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共24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壶口瀑布》第二课时课件(共24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6 07:47: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山水,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坚不摧、坚韧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2.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体悟作者通过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教学环节:
一、品析语言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梁衡细腻的笔触,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下面我们将通过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集中笔墨描绘的枯水季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请同学们朗读第3、4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并做好批注。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动词)
预设(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①:用短促急骤的句式,表现河水奔腾汹涌之势,突出画面的动态美。(句式特点)
赏析②:“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中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叠词)
(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①:大量地运用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
赏析②:“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赋予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修辞手法)
(3)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跌”“碎”二字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重复用词)
师小结:本文语言畅达自然、雅洁凝练,富有古典气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作者用这种磅礴大气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既生动形象,又别有雅韵。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语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品析,来体会梁衡在这篇游记中磅礴大气的语言特色,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气势和精神。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再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预设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预设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3.黄河正是在水流与山石的搏击中形成了伟大的性格。齐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预设
关键句: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哲理: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4.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作者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想表达什么情感?
预设
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齐诵最后一段,体味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三、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采用定点换景法,用磅礴大气的语言,细致描绘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胸怀,再由黄河的伟大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让我们齐读梁衡在另一篇游记中对黄河的赞语,结束今天的学习。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壶口瀑布记》
2.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将举办“童心向党”歌咏比赛,校学生会还将在全校选聘歌咏比赛主持人。请你参加下列活动。
(1)为歌咏比赛拟一条宣传标语。
(2)陈述你能成功应聘主持人的两条理由。
参考示例:
(1)旗帜飘扬歌声嘹亮,童心真挚激情昂扬;唱响经典歌曲,传承革命传统。
(2)参考示例:普通话标准,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组织相关活动的经历或经验;心理素质好,不怯场;喜欢做主持人,希望获得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有参与这项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强烈意愿。
五、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导入新课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仅次于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浩渺的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忽然收束,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并从二十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故名曰“壶口瀑布”。
导入新课
壶口瀑布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山水,将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坚不摧、坚韧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朗读第3、4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读一读,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品析这些精彩的语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精神,并做好批注。
品味语言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动词)
品味语言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赏析①:用短促急骤的句式,表现河水奔腾汹涌之势,突出画面的动态美。(句式特点)
赏析②:“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中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叠词)
品味语言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赏析①:大量地运用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
赏析②:“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赋予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修辞手法)
品味语言
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赏析:“跌”“碎”二字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重复用词)
品味语言
1.作者为什么再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合作探究
2.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合作探究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
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
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3.齐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关键句
哲理
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合作探究
4.作者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想表达什么情感?
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合作探究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有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壶口瀑布的美,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
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
课堂小结
壶口瀑布
雨季
气势磅礴
枯水季
刚柔相济
黄河水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自强不息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课堂小结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将举办“童心向党”歌咏比赛,校学生会还将在全校选聘歌咏比赛主持人。请你参加下列活动。
(1)为歌咏比赛拟一条宣传标语。
(2)陈述你能成功应聘主持人的两条理由。
拓展延伸
参考示例:
(1)旗帜飘扬歌声嘹亮,童心真挚激情昂扬;唱响经典歌曲,传承革命传统。
(2)参考示例:普通话标准,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组织相关活动的经历或经验;心理素质好,不怯场;喜欢做主持人,希望获得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有参与这项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强烈意愿。
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记》、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课后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壶口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参考答案: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声势浩荡、刚柔相济,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的,有陡峭奇绝的,有多姿多彩的。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季节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抗中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四、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
课文第3、4段主要描写壶口瀑布的河水,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大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形象生动,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五、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参考答案:
【示例】《黄山记》
选材: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构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独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语言: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