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

文档属性

名称 音乐巨人贝多芬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10 19:5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我将扼住命运的咽
喉,而不会被命运所征
服。
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有欧洲“乐圣”之称。以《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交响乐最为出名,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成绩斐然。一生饱受耳疾折磨。耳疾起于二十八岁,五十岁时全聋,众多登峰造极这作均是这期间的作品。
重荷
深邃
踌躇
巴望
磐石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门槛
喧嚣
(hè)
(suì)
(chóu)(chú)
(pán)
(kǎn)
(xiāo)
沉重的负担。
深奥
犹豫
指望
厚而大的石头。
引起别人注意。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声音杂乱,不清静。
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整体感知
其中主要写了以下三件事:
1、“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2、贝多芬和“客人”会面
3、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女佣
客人
贝多芬自己
(日常生活的见证人)
孤独和安静
生活基本能独立自理
(一个陌生人的观察)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画出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说说他的个性特征。
外貌描写
整体
--身高五英尺左右,两肩极宽,
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
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
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特写:
拿起一枝笔。人们可以
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坚强
刚毅
不拘小节
刚毅、坚强、沉郁、执着
局部
    --衣服: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甚至是不整洁的。由前到后: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一副早已失效的助听器)
  
  
--脸:他的脸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长而笨重的鼻子;紧闭的嘴;略带方形的下颏。
准确地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表现人物性格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中
的外貌描写

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人物速写
___ 猜猜他是谁
描写对象:本班同学
要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很惊讶。
2、 为什么 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入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安宁,就此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对“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挣扎出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贝多芬把自己耳聋比做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比做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拚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4、对“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且加以引申开的”一句应如何理解?
书中的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5、“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什么?如何理解?
“永恒”指的是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我们不希望遇到“不幸”,但当“不幸”真的不幸地降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一定要抬起头,勇敢地面对“不幸”,像贝多芬那样,用肩膀扛起“不幸”,尽管我们的肩膀没有贝多芬那么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