这绝艺才子的风格,是一篇典型的豪放巨作,堪比李贺的金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豪情壮志。此诗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变化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狠爱互生,参差错落整饬紧密,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写现实感受,本诗足代表他艺术成就之高。
形象分析
这是一个伫立故国皇都多年,被汉朝移去时不舎故土的金铜仙人形象作者将内心的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寄托给铜人,从而使铜人的愁苦情绪,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金铜仙人的金属材质也为诗人内心的无比沉痛创造了恰合的意象,这值悲秋,金铜仙人却要离家远去,此乃悲之至极矣.形象鲜明而又变化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之气的表现实为人,物,铜的完美融合。进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情感把握
国运衰败和“唐诸王孙”没落的悲痛。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对诗人的巨大冲激。对世事沧桑的感伤。心中由悲秋引发的悲痛酸苦。对前途迷茫的不知所措。
技巧鉴赏
“夜闻”一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的短暂,世事无常使“秋风客”的形象欲加鲜明,为下句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做了必要的铺垫。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凄婉情态。“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仙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对金铜仙人的正面神态描写和侧面落笔,描绘出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描绘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象。“衰兰”写情兼写景,而以写情为主,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波声小”反衬铜人渐离长安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以文解诗
想到美丽的昭君刚离开汉宫出塞时,她的泪水沾湿了春风一样美好的容颜,头发不整,鬓角低垂,低头徘徊间,她顾影自怜,脸上失色,容颜惨淡,即便如此,君王仍是为昭君的美貌失态,君王为这样的美人不为自己所有而非愤然大怒,将无辜的画师斩杀,可她哪里知道这样的美人,这样的神态,岂是一幅画能体现的?昭君心里明白,这一出塞,就再也回不来了,只是可怜身上带的汉家服装终久有限,再怎么都穿完了,昭君向汉朝托口信询大汉事宜,可惜回答她的只是往来纷飞的大雁了,她的亲人在千里之外,给她传来了消息,劝昭君好好在塞外生活,不要回忆汉朝的事了,汉君毕竟无情 ,你没听说过阿娇被关长宫门的故事吗?虽有咫尺之近,也因不与亲人相往而伤心,自古以来失意的是不分距离的。
语言品味
这首诗语言细腻传神,长于控制,有宗有趣。“泪湿春风鬓角垂”,湿,湿润。是指昭君的泪水湿润了她姣好的面容。这句诗的“湿”字,细致的描写了昭君出塞前的神态,体现了她的悲伤。在“可怜著尽汉宫衣”一句中,尽即完。指昭君从汉朝带来的衣服已经被她穿尽了,表现了她对汉朝的热恋。“可怜”二字生动表现了作者对于昭君身在塞北却记挂塞南,着汉服,铭记汉家文化的行为的高度赞美和敬佩。
最后三句“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咫尺”极写距离之近,指阿娇与家人距离很近,但又指出阿娇内心的失意可不比昭君出塞而引起的失意要少,由衷的引出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万千。语言隽永,富有哲理,为人喜爱。
形象分析
梨花带雨、赏心悦目,令君王不自持的美人形象。诗人选取“泪湿”、“春风”、“鬓角垂”三个具象,塑造了美人“我见犹怜”的感动。再以“低回顾影”的肢体语言,“无颜色”的画面效果叙写昭君的无奈无助,写美人凄冷惨戚的神态。但后文却又写“尚得君王不自持”,一下写出了昭君的美丽。心怀国家,保留汉家服饰,身在塞北,心在塞南的记挂国家的形象。诗中叙述昭君“著尽汉宫衣”,曲写了昭君“身陷敌国,心系汉家”的心声,表现了她的爱国。作者连用“寄声传塞南”“年年鸿雁飞”“家人传消息”三事,写出了身在塞北的昭君给塞南发书之切,就连家人也开始劝她“莫相忆”体现了昭君身在塞北记挂塞南,一片深情的爱国形象,令人敬佩。
情感把握
通过写“泪湿春风鬓角湿”一句,极写昭君出塞前悲伤的神态,抒发了昭君即将远离国家的无奈与悲伤,表现昭君的恋家。“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一句,昭君自己心里知道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于是便穿尽了汉家服装,体现了她对汉家文化的热爱。“寄声欲问塞南事”中,昭君身在塞北却心忆家乡,想寄信问问塞南的事。写出了昭君对家国的关爱之情。家人从万里之外传来家书,劝她“好在毡城无相忆”,因为家人知道远在塞北的昭君再忆塞南只会给她带来悲伤,表现了家人对昭君的关心。尤其是最后一句“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人深谙昭君念国之心,于是决绝地说了这么一句,更体现了家人对昭君的关爱。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以文解诗
从海上徐徐升起 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此时远在天涯的你和我都将明月仰望。
有情人天各一方都怨很这长夜漫漫,彻夜不眠,辗转反侧,心中充满思念。
吹灭蜡烛喜爱这满屋月光,披衣走到屋外安静的望月,感受到深夜露水浸湿的凉意。
一无所有,只有满屋的月光赠与你。还是安然入睡吧!睡了也许能在梦里相遇。
语言品味
此诗意镜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有条不紊。语言雅致细腻,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感无尽。“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两句一气呵成。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暗用“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无尽相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形象分析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诗人吹灭蜡烛,觉得满屋月光更加可爱。夜色已深,诗人披衣步出户外望月,觉得露水沾湿了衣裳。这两句将诗人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描绘出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虽美,却无法共同欣赏,不如在梦中团聚。塑造了一位思念之切,却无奈寂寞的诗人形象。这两联描绘细腻,形象鲜洁,情致细腻。
情感把握
通过主人公望月相思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殷切怀念之情。将思念之情写得执著缠绵,绵绵不尽。
技巧鉴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手法:即景抒情,有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从望月怀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写相思之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以文解诗
朝奏一封,夕贬潮州,忠犯人主怒,八千路迢迢,可怜天子昏惑,犹恨老臣诚悃,长安云雪送,无家马不前,汝来应有意,烈骨寒,瘴江边。
语言品味
沉郁:风格的沉雅,感情的深厚抑郁。顿挫:手法笔势纵横,开阖动荡。以诗为文:平铺直叙,简白如话。“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中“欲为”“肯将”的虚词运用。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一体,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形象分析
