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复习课件+同步测试(人教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复习课件+同步测试(人教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10 21:02:27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考生应将选择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第II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机读卡和第II卷
第I卷(选择题部分 每题1.5分 共60分)
1、大约在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
A.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B、南亚与印度一带
C、西亚细亚与阿拉伯一带 D、东南亚与中国一带 2、基督教产生后到4世纪初首先演变成为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国教
A、英国 B、罗马 C、法国 D、德国
3、曾经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的宗教组织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佛教
4、下列对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B、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
C、“异端”运动日益高张 D、商品经济的发展被停止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 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据此回答5—6题。
5、上文中的“纱幕”主要是指中世纪在欧洲盛行的
A、古希腊罗马文化 B、封建领主制 C、宗教神学 D、人文主义
6、上文中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是因为从意大利开始的
A、“异端”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宗教改革运动
7、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
A、意大利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8、下列矛头直指封建神学的运动,不包括
A、“异端”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十字军东征
9、如右图所示,《中世纪西欧商人就餐时的情景》,它反映了西欧当时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人在西欧占主导地位D、封建生产方式已经解体
10、下列对这一时期西欧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B、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C、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D、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11、16世纪,严重阻碍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是
A、封建专制统治 B、天主教会的控制
C、商品经济落后 D、四分五裂的局面
12、德意志宗教改革开展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将《圣经》定为学校的主修课目 B、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出售赎罪卷
C、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征收“什一税” D、宗教“异端”思想的影响
13、16世纪在德意志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事件是
A、《神曲》的发表 B、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
C、“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 D、新教的形成
14、如图所示,这位人物发起了
A、“十字军东征”
B、文艺复兴运动 图见《历史选修1》75页
C、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
D、“异端”运动
15、关于马丁·路德与加尔文改革的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联系 D、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
16、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的宗教改革
A、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C、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D、废除了主教制度
17、下列有关宗教改革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B、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8、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19、下列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
B、都反对宗教信仰
C、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封建的斗争
D、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0、通过宗教改革后的西欧一些国家如德意志、英国等,其宗教变化的相似点在于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21、16世纪西欧进行宗教改革
A、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C、废除了主教制度 D、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22、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掀起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打的旗帜是
A、废除宗教 B、清教 C、民主、自由 D、废除王权 23、17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才得到重大的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
A文艺复兴运动促使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B新航路开辟后促使各国统治阶层开始重视教育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D、宗教改革运动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24.16世纪欧洲掀起了一场反对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佛教
25.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26.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 )
①整顿教会拓展势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④教权高于王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7.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这句话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28.“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29.下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30.下列关于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的对比,错误的是( ) A.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B.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级观念 D.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31.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32.马丁·路德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下列对其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
①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②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 ③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④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下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35.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36.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37.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38.加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本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39.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4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6分)
42.在欧洲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16、17世纪英国也进行了宗教改革,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的教派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推行改革的国王有哪些?(3分)
(2)16、17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过程中主要矛盾是怎样变化的?试分析其原因。(7分)
43.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一般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广泛的社会影响,被统治阶级也利用宗教进行反对旧的统治秩序的斗争。据此请回答:
(1)西欧资产阶级初期进行的反封建斗争的显著特点及成因是什么?(4分)
(2)分析指出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6分)
44.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文化低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阵痛”。它从罗马文明艰难地转折而来,又有蛮族各部的共同参与创造。在此过程中,基督教把强调个人精神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秩序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的日耳曼文化粘贴了起来。然而,危难时期松散的组织的强大向心力,却在登峰造极之时,出现了一次次大裂变。
——摘自《中世纪“上帝”的荣耀与无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造成“西欧中世纪文化低落”和“阵痛”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1分)
(2)简要归纳中世纪基督教第一次“大裂变”的原因和结果。(4分)
(3)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面临着哪些挑战?(5分
附加题.16世纪,宗教仇杀之风弥漫欧洲。下图就是当时的一个典型事件:
请回答:
(1)此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2)此类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如何?(2分)
(3)从此类事件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教训?(2分)
41.(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42.(1)英国国教;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
(2)由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变为资产阶级和王权之间的矛盾。原因: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国教成为专制王权的忠顺的工具,要求改革。③加尔文教传播及影响。
43.(1)特点:披着宗教外衣或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原因:中世纪的欧洲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资产阶级在兴起之初,力量比较弱小。
(2)性质: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4.(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2)原因: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会形成东西两个中心,东西部教会相互攻讦。结果:到11世纪,东西教会正式分裂,东部教会称为东正教,西部教会称为天主教。(3)政治领域: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挑战;经济领域:天主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社会各界的反对;思想领域:天主教会的说教受到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击。
附加题:(1)“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2)16世纪时,欧洲发生宗教改革,出现许多新教组织,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各国的君主和贵族利用宗教矛盾扩展势力,造成宗教派别之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3)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的,应当提倡宗教宽容
1.ABCDC 6.BADBA 11.DBCCD 16.CADBD 21.DBDCD 26.DBBDC 31.ACDCA 36.DADBD
卡诺莎晋见(共45张PPT)
第五章
欧洲的宗教改革
了解课标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基督教
(公元1世纪)
①天主教(罗马)
②东正教(君士坦丁堡)
③新教(16C)
⑴路德教
⑵加尔文教
⑶英国国教
十一世纪
佛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
伊斯兰教(公元七世纪、巴勒斯坦地区)
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的教义是什么?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
原罪
救赎
原罪 ----(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为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想一想:(结合教材P64思考):中世纪天主教进入全盛的原因与表现有哪些?
1、13世纪初基督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出售赎罪券
十字军东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原因有:
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
(如,建立教皇\教廷\教阶制度)
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势力范围.
