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弦》 教案
教材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打印琴和诗发给学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让学生读“瑶琴”的故事,让学生说说琴,赞赞琴的珍贵。
瑶琴,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2、后来,这琴经碾转,到了一位操琴高人的手里。他就是俞伯牙(板书:伯牙),他用这琴弹奏了不知多少优美的曲子,应该说这琴成了他的最爱,可后来,他自己却把琴摔了!这是为什么呢?——板书:《伯牙绝弦》?
二、熟读故事。
1、要弄清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2、大家都预习了,你通过预习,哪些句子读得最好?哪些句子还读不得不够好?
抓住机会(好与不好都行)引入:除了标点停顿外,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得抑扬顿挫,有文言文的韵味。
师范读,让学生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
练习读,努力目标:读得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
5、展示交流读。
三、理解故事。
1、解题得方法:现在会读了,那谁来给我们说说标题什么意思?
A、“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边读看注释是理解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大家要牢记,更要多练习用这方法。
B、可看了注释,连起来还是与我们现在的说话不一样,怎么办?——变通一下,变一变。这是第二个方法。重新说下标题意思?(学生已经说通顺:他怎么把意思说明白的?——变了一下/没有说通顺)
2、默读全文,运用方法。
大家现在就带着这两个方法去默读,边读边用。比比看,谁最会用,谁理解的句子最多。
3、交流展示默读成果
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
预设几个生成点:
A、“善”
“善鼓琴”中是什么意思?意思相同的还有?(会,是普通的会?很会——善于!)板书: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善哉”中是什么意思?赞美(联系唐僧?)
B、“兮”(应该有人生成/没有说到,从善鼓琴善听来,从哪里看出善弹,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像泰山一样巍峨高大啊!(变一变理解)
(抓住这两句话,师生,生生分角色多次读)
C、“谓”说
D、“所念,必得之”结合插图,多说几个“善哉,***兮***”板书:所念,必得之
可能以前存难:
曰:说
乃:于是,就
复:重复,再次
四、会讲故事。
1、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们听吗?
(师模拟小朋友,不清楚的地方,提问,引导讲条理清楚,最好能加上动作表情。)
2、故事真好听。可爸爸妈妈很忙,你能用简短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吗?
(引导简洁,抓住主要东西不丢——会弹,会听,成了知音,摔琴终身不弹琴了)
五、口味故事。
1、可小弟妹们不懂了,他们让我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么好的琴这给“绝”了呀?板书:破琴绝弦
预计生成点:
A、好友(知音)死——有多好?——再度口味“所念,必得之”知音部分——当时心情,品读绝弦部分 板书:知音死
B、从伯牙悲痛的哭泣声中,从摔坏瑶琴的哀鸣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伤心?难过?悲痛?这些都出于对这位好朋友,知音的?——板书:深情厚谊
2、那伯牙为什么不去再找一个知音呢?
让学生读伯牙的诗,说?找不到了!——感情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背诵故事。
故事感人吗?你准备用什么好方法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背下来?
A、抓两个人物,一先一后
B、试图回忆法
七、改写故事。
你们聪明,读懂了,可还有很多人读不懂古文呀,想不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准备怎么办?——改写。
附板书:
25 伯 牙 绝 弦
?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破琴绝弦 深情厚谊
子期 善听 必得之 知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