这是一个忠君爱国,保大局,弃小我的老臣形象。他的离家之苦,不被理解之悲,他的胆气忠魂,由诗传达以诗彪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情感把握
贬谪忠臣的愤慨:“欲为圣明除弊事”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有胆气,有骨气。远离家乡之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回顾,一前瞻。极写诗人为上表而付出的悲惨代价—家何在。但作为一国大臣,他并未只沉浸自家离散,更多的伤怀国事。“马不前”用“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之意,露英雄失路之悲。
技巧鉴赏
对比鲜明,高度概括:“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有“高屋建瓴”之势。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有侧写道路之艰危,突写作者的思乡之情。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以文解诗
月华收,云暗霜天曙,远征客,此时情苦。车马铃声启征途,渐行渐远。无奈为那乡憔悴,无奈为他情耽搁,总是心中愁。鸡声嘹亮,残月余光,客店孤伫,行迹凌乱,板桥薄覆春霜。槲叶凋败,满落荒山路,枳花皎白,出色驿墙旁。昨夜一梦,杜陵景色优美,环曲池塘,群鸭纵情嬉戏。
语言品味
“早”字是这首诗描写的中心,诗中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出发。首联写诗人起程的时间:早上。把行人套马,驾车的情形都描写出来,引起人们的共鸣。颔联纯用名词组合意象。“鸡声”“月”点明“早”字,“茅店”点明是在乡村,“板桥”说明是在野外。颈联“枳花”正因为天还没有太亮时,才更显光彩,与“早行”二字相呼应。尾联“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将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看到的是“槲叶落山路”,想到的却是“凫雁满回塘。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形象分析
本诗生动描写了一个才刚离开了家乡不久,便对家乡日思夜想的安土重迁、怯于远行、留恋故乡的游子形象。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的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把握
此诗是温庭筠离开长安经商山时所作。诗人形象鲜明勾画了目前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槲叶山路,枳花驿墙的山村早春景色,真切的表达了安土重迁,怯于远行的诗人在辛苦道路上的羁旅愁思。
技巧鉴赏
纯用名词组合成典型环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个字全是名词组成成份,组合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形象。抒情方式:首联、尾联叙事、抒情,颔联、颈联借景抒情前三句为实写,后一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绘声绘色。本诗在景物描写上,通过听觉,视觉来描绘景色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以文解诗
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两耳尖锐,如同竹削;四蹄轻快,犹如乘风;所向之地,空阔广漠;可以将生死托付于之。有如此奔腾快捷的良马,是可以横行万里之外。
语言品味
诗风抄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前四句作者用寥寥几笔将这匹胡马描写的跃然纸上,颔联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同时诗人匠心独运,“批”和“入”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前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劲风向蹄间呼啸而入,刻画细致,惟妙逼真。颈联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吗?尾联收的拢,也放得开,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形象分析
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壮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交代了这是一匹骏马,再写它的双耳与奔驰的样子,写出了这是一个威武雄壮、驰骋万里的良马。这一部分着力描写马的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后面写飞驰广阔的天地的形象,所向披靡,可飞驰万里,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情感把握
杜甫创作此诗时正值青年,正是轻狂豪气,拥有抱负的时候,诗人实写马的外貌、奔驰之态以及它能使人信赖的能力,来借指诗人自己心怀期望与抱负和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的远大理想。表现了诗人有朝一日能立足官场,一展才华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技巧鉴赏:1.虚实结合:前四句写了一匹神清骨峻的马为实写,并对马写了形象的刻画。后四句写马的品格忠实、勇敢为虚写,虚实结合,形成了一匹所向去披靡的骏马。2.托物言志:作者描写马之形状,奔驰之态,其中包含了杜甫年少轻狂的豪情壮志,从中透露了自己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以文解诗
鸣蝉栖身高处,难以饱腹,高声鸣叫,含恨哀啼,徒费声音。声到五更,力竭声稀,几近断绝,枝叶却依旧碧绿,不曾沾染蝉的哀怨。我身居低位,似树枝般漂流不定;故园啊!必定与门外荒草连成一片。多劳蝉最能警醒我,我全家都与你一样高洁清廉。
语言品味
首句闻蝉而兴起。“高”不仅指蝉栖高树,也暗喻自己的清高。蝉于高处吸风引露,所以“难饱”,与诗人身世感受暗合,哀中有恨。颔联,“疏欲断”既写蝉鸣声尽,也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用“一树碧无情”来衬托“欲断魂”,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抒情顶点。颈联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打破咏蝉的限制,扩大诗的内容。托物起兴的用意明朗化,同时也暗含诗人的归乡心切。尾联,运用拟人修辞,“君”与“我”对举,把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呼应开头咏蝉。起二句斗入有力,所谓意在笔先。前半写蝉,即自喻;后半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形象分析
本诗首联,颔联,写了蝉居高枝,饮清露;塑造了高洁,不识人间烟火的蝉的形象;诗人以蝉自喻,塑造了一位处于困境,却依然洁身自好的诗人形象。
情感把握
纵观全诗,诗人以蝉自况,写出了自己的清贫,但清高;以无情的树来比喻内心期望的援助者,写出了自己不得志的怅惘之情;同时,暗含了一种急切的思归之情。
技巧鉴赏
本诗最明显的一种手法是象征,即以蝉自况,以无情之树来喻其所期望的援助者,借此反映了自己的清贫喻援助者的无情。从表达方式上看,诗的前两联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字字咏蝉。从抒情角度看,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蝉人的动作,借此抒发自己要与蝉一同清高之情。象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以文解诗
微风吹拂下的海棠泛着光泽愈发美丽,香雾笼罩下发散着清新的气息。月光在深夜已洒不到这里,可你的香气还是弥漫到我的卧居。夜深人静,无人问津,我怕你睡梦中寂寞离去,只愿烛光能驱除黑暗,给你享受良宵的欢喜。
语言品味
全诗语言明快浅显而又情意深永。诗的前两句用了十分简洁洗练的语言来从各个方面展现海棠花的清丽姿色,‘袅袅’‘霏霏’这些叠词也烘托出了一个朦胧凄美的环境,在通俗易懂的情况下让海棠花的娇艳深入人心。后两句中的‘只恐’‘更’相互照应,深刻体现出作者的爱花之情。此诗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却没有给人颓唐萎靡之气,而是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