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而动乱环境又使信众大增.
表 现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和兜售“赎罪券”以搜括钱财。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9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法国
(1)魔鬼说
(2)纯洁论
英国(威克里夫)
惟一说
国财论
捷克(胡司)
地产说
王权论
共同点
(1)揭露天主教会腐败
(3)要求简化宗教仪式
(2)否定教阶制度
2、宗教“异端”学说的观点(66):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1)教会是欧洲最大封建主,教权高于皇权,教会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义。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3)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的严厉控制,要发动民众,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阶级反封建斗争需要。
想一想: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
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
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英、法、西最早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
14-16世纪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小结: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1、必要性(根本原因):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可能性(条件):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于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要求反对教会,进行反封建斗争。
(3)政治因素: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崛起,要求摆托天主教会控制
(4)思想文化:异端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推动了宗教改革
(5)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领域居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朽,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改革的开端
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1505年,进入修道院当修士,后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路德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思考一:16世纪初的欧洲为何会发生宗教改革运动 德国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根本原因: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期,被称为 “ ”。)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开始的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思考二: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有哪些?影响怎样?
1、提出的文章:
2、改革主张:
《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⑴理论基础:“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娶妻;
⑵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全体信徒皆教士;
⑶王权高于教权,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教会民族化。
得到王权的支持
否定教阶制度,追求地位平等,得到人民支持
新兴资产阶级惜时如金和建立“廉价教会”的经济观念
比较:
天主教会主张
上帝
神职人员
教徒
路德教主张
上帝
教徒
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问题三:完整归纳路德教教义的内容,结合路德宗教改革的其他主张并联系必修3的相关内容,分析和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路德新教教义: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意义:_____________
②全体信徒皆教士——意义:_______
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王权高于教权。
——意义:________________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追求地位的平等
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政治运动
目的: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满足资产阶级要求资本原始积累的愿望。
思考四、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影响:
一、选择题:
16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
学的宗教改革的形式。请回答1~2题。
1.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
D
练习:
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
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请回答3~4题。
3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 )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4.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
A 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B
A
加尔文
加尔文 (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对新教教义作了系统的阐述,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他的思想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问题一: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及影响有哪些?
主张
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
A-反对盲从,《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B-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
③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④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⑤迫害异己,判处塞尔维特火刑
影响:
形成新教加尔文宗,影响英、法(P72图文) 等国,日内瓦被称为 “ ” 。
问题二: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不同: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拥有财富)与失败(贫穷)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人还应具有良好的品德。
路德教的核心是 因信称义。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伊丽莎白一世
亨利八世
腊像馆里的英王形象 温莎古堡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Ⅰ (1533-1603)
英国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亨利八世的公主,1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尼治。她受过良好教育,通晓拉丁、法、意大利等语,信仰新教。早年便卷入复杂的宫廷斗争。作为女王,她战胜过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是英格兰宗教改革平和化及民族统一的坚决倡导者和执行人。
问题三: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
(特点)
2、新教内容: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1、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3、英国新教:英国国教(会),①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
信徒比例
天主教:50%
新 教:40%
东正教:10%
问题四:指出西欧一共形成了哪几个新教派别?各自传播到哪些地区?
课标: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改革人物 新教派别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域
马丁·路德 路德教 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简化仪式神甫娶妻蔑视权威 德国北欧
加尔文 加尔文教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 法国英国等
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国教 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①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 英国
问题五:不管各国的宗教改革的具体情况有何种程度的差异,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思考学过的知识概括出这一共同点来,并总结出宗教改革的实质。
共同点: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威。
宗教改革的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问题六:怎样评价欧洲宗教改革?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促进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封建主义精神支柱的动摇,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
1、性质
2、作用(P74)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
托莱多 版画 罗马 1498年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火刑柱 插图画 中世纪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
2、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国家君主的反教会斗争(政治)
3、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思想)
→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受挑战
→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天主教会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出生一个矿工家庭,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1505年,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1507年后成为神学博士,大学神学教授。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按天主教的传说,用双膝跪爬上“圣梯”台阶朝圣,每爬一级就念一次“主祷文”,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还没有到顶之时,圣经的话照亮他的内心:“义人必因信得生。”他既醒悟,放弃这种迷信膝行朝圣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阶去了。
马丁 路德
这面墙位于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高7米,长100
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家约翰 加尔文诞辰400
周年而修建的。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
加尔文与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碑的上方,刻着一
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黑暗过去即光明。
1.背景:
A、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B、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C、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D、导火线------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
亨利八世:
2.主要内容:
(1)1529年以后,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
(2)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
(3)后来又下令封闭修道院,没收一切财产
 
伊丽莎白一世:《三十九条教纲》
恢复英国国教;神职人员效忠英王;信仰得救
《圣经》为惟一标准,进一步巩固宗教改革成果
3.结果:
①建立起本民族的教会---英国国教会
②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4、特点
一是宗教改革方式:由国王领导,自上而下 地展开。
二是宗教改革内容: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天主教成分。
三.历史作用
①思想: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
②政治: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各国的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成长;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旗帜。
③经济: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文化:宗教改革使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3、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地位
*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
(3)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
材料二:
路德翻译成德文的《圣经》
路德的《圣经》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而非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加尔文
2、日内瓦宗教改革----改革深入
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
相同点:①信仰得救;②《圣经》是最高权威、③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点: ①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②神职人员要由信徒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③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财富与成功,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探究二:请比较加尔文宗与路德宗教义的异同。
加尔文教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日内瓦新教会也因此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不再受制于教皇。加尔文被人们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2)加尔文改革的影响
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加强了王权,但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
(3)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改革后的教会称英国国教,又叫英国圣公会,亦译安立甘教会
图为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Abbey)为英国著名的新教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