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认识
1.万以内数的写法,能用数表示不同物体的个数。
课标要求: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写数从高位写起
2.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单位间进率是10。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3.万以内数的读法。
课标要求: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读数时,末尾的0不读,中间有1个或连续2个0,只读1个零。
▲ 5090 8009 4800 3000 10000
▲ 用0,0,5,8写(1)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2)只读1个零的四位数。
4.数的大小比较。
课标要求: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数位,相同数位从最高位依次比较。利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5.估算
课标要求: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1)现实情景中理解“多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大得多”“小一点”“多得多”这一些词语描述数之间的关系。
(2)基本单位估计推断大单位数的方法。(估计1碗黄豆的方法,估计1200张纸的厚度)。
1.千米认识
课标要求:(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2)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1)1千米的推理(8人10米、80人100米、800人1千米)
(2)建立生活中的1千米参照物(题目: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单位换算。Km、m、dm、cm、mm(相邻之间换算)
(4)长度比较(与数的比较)
二、千米的认识
2.毫米认识
课标要求:知道毫米
(1)利用直尺认识1毫米。(p26练习五4题认一认变式练习)
(2)建立生活中的1毫米参照物(题目: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厘米与毫米单位换算。
3.长度估计
课标要求: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综合与实践:感受千米、体会千米、估计千米、查阅千米。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课标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1)估算的书写方法(估算的实质看成整十整百简算)
2.三位数加减法
加法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的时候,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哪一位上的数若不够减,则向前一位借1当10。
3.探索规律
课程标准: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例1的变化规律:ABABAB
例2的变化规律:AABAAB,3个变化规律相同。
例3的变化规律:前两位数之和是后一位数
例4的变化规律:后一位数增加或减少多少
1.10、20、30、40(连续)
2.10、20、40、80(2倍)
3.10、20、30、50(和)
同一规律的
不同表达方法
图形、数字
A、B、A、B、A、B……
A、B、C、B、A、B、C、B……
1、3、5、7、9、11、13……
1、2、3、5、8、13……
A、B、A、B、A、B……
用规律表示生活
利用综合实践情景计算和变式计算
期末试题有一些综合实践变式计算
三、认识图形
1.长方形、正方形
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长方形特征
教法:学生观察、操作: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
重点:引导学生意会探索特征和规律的以上方法。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教学方法类比学生更自主。
(3)在一个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截得的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原长方形的宽。剩下的长方形中:长的那边为长,短的那边为宽。
(4)平行四边形
课标要求:能辨认平行四边形等简单图形。
教学时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抽象完成,到四年级时直接讲性质。
教法:借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园的抽象性符号方法。
二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
注意变形认识
(5)拼图
拼图中认识图形
模仿拼图
介绍数学文化七巧板
七巧板是中国传统智力玩具,是由七块板组成的,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七块板可拼成1600种以上图形,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等。
五、有余数的除法
1.这是第一次学习竖式除法。
引导除法横式变为除法竖式
1.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为0时不写。)
六、时分秒
已有知识:在一年级(下)学生已经会认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本册学习时、分、秒知识。
课程标准:能认识钟表(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1时、1分、1秒时间观念)。
1.认识钟面
数大格与小格的关系。认读钟面读数。
认、写钟面上的时刻(两种方式写时刻) 1时=60分 2:55
2.建立1分和1时的时间观念(时间参照物)。
3.1秒的认识
1分=60秒 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4.解决问题
例1、换算成相同单位进行比较,要考虑换算成什么单位比较恰当。时间单位是60时制,换算的方法用包含(有)几个60。
例2、起止时间为整时,经过时间也为整时。
例3、起止时间在同一时内,经过时间不超过60分。
例4、计算起止时间时与分都不相同时刻经过时间。
9时-8时=1时
40分-30分=10分
1时10分或70分
七、收集与整理
已有知识:一年级下学期已经能将事物和数据按照一个标准分类并整理。
课标要求: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2.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
本单元内容:例1按照2个标准分类方法。
例2认识象形条形统计图,感受用符号表示统计物的方便简洁。
例3画符号表示统计物、用“正”字统计记录方法。
例4经历全班参加节目人数统计过程,填写统计表(第一次用统计表)。
介绍统计表
谢谢大家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