形象分析
本诗主要塑造了一朵清丽娇艳在深夜绽放并且深受作者痴迷的海棠的形象。前两句作者用“泛微光”和“香雾”分别写出花的色彩和香气;后两句也隐约塑造了一个爱花惜花,想与花共度良宵的一个孤独寂寞,郁郁寡欢的形象,而这也正是当时作者的处境,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依旧我行我素,自得其乐。
情感把握
作者苏轼当时已经被贬于黄州,诗中本该充满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愁苦郁闷,但诗中却没有怎么表现出此方面的情感。诗人写出了一朵清丽的海棠花,也写出了自己对它的痴情,只要心中有那海棠花的姿色,自己面前的种种不快暂时都可以一笔勾销了,这也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后两句也写出自己对花的可爱的呵护,他想在赏花中获得有痛苦的超脱,这无不体现出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表现出诗人自得其乐的积极心态。
技巧鉴赏
“照红妆” 与“花睡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花拟人化,极写海棠花的娇艳妩媚。“崇光”和“香雾”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花的色彩美和香气。“东风袅袅”下,诗人也描写了海棠花的动态美。作者将自己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一丝丝郁郁寡欢寄于一朵海棠花上,故也有托物言志的感觉。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赴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以文解诗
乘着暮色我来到石壕村,哀嚎,官吏在到处捉人。年迈的老人竟也翻墙逃走,无奈的妇人只好开门诉愁。妇人啼尽心中愁苦,官吏发怒,面容冷酷。一字一句道尽心中酸楚:家中三男尽于邺城守戍,前日一儿万里传书,两儿牺牲,心中万分痛苦。生者尚且无处偷生,泉下之儿何处可容?幸福之家再无男丁,乳下之孙尚能充兵?怜子母未嫁,尚无安裙,安能去充兵?今我虽力不足,仍可备一日之炊,请求和官吏一同归回。夜深时分哭声断绝,天明时登上去路,只能和老翁一人诀别。
语言品味
文章用朴实的语言,揭露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看似含蓄,实则十分大气,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全诗句句叙情,但在叙情之中,却又巧妙地进行了抒情和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既节省了许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对事情的叙述当中去。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来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来写是谁。但在结尾一句“独与老翁别”便对前面的一切疑问进行了解答。作者笔墨都十分简练,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得的。
形象分析
描写了凶狠、残暴的官吏。描写了年迈体衰、三儿从军两儿已死又不得不当“壮丁”充军的凄惨的妇人形象。通过描写悲惨的老妇人形象,进一步反衬出官吏的残暴。老妇人的“啼”与“苦”都是由于官吏的“怒”引起的,进而表现老妇人的悲惨。描写了体无完裙的悲惨儿媳形象。在那个时代一位生完孩子的儿媳竟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进而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情感把握
诗人在简练的叙事中,向我们展示了安史之乱时,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吏的凶狠气焰,表达对官吏残暴统治的痛恨和对广大人民的同情。面对这眼前的事实,作者没有进行美化描写,而是进行了写实,如实揭露了政治的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十分难得的。
技巧鉴赏
本诗句句叙事,但又在这一句句叙事之中巧妙地进行了抒情和议论,爱憎分明,倾向化十分鲜明。在叙事中,作者巧妙地进行了增删,只写老妇人的回答却没有官吏的提问;对于老妇人的命运和抽泣之人并没有进行描写,而在末尾运用一句“独与老翁别”便解读了所有的疑问。
卖炭翁
白居易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凌,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文解诗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红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的很黑。卖炭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冷。夜里城外面下了一尺厚的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压冻着的车印往集上赶,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的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太监手中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向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牛匹红纱和一丈凌挂在牛头上,就当卖炭的价钱了。
语言品味
运用特写。“伐薪”“烧炭”寻艰工作一笔带过,只一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就将一个老人的外形特征表现出来。卖炭翁的早起,泥泞路上奔波,卖炭时的守候笔墨不多。“系向牛头充炭直”又是一句特色表现出老人无奈、无助。
形象分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了卖炭翁的肖像,表现其劳动之艰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这位卖炭翁则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形象地描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
情感把握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出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 “手把文书口中敕”的“宫使”“回车叱牛牵向北”写出当时社会统治者的压迫,展现出社会黑暗的现实。劳动者劳动却不能换来美好的生活,希望化为泡沫,形象展现出劳动人民、百姓生活的痛苦遭遇。
技巧鉴赏
本诗运用陪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形象的表现出老翁命运悲惨激起人们的同情。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真感到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热,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牛困人饥”和“偏偏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金馀”和“半匹红纱一丈凌”,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迸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以文解诗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德来到边疆。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人们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促光阴飞度,令人心中生寒,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头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出征将士在沙地上的骨头。中原一代的战争古代也有所说过,但是哪有异族统治着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富国,今夜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啊!
