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二年级下人美版《假如我是巨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创新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充分地联想,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地想象与表现。
【学情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教科书第四册第9课《假如我是巨人》。属于 “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设课。小学低年级,正是孩子们的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快乐的想象会象小小的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如果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假如我是巨人》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大胆自由、勇于打破常规地把想象的故事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编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他们乐意想象自己就是某个童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这种趣味的想象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感受,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相关的联想。本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美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很强,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但是有部分学生画画不够大胆。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大小对比,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大胆创新。
2.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
【教学过程】
出示预学单:了解你爸爸妈妈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正常成年人的身高大概是多少?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一)情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叫做格列佛,请大家猜一猜,我们的朋友有多高呢?
播放《小人国》图片(播放故事)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兴趣。欣赏图片
出示探究单: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认识美术中的大和小,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
1.格列佛的到来,为什么让小人国的人那么害怕呢?
2.“格列佛来到了小人国,他成了______人?”(巨人)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后,充分发言,大胆想象。
三、讲授新课
出示探究单: 通过交流,互相梳理并多角度构思。
其实老师也想成为一个像格列佛一样的巨人,请大家想想,我怎么能成为一个巨人呢?
(一)对比三组一样的图片,通过图片里的不同变化,看看那一个更像巨人。
(二)朗诵《假如我是巨人》的诗歌。(出示课题)
(三)创设情景,启发思维
出示探究单:引导学生想象并构思画面。
假如你也是个巨人,你会怎么样呢?现在就让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巨人。
你会有多高?你想去做哪些事情?
(四)教师示范绘画一个“巨人”。并添加背景。
出示探究单:他是巨人吗?我们怎么样把他变成一个巨人?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学生,初步了解在画面里要通过对比周围的景物与人物,才能产生巨大。
培养学生的构图表现能力。更加巩固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巨人
(五)师生谈话
假如你是巨人你都会有哪些故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深入及扩散想象自己成为巨人时的故事
四、欣赏作品
作家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作曲家把自己的想法谱成乐曲,画家把自己的想法画成画,许多小朋友也把自己变成巨人后的故事画成了画。引导学生欣赏。(教师小结)
五、欣赏学生作品
了解绘画中的疏密关系,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布置作业要求:
把你成为巨人的有趣故事画成一幅精彩的画,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画成巨人,注意与周围的人和物作对比。
板书(活动场地)设计:
假如我是巨人
夸张
大小对比
假如我是巨人教学反思:
亮点: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幻想,不受时空约束地自由遐想。可是说,幻想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是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的陪伴下长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动画片,可以让学生神之以往;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更可以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学生们都熟知和喜爱的神奇人物——《小人国》动画片段。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想变成巨人”的强烈愿望。
苏霍莫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本课难点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这一环节时,通过让学生思考“怎样画才能把自己画成巨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构图的多种方法。
不知之处:在注重课的环节设计上,忽略了自己的课堂语言组织,没有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形象空间,讲授较多,学生回答较少。最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较少,应多运用对学生激励的方式,(如:你真行!你们真棒!)等形式,以达到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改进措施:在讲课中应该多引导学生注重,主体内容的表现,不一定只是在构图上的突出,也可在涂色上表现主题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渗透人物画的方法与构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