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雪》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0 15: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从本单元教学重点出发,我意欲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七—九年级阅读课的课程目标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有感情朗读,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寄寓的情感,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
3、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标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据此,我确定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听读,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课案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快速抢答,激趣导入:
以抢答题的方式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文章虽不长,却秉承了鲁迅的一贯风格,深沉冷峻,寓意深邃,文字较难理解,因此,我在导入环节中直接以作者简介为切入点,紧扣文本,以节省课堂时间。)
这是一个中国文学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唯一一位位列世界十大文豪的作家,他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热风》等16种。
七年级我们学习过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的散文诗《风筝》,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集《呐喊》中的短篇小说《社戏》,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他的作品,这学期我们首先来近距离欣赏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抒情散文诗名篇《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出本文的生字词。
2.交流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老师纠错、正音。
3.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是
一种现代抒情体裁,从本质上来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诗的想象,从形式上来看,它又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对于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美的散文诗,大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明确: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所描绘的画面。)
5.请同学们谈谈从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你认为鲁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
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旋升腾的江北雪景图。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同桌合作探究,以“我更喜欢的是( )的雪,它具有( )、( )、( )的特点,是一种( )美。”的句式互相交流自己对两个地方的雪的看法。
3.班级交流,同桌两人一人作感情朗读,一人用刚才的句式作赏析。其他学生和老师作点评。
明确:南雪,滋润,美艳,不长久,是一种温情宁静的柔美。
北雪,冰冷,坚硬,孤独,旋转升腾,是一种大气磅礴的壮美。
这两种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朗读时要把这两种不同的美用自己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4.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处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5、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北雪?为什么?
(提示:可结合课后本文的写作时间谈谈当时的写作背景: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6、 作者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四)美读课文,领略意韵:
1.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描写雪吗?
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这种感情我们在朗读中如何体现出来呢?
2.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南雪:语调舒缓,语气轻柔;北雪:语调激昂,语气铿锵有力。
3.重点诵读描写南方雪野和朔方雪景的语句,然后选择图片给配解说词。(此环节是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设,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五)同题写作,拓展延伸:
1.雪是鲁迅的爱物,也是古代诗人们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雪花飘飘洒洒,显尽风流。请打开你记忆的长河,从中撷取几朵美丽的“雪花”吧。
学生交流写雪的古诗词。
2.鲁迅在本文中写了雪中塑雪罗汉的情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一段雪地捕鸟的文字,你在雪地中做过其他的游戏吗?请用一段文字把自己游戏的情景描绘出来。
(六)结束语:
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了南国那滋润美艳如温婉恬静的江南女子的优美雪景,还看到了如粉如沙粗犷豪放如北国男儿般的壮美图画,更体察到了鲁迅先生那永不屈服坚强独立的斗争精神,让我们也像先生那样,用坚强与独立去战胜我们学习与人生中的一切困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