语言品味
“将军不战空临边”中的“空”与“沙头空照征人骨”中的“空”遥相呼应,也形成了对比,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氛围,金表现了对统治阶级不修边事的谴责,又表现了对战士的同情。“朱门沉沉按歌舞”中“沉沉”二字极为巧妙,写出了充值阶级的沉醉之深,表达了对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安逸享乐的痛恨和批判。全诗感情充沛,雄浑悲壮,语言凝练,反映社会矛盾尖锐,表现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
形象分析
诗人以月统摄全篇,将“朱门沉沉按歌舞”“沙头空照征人骨”“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的一个缩影。该词作中,诗人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醉生梦死,不修边事的将军。对月垂泪,渴望富国的遗民。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战士。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诗人。四个阶层人物相互照应,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
情感把握
写将军沉湎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苟且偷安,醉生梦死,不修边事的谴责和痛恨。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表达了诗人对战士的同情,侧面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表达了对统治者屈辱偷安,遗民迫切希望复国局面的悲愤感慨。通过写“和戎诏”签订后的军民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谴责,壮志未酬的悲愤,对战士、遗民的同情,国家统一的渴望,侵略者的仇恨。
技巧鉴赏
该诗最大的特点便是对比。本诗描绘了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垢,泪眼模糊,盼望统一。再如“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借古讽今,古今对比。“笛里谁知壮士心?”“岂有逆胡传子孙?”运用反问的手法,表现了壮士的无奈,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和戎的无比悲慨。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但愿长醉不复醒。
主人何为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以文解诗
你难道没有看见黄河之水从天上滚滚而来,奔流到海不再返回。你难道没有看见面对高堂明镜空对着悲伤。早上还是青丝,晚上就变得雪白。人生得意之时应该尽情欢乐,切不要拿着金杯空对着明月。天给我这才能必定会有用,即使千金散尽还会再回来。烹羊宰牛且为乐,应当在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快喝酒别停下。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仔细听。富贵的生活不值得珍惜。宁愿长醉不愿醒来。自古以来圣贤大都被冷漠,只有善饮人才能留下姓名。陈王当时在平乐关设下宴席。一斗酒值千金仍尽情的欢笑谈乐,主人你为何说钱少,只管取酒来喝,五花马,千金裘只管让侍儿拿去换美酒,与你们同销万古愁。
语言品味
前两句用啦比喻,夸张,反衬,对比,排比的手法,以磅礴之势引起下文。以河水不返比喻人生易逝。奔流不息的河水反衬人生苦短。又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的奔张进行描写,“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两句诗称为“尊题格”。在一个对比中,为了强调甲方而大大压低乙方,这叫做“强此弱彼”的句法。
形象分析
《将进酒》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情感把握
借助酒兴和诗意,李白以奔放的激情表现啦自己蔑视世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昂气概和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
技巧鉴赏
这首诗用三言、五言、七言句法错杂结构而成,一气奔注,音节极其急促,表现了作者牢骚愤慨的情绪。文字通俗明白,没有晦涩费解的句子,这是李白最自然的作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以文解诗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曲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语言品味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颔联中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颈联中“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尾联“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形象分析
一位关心友人的愁苦的诗人形象,诗人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以言明的情愫。一位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的诗人形象。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信,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既互通音信,也十分困难。
情感把握
“惊风乱颭”,“密雨斜侵”用了暗喻手法,喻保守派对革新派的迫害,抒发了诗人的痛苦。“薜荔”“芙蓉”等美好事物收到侵害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折所产生的痛苦和不平。以“岭树重遮”,“江水回肠”的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
技巧鉴赏
颔联写的是近处所见,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就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颈联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尾联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和子由绳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从?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文解诗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已经不见了痕迹,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
语言品味
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的多,虽然是以议论入诗,但是诗人却抛出抽象的概念,借用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其所长的比喻阐发人生哲理。言近旨远,耐人寻味。
形象分析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经“乌台诗案”,大起大落,历尽人生风雨,而心中的梦想犹在,不曾怨天尤人,不曾自怨自艾。他的悲,他的苦,他的孤独,他的寂寞,只是更加铸就了他的乐观,积极的性格。
情感把握
全诗悲伤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而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深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惆怅,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恋。
