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6 10:2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六单元
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约里奥?居里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之后,西方依然看不起中国,当时的美国媒体就叫喊:中国的原子弹是废品,形容为有弹无枪。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傲慢地说:“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从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
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
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
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
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
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
人物扫描:




































































































邓稼先
人物扫描:
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2、意义:
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正确领导。
为实现战略目标,优先调集全国优秀学者;成立专业部队;先后成立第五机械部等措施,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全力支持两弹一星的研发。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没资金、没设备、没经验——中国原子弹计划在艰难中起步
②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
大批优秀的爱国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隐姓埋名,艰苦奋斗。
③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民无条件支持和帮助。
在保密的情况下,工业院校和部队官兵服从大局,退役转岗、千里赴隔壁,各地群众无条件支持党和政府安排,主动迁移和探矿。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研读: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结合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粉碎核威胁,增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
相关史事: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学科钱眼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学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成果,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3、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还推广到印度、越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关史事:
1979年5月,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时,我方送给他1.5千克杂交稻种。这些种子被带回美国试种后,表现出明显优势,比美国当地的水稻良种增产33%~93%。这引起了威尔其的极大兴趣。1980年,威尔其来华与中方正式签订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合同。这是我国农业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合同。袁隆平等人也应邀赴美国进行技术指导。
(1)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青蒿素
Party
2
清热、解暑、截疟、凉血
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问题思考: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科学家外,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还有许多,如李四光、华罗庚、钱三强、陈景润等。查阅资料,了解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并说说学习他们的事迹后的体会。
1、双百方针的提出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在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成果: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时代的风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Party
2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融合在一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相关史事:
1978年以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等。电视艺术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电视剧、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材料研读:
(1)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2)它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家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
(3)因此要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文化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2、意义
3、载人航天工程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2、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2、代表作品
3、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标志着这个民族“走进核时代的大门”的事件是(  )
A.导弹部队建成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D.1966年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她“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她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钱学森???
D.莫言
A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