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11.1《谏逐客书》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11.1《谏逐客书》课件(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5 20: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逐客书
——李斯
一、题解
谏逐客书
劝谏、劝告
驱逐
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同“疏”、奏疏
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题意: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相关文体知识:
二、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璃牙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
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
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
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
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
三、写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
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
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
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
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
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
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
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
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
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
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
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客
卿,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
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
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
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
“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
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
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文章从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文言知识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
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
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
驱逐
私下
认为

名作状,向西
得到
名作状,向东
使……来,招来

任用
吞并
于是
称霸
使用,采用
改变
改变
因此
“富裕”或“众多”
被使用
归附

亲近
俘虏,打败
占领,攻下
政治安定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
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
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使……散,瓦解
通“纵”,合纵
侍奉
使……强,加强,增强
杜绝,堵塞
名作状,像蚕一样
蚕食:逐步侵占
成就
名作状,向西
名作状,向北
名作状,向南
兼并
控制
名作状,向东
占据
割取
向西
延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
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
大之名也。
依靠
功劳
对不起
如果,假使
拒绝
“纳”,接纳
疏远
实际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
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
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
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
得到
悬挂
佩带
驾驭
竖立
摆,架起
出产
语助词
“悦”,喜欢
一定,如果一定

珍贵的玩赏之物
充实
充满

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
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
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用作
用来……的东西
使……愉快,使动用法
“悦”,使动用法
通“附”,镶嵌
进献
表并列
站立
敲击

使……畅快
的确,实在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
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
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
舍弃
取用
使……退,摈弃
取用
适合
罢了
取用
不是这样
是非对错

这样那么

使离开
看重,形作动
在于
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
侯之术也。
轻视,形作动
用来……的东西
遏制
控制,占据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
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
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
武器锋利
士兵
推辞,拒绝
成就
舍弃,抛弃
成就
推却
百姓
使……明,明示
……的原因
却,竟
舍弃,抛弃

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
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帮助
拒绝

使……成就功业
比喻止步不前


表并列
回,返回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
国无危,不可得也。
值得
当作宝贝
帮助
效忠,动词

减少

增加敌国的力量
在国内
使自己虚弱
在国外
要求
结怨

实现,达到目的
五、文本分析
(一)找出这4段的中心句或能概括内容的句子。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第一段: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②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第二段: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①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②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三段:
第四段:
(二)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逐客国危
逐客损己
逐客为过
重物轻人
(三)学习第一段?
1、请将这段划分成3个层次 ? ?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举例论证4位先王的功绩以客之功
第三层:假设论证却客不内的结果
2、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
举例论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人物
穆公
孝公
惠王
昭王
对人才态度
采取措施
结果
求五子
广纳人才
遂霸西戎
用商鞅
变法治国
民盛国强
用张仪
四面扩张
以横破纵
得范雎
打击豪门
强化集权
结论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3、第三层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
假设论证
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对比
(四)学习第二段?
1、第二段可以划分几个层次?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二个层次:人和物作比较??
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
? 举出大量事实,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应为。以上第二段,用秦王政对于异国所产宝物的喜爱来说明逐客之荒谬。
总结:
(五)学习第三段?
1、划分层次,指出层次之间的关系。? ?
关系:两层之间是正反对比的关系。
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故也。
第二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这一段在论证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皇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六)学习第四段?
1、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错误?
照应第3段,点明“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不当做法??
照应第3段,逐客对秦之害
今逐客以资敌国??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文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驱逐客卿关乎秦国危亡
(七)文章主旨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八)本文论证特点
1.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归纳:
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2)现实事例。
3)理论作证。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3.论证有利。本文论证方法多样。
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
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
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
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面撤除了逐客令。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
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
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
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
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九)艺术特色
2、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1、善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