技巧鉴赏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人生行踪无迹,充满了偶然与未知,就如这飞鸿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推断鸿飞何处。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的绳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运用今昔对比,曾经流宿的绳池寺舍人物是人非,诗人与弟弟的境况也今非昔比,困难终会过去,只需放眼未来,奋发向前之意。
唐宋词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文解诗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凌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行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远越行它越繁生。
语言品味
语言自然,精练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利又婉曲深挚的艺术特色。
形象分析
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新象。这种奇特的意象由于作者赋予深情,自然产生出情与景合,思雨谐的艺术效果。
情感把握
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归梦 ’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言表,从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技巧鉴赏
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声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意中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深沉凝重。借用“大雁传书”的典故,写作者看到大雁横空飞过 ,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下片即情生情,情景交融,语言多用白描,淡淡勾勒,明净自然,有如天籁。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文解诗
蓝天碧云,黄叶满地,广袤无垠的秋色连秋波,江水上的烟雾迷蒙呈现出凉寒的秋意,远山如黛,被斜阳勾勒出一圈深红的轮廓,延绵至水天一色远方、芳草萋萋,不解人情,向远处延绵着,直到斜阳外的天际。去国神伤,羁旅愁思时刻相随,难以派遣。日夜寂寞难耐,无片刻好梦。浓的化不开的乡愁,让我不敢在月圆之夜,高楼独倚,独自望乡而又回归无计的痛楚,连解忧的杜康入了肠,都化作思的眼泪。
语言品味
本词语言明白晓畅、流畅清新、与一般相思离愁的词所绘之景截然不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以黄翠为主的斑驳秋景图。“寒”字突出了翠色烟霭给人的含义感受。“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所写之景即为登楼之见,使上片的写景和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黯”字突出情绪的低迷“追”字凸显愁死无法排解。
形象分析
本诗塑造了一位思念家乡、夜不能寐、独自远望,忧愁寂寞的游子形象。词的上片写词人独自登楼所以望之景,与下文“明月楼高”相呼应、又通过描写所见之景中“无情芳草”“萋萋寒烟”来烘托寂寥、悲凉气氛,含蓄缠绵。与下文直抒胸臆,写游子独自登楼饮酒,思念家乡,黯然伤神的形象。
情感把握
本词的特殊性在于景与柔情的统一,是阔远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与一般相思离愁词借萧瑟秋景表达感情不同,本词描绘的景色阔远秾丽。显示诗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抒发词人员远离故乡,羁旅在外而乡愁难遣的去国之狠。
技巧鉴赏
本次抒发羁旅乡愁,儿女相思之情。上阙写景,暗透相思、起手两句,即从大处入手、“碧月天,黄叶地”,一天一地,一上一下,将秋的气韵渲染得恢弘大气。一碧一黄,构成对比,色彩感极强、“寒”字也出了烟霭给人的感受,与前两句互相配合,构成一幅寂寥而多彩的秋色图。水接秋色,波上寒烟笼罩。与“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情”二字,合凄凉之意,芳草,是乡思离情的触媒。上片所绘景象阔远秾丽、衰飒之情毫无。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实属罕见。下阙抒情、直接点出“乡魂,愁思”,直抒胸臆,表达文章情感。上下互文见又“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诗人所处之地仍是那座高楼,足见相思离愁之深重。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的感慨。
兰陵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目,谁识京华倦容。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陈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催一箭风快,半篱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以文解诗
凄凄嘶嘶风兮,隋堤岸上烟碧。丝丝摇摇舞兮,拂水送客归去。京华长亭路遥兮,折柳早已千尺。登楼远寻故国兮,唯留知己在彼。寒食小亭聚兮,亭外娇眼还闭。琴筝琵琶鼓兮,残灯照人离席。念舟行愁不去兮,回顾已过数驿。愁似风随人去兮,愈行愁恨愈积。断肠人以去兮,津堠无人静寂。斜阳徐徐退兮,晖霞光波天际。皓魄当空照兮,当时欢乐极。携手共玩月兮,露天桥下听笛。只叹此事过往兮,今念恰似梦里。天下再无知己兮,唯有别泪暗滴。
语言品味
副标题“柳”,词人并没有咏柳,而是以“柳”起兴,来表达词人的殇别之情。“柳阴直”,一个“直”字是挺立的意思,开篇点出柳的形象特点。“拂水飘绵”这个词意思是柳条轻拂绿水,飘飘扬扬,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从侧面表达了词人依依不舍的伤感。“望人天北”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包含了词人无限的怅惘与凄婉。本词语言凄婉哀痛,字里行间流露着词人的哀痛,耐人寻味。
形象分析
本词以柳起兴,塑造了一个挺拔柔美、依依惜别的烟柳形象。“柳阴直”写出了柳的挺拔柔美。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和不舍。本词也塑造了一个思念家乡、不舍别离的游子形象。但又不愿与情人分别的矛盾心理。
情感把握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容”这一句意思是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的故国,谁又认识京华中的我,写词人思念故乡,在京城日久,心中的故里难回的惆怅凄凉心情。“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意思是在送别宴席上,在哀伤的琴声中,残灯照着一个个人的离去。表达了词人送别的悲凉心情。“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以虚写实,站在岸边回望,已隔数驿站,送行人消失在天际。词人以往的送行人变为今日的行人,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离别时的无限惆怅与愁苦。“凄恻,恨堆积”直抒胸臆,表达了别后的离恨和无限的愁苦。“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写词人想起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觉得流下了泪,表达了词人黯然神伤的孤独与悲苦。
技巧鉴赏
本词开篇以“柳”起兴,通过塑造柳的挺直柔美,惜别不舍来渲染着中离情别绪的氛围,引起下文词人当年送别友人和吟日被送别的悲哀仇恨之情。“拂水飘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予柳以人的形象,描摹了柳依依送别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词人的离情别绪。“应折揉条过千尺”“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尺”以为千枝,形象地写出了词人送别友人的频繁。“半篙”“便数驿”极写行走之快,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离别时的惆怅与愁苦。“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以虚写实。通过回忆往昔点滴的幸福生活片段与现实独自一人,漂泊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流露出词人的凄清悲凉。“斜阳冉冉春无极”容情于景,流露出词人淡淡的伤感。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以文解诗
仍记,那年元宵佳节,仍记,那天、那夜、那华灯如昼,以及,那轮明月,那月下依依杨柳,那缕残阳中的那个她。今年此日那晓月,那灯火依旧通明,唯独身边的那个她,却像这岁月、这流年一样逝去,了无痕迹,泪珠不觉也已透了衣裳。
语言品味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结尾‘泪满春衫袖’一句,则通过描写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的十分充分。全诗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凹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的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痛苦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词短情长,形象生动。
形象分析
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行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的悲戚的爱情故事,表现出她的伤心苦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一位痴情女子的形象跃然诗中。上片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也是主人公所回忆之景;下片实写主人公于‘今年元夜时’独自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女主人公心中只有无限相思之苦,物是人非,不禁感上心头。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更加突出那位痴情女子的坚贞与可怜。
情感把握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从回忆中拉回来。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可那人去哪儿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世事难料,情难如愿。
技巧鉴赏
此词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风味。全词在字句上讲究匀称一致,有意错综穿插,它用上阙写过去,下阙写现在,上四句与下四句分别提供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强烈的对比。上下阙的第一句‘去年元夜时’与‘今年元夜时’,第二句‘花市灯如昼’与‘月与灯依旧’,两两相对,把‘元夜’‘灯’作了强调;而‘人约黄昏后’与‘不见去年人’,则是上阙第四句与下阙第三句交叉相对,虽是重叠了‘人’字,却从参差错落中显示了‘人’的有无、去留的天差地别及感情上由欢愉转入忧伤的大起大落。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最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胜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以文解诗
你捧着玉钟殷勤地劝酒,我心甘情愿醉倒,脸红。你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的一轮月底沉下去。你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风消歇。自从离别以后,回忆旧时相逢的情境,多少次在梦中与你共同欢聚。今宵真的欢聚了,只管把银灯相照,害怕这次的相逢,也是在梦中。
语言品味
情思委婉缠绵,词句清空如话,而妙处更于能用声音配合之美,造成一种迷离惝恍的梦境,有情文相生之妙。全词清新婉丽,空灵雅致,语淡情深,艳而不俗,读来沁人心脾。纵观全词,词人为写重逢之又惊又喜颇费了好些文思。先从回忆入手,再转入相思,最后才落于重逢的主题。比之直接描绘重逢的场景,这样的回环曲折,读之更为撩拨人心,其中深深浅浅的欢喜与苦涩,委实动人。
形象分析
“拚却”写出了词人心之甘愿,描绘了一个为了红颜不惜豪饮买醉的才子形象。“彩袖殷勤捧玉钟”中“殷勤”二字可见歌女劝酒之诚笃,描绘了一个为了取悦才子而不惜通宵歌舞的歌女形象。下阙描绘了一个对歌女魂牵梦绕,用情深,相思苦的词人形象。
情感把握
相会时的狂欢,追忆别后对佳人苦苦的相思,和与佳人久别重逢时犹疑的梦的惊喜,表达了词人对女子的喜爱、赏识、深情。久别重逢,竟然将真疑梦,足见重逢时情厚,也写出了重逢之喜。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
技巧鉴赏
虚实结合:上阙记叙当年佳会乐景,为虚写,下阙中久别重逢为实写。虚实结合更加表现了重逢时的惊喜。声韵结合:“从、同、恐、中”等字收尾为“ong”韵,反复出现,仿佛一曲谐美的乐曲,引人进入似梦非梦的境界,增强了感染力。层次分明:相会---回忆----重逢,狂欢----相思 ---惊喜,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对比:下片词人对歌女的魂牵梦绕与上片的温情欢乐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歌女用情之深,和词人的相思之苦。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文解诗
十年来,你我生死相隔,天上人间两茫茫,不需要刻意追思怀想,自然而然的萦绕心头,难以相忘。你孤零零的坟墓在那千里之外遥远的地方。我无处倾诉满腹的凄苦悲凉。忍别离,长相思,何时再相见?只怕再相见时,我的苍老也使你认不出,而今的我,满面尘土,双鬓雪白如霜。空寂的夜晚,在隐约的梦境中我忽然回到了家乡,又看到你当年的模样。花格小窗下,你正临镜梳妆。相视中,无言泪千行。千言万语道不尽我的人世悲凉。月下孤坟处,思念和储藏,明月照松冈。
语言品味
“十年生死”是实践的阻隔,“千里孤坟”则是空间的阻断。时空的无情反衬词人的有情,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抒写真情实感,明白如话,毫不雕琢,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情感有悲有喜。“年年肠断”柔情绵绵不尽,令人酸楚。“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与“十年生死两茫茫”遥相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透露诗人凄凉困顿之感
形象分析
“尘满面,鬓如霜”十年来,作者在宦海沉浮,人世漂泊,饱经沧桑。当时诗人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他厌倦与世间的种种丑恶,对官场的险恶心生唾弃。诗人通过描写自己苍老衰败的形象,更加突出对妻子的思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梦境中的妻子情态容貌,依稀当年。诗人与妻子在梦中相逢,温馨又迷离。“无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诗人通过描写梦境中妻子青涩的模样。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王弗的刻骨怀念,表达了对爱妻至死不渝的爱情。
情感把握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真实地表现了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及生死相隔的悲凉之感。“纵使相逢应不识”三句最沉痛,这里既有对死去的妻子的怀念,也有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概。诗人以“怀人”的心思来写悼念,总期盼有一天能与妻子相聚,但死者不能复生,相聚已成绝望。期望与无望,希冀与失望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将词人推向无可自拔的痛苦深渊。他在这尖锐而不可缓解的矛盾中煎熬,伤痛沉积心中。
技巧鉴赏
“小轩窗”四句,白描乍逢场景,意幻情真,虚中带实。这首词用虚实结合,反衬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手法,语言自然,不加雕琢。此词最精到处,乃由情起,却由景结,短松冈上有孤坟,坟上月夜凄迷,意境极为幽微哀伤,也极富艺术美感。一个梦,把过去拉了过来,把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写梦后设想对方怀念自己,“料得”的意思是“猜想,料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以文解诗
落叶思归根,我何曾不想重返中原,奈何身居要职,欲离离不得,故乡动乱,遇归归不成。于是这里的人们便劝慰我说,江南是如此之美好,即便是天涯旅人也应该在这里待到垂垂老矣。你看那春天的江水,竟比辽阔的苍穹更加青碧,而你便可趁此良景,泛舟江面,静静地躺在画船上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生入眠。等到风停雨驻,且去江岸买一壶酒,那站在垆边卖酒的女子,堪比姿色绝美的卓文君,在为你盛酒时,纱袖轻挽,露出白若霜雪的肌肤。所以啊,江南好来江南美,米到老时莫还乡,如若不然,一回家乡便会悔断肚肠。
语言品味
游人只合江南老“只合”二字表达的情感十分强烈,显示出劝留人的口吻之笃定激切,同时也暗示着词人本身其实是有家不能回的状态,说是“只合”,恐实为“只能”。“米老莫还乡”“米老”表达出人尚年轻,尚且可以坚持在外坚持几年,还没到落叶归根的时候,另一方面也写出江南的生活正适合青年才俊在此风流潇洒。
形象分析
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言:“端己奉使入蜀,蜀王羁留之,重其才,举以为相,欲归不得,不胜恋阙之思。此《菩萨蛮》词,乃隐寓留蜀之感。”“江南好”指蜀中而言。皓腕相招,喻蜀主摩以好爵,还乡断肠言中原版荡,阻其归路。“莫老还乡”句犹冀老年归去。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动乱之年,身处和谐安宁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形象。
情感把握
这首《菩提蛮》是韦庄入蜀后,无法重归中原之感而作,表现出词人对词中所说的“江南”一地的赞美,同时也暗藏着漂泊羁旅的思乡之愁,毕竟“月是故乡明”
技巧鉴赏
此篇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写江南的美丽,抒发了其盼望南归的羁旅之情。开篇两句直接赞美江南,却又“从”,不知作者可否同意,下两句紧承上文,写江南的美好。以江南之美暗藏思乡之情“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暗写中原动乱。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临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以文解诗
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归来,清明时节,梨花刚落。水池上生出三四碧绿的青苔,树底下传来一两声啼叫。白天变长了,柳花开始飘飞了。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上相逢,笑问对方:“真么这样高兴?”“怪不得我昨夜做了个好梦呢,原来今天大家斗草,我多得了彩头!”说着两个人喜笑颜开。
语言品味
这首词用轻淡的触笔,刻画暮春接近初夏的景色。后段写得格外生动,采桑少女的斗草的兴高采烈和她们天真无邪的笑声,让人感觉美的充实。词纯用白描的手法“燕子来时”二句,在点染景物的同时点明时令。“燕子”“梨花”,虽然都是春天的代表性景物,但从形态上说,一动一静;从色彩上说,一黑一白;从品类上说,一花一鸟。因之以之对举开篇,有相映成趣之妙。同时,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又为下文中少女的登台亮相埋下了伏笔。此词具有民歌情味儿,清新而欢快。
形象分析
描写了古代闺阁的少女的形象。以美丽的春光为背景,将闺阁中的两位少女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活泼,全篇充满青春欢快的气息。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们都是受压迫的,上层社会也不例外,此篇显示了少女对生活的热爱,对于美好理想的向往。
情感把握
这首词写的是古代闺阁中的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片段,景色鲜明,人物生动,全篇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展现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技巧鉴赏
这首诗纯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笔调活泼,风格朴实,与主题相称。
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它以一联对句开头,写景而兼点明季节。此乃纯用旁观者之言写春日游女戏乐之情,因见游女斗草得胜之笑,而代写其心情。此词虽无寄托,而描绘人物情态极其新鲜生动。使读者如亲见其人,其事,而与作者同感其乐,其具艺术性。此词为婉约派词风,闲雅平和,温婉含蓄,富有音韵和意境.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錴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溪,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名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倚楼极月,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以文解诗
梅花稀零飘落,冰块消融瓦解。春风徐来,悄悄地把旧年换。金谷园中,风景秀丽,游览胜地。驼铃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在初晴温暖的天气里,漫步在无草平坦的小径上,心情更是闲适。更难忘的是跟错了别家女眷的车子。当时柳絮蝴蝶正翻飞起舞,游春色而引起的情思愈发浓郁了。桃树和柳树下的小径送到了各户人家。夜里游赏宴饮的花园,外面华丽的灯笼影响了人们观赏明月的情绪,来往的车子妨碍了人们欣赏美景的心情。那光景优美的院子还是依旧,只是我也逐渐老去。从前那些令人欢乐的往事,现在想来却是令人伤心。登楼远眺,夜雾弥漫,暮色苍茫,酒旗在风中摇曳。独身倚栏,极目之处偶尔看见几只归林的乌鸦。无奈归隐之心顿生,心随流水浪尽天涯。
语言品味
全词风格含蓄厚重,语言华丽精致。上片着重写景。从眼前景色,生发出对昔日春游的怀念。“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情细率平沙,”回想曾各和土们漫步繁华街巷的春风得意。“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溪,乱分春色到人家!”四色继续写春景,由初春渡到暮春。
下片着重写景。以当年热闹场面反衬出近日的凄凉愁苦。“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事堪嗟!”,点名怀旧之意,与上面“东风暗换年华。”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目的地,则是“是事堪嗟”感深至深。当年西园夜饮,何等意气!今天酒楼消沉,“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感叹仕途的坎坷,引发归隐之心。
形象分析
本词塑造了一个青春不在,仕途不顺,因故地重游而触景生情,感慨人世沧桑的愁苦词人的形象。本词还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风景绚丽,缤纷繁华的洛阳名园图。通过美好的景象来反衬词人心里的愁苦。
情感把握
这首词的主旨在感旧,由感旧而思归,通过昔日的旧游之乐反衬现在的孤寂,感慨今昔的变化。
技巧鉴赏
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对比,贯通上下片。大量运用对比,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描写上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暗换年华”,即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世沧桑,政局变化,语带双关。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如“正絮翻蝴蝶”“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本词以乐景写哀情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文解诗
醉归遇雨。同行的人一边抱怨这雨来得突然,一边狼狈地避着雨。只有我不觉这雨令人厌烦而又些可爱闲适。现在天已晴了,总有一些情绪在心头,于是作这首词。低吟长啸缓缓行进,不去想雨大风烈,不去看在泥中的竹杖芒鞋。只是看雨划过林叶上晶莹的水珠,听风声雨声。我一蓑烟雨渡我一生,我愿搏击风雨,我会笑傲人生。醉酒后被春风吹醒,有些冷,却发现雨已停。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感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许,回头再看,我这一生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语言品味
“何妨”有一些俏皮之意,增添了与雨挑战的意味;“胜马”以特别的比照让人读之可品作者的豪迈之情。而我们亦可以从文中读出许多哲理性语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由风雨到整个人生,我不怕,我可笑傲人生亦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无风雨也无晴”,千帆过尽,春去春来,回头再看这一场春雨,不过一支插曲。荣辱得失,政治风雨,都含蓄地写在里面。“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逐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矣。”
形象分析
苏轼是一个轻易就可以“圈粉”的人,因为他的才气,因为他永远年轻永远追随本心。因为他任性又可爱。正因为他太好了,拥有我们太多难以拥有的本领与气魄,而且他还能“兼容并包”,阳春白雪乡里巴人都可以与他愉悦相处。没有“往来无白丁”的禁锢,隔了千百年,我们好像仍能触碰到他。若仅看《定风波》,其实我已经成为一位“迷妹”了。醉酒的苏轼脸有些红,在林上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走,却低吟浅啸。第二日大笔一挥写下“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多么有才情多么旷达豪迈的诗人形象啊!多少人想达到的境界,却被苏轼一语悟尽了。
情感把握
传达一种无惧风雨的旷达与忧乐两忘的胸怀,这便是此词想做的,想表达的感情。
所谓“归去”,是指上文所说的“烟雨”“微冷”“斜照”,亦即令人所忧所喜的一切外在条件都不复存在了。剩下了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换言之,即使发生过,对我也没有忧喜之别了。若按常规套路写,如何不把风雨放心里。因为那样写就证明风雨终究令人沮丧,不过不以为忧。我逍遥自得,安之若素,本无雨忧晴喜可谈,可谓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可谓大彻大悟!
技巧鉴赏
苏轼太高妙了,他不愿按常理写“山头斜照却相迎”为他带来了温暖,而是升华了一步。 语义双关“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即人生荣辱得失。缘情结景。景是普通的景,又不是千年一遇。但美就没在这里,妙就妙在此处。以小景写大情,不仅含蓄隽永,而且体现作者实际心事重重无言可说。这就是诗词的美,就是我为你写下豆蔻你就知道我爱你;就是当你读到“人比黄花瘦”,就晓得我为你千千万万遍。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以诗解文
我愤怒至极,独自登高依靠着扶手,急骤的雨势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原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胸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独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阙。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语言品味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即生气时头发上指,对着天空大声呼喊,通过对作者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作者对丧失国土的愤恨,表达了作者急切的精忠报国之情。
形象分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绍兴六年,岳飞率军节节胜利,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之势,但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痛感坐失良机,在百感交集中作下此词。该词英勇悲壮,高亢傲越。生动具体地描绘出了一位淡泊名利,疾恶如仇,立志精忠报国,以及对收复失地地充满必胜信念的诗人形象。
情感把握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的形象变化,体现出了作者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通过对吃敌人肉,喝敌人血的想象之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敌人仇恨之深,也表达了作者克敌制胜的信心。“待从头、收拾旧河山”,以此收尾,既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信心,也是作者对朝廷和国家赤胆衷肠的告白。
技巧鉴赏
通过将“怒发冲冠”的愤怒和“凭阑处、潇潇雨歇”的惬意作对比,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列锦的手法,写自己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如同尘土一般,写出了作者淡泊名利的形象。数千里的征战,只有白云和明月作伴。写出了作者在建功立业途中的孤独。“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运用互文的手法,描写了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血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克敌制胜的信心。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以文解诗
江南天空,千里清秋,水天相连,秋色无边,登高遥望江北远去的青天,带给人一种忧愁、愤恨之情,山峰如碧玉制成的发簪,青罗般的发簪,落日映照暮色中的城墙,失落的孤雁哀鸣,而我依然滞留在外,端详手中锋利的宝刀,徘徊在楼上,栏杆拍遍,无人理解我来登高临水的原因。不要说现在的鲈鱼正可蒸煮美味,那萧瑟的秋风已临近头,张季鹰可曾架起归舟?只知求田问舍的许氾恐怕该无颜见那才华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像流水一样白白逝去,风风雨雨,令人伤愁,连无情的树木都已凋零!多情善感的人怎能经受?悲愤交加,涕泗横流,请求谁去唤来为我插泪的盈盈翠袖。
语言品味
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也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遥岑及远山”,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愤和愤恨。人心中有仇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写出内心的担负。栏杆拍遍,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整片诗的语言运用自然委婉,将强烈的情感融入平淡的笔墨。
形象分析
塑造了一个登高楼,眺望远方,孤独寂寞的形象。描绘了一个落日当空,孤雁哀鸣的凄凉场面。
情感把握
此词写词人任职建康时,等赏心亭触景而生的情怀,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抒发出来。下片阐发了词人的人生信念坚定不可动摇,绝不消沉退缩,表达了对南宋王朝文恬武嬉腐败局面的愤慨。
技巧鉴赏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日’喻为‘南宋国势的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