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县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县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05 17:4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秋高一期中测试
历史试题 2020.11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第I卷 (选择题6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我国一处典型的早期遗址,从大汶口出土的两组墓葬随葬品对比来看: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这反映出
A. 原始农业向前发展 B. 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 D. 私有制逐渐产生
2、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这表明西周
A. 分封对象只限亲族 B. 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C. 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D. 国家实现了真正统一
3、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等级严格 B. 地方分权 C. 血缘纽带 D. 家国一体
4、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法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5、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椁四棺,诸侯二椁三棺,大夫一椁二棺,士一椁一棺。但是在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椁三棺或二椁二棺,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椁二棺。这表明战国时期
A. 大夫均用诸侯葬仪 B. 社会风气注重厚葬 C. 等级差异逐渐缩小 D.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6、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构建平等社会 B. 规范社会秩序 C. 缓和诸侯纷争 D. 强化中央集权
7、“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 墨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8、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的变化
A.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导致土地私有制出现
9、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政要、监察百官。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
A. 使官员彼此牵制 B. 使官员相互配合 C. 调动官员积极性 D. 保证皇权的独尊
10、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推行和落实。这说明
A. 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 B. 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行
C.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 D.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
11、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惠帝、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大部分继承自秦律。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 B.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
C. 汉朝统治者吸收秦亡的教训,实行宽刑仁政 D. 汉朝统治者采取了适应民情的统治政策
12、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净,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立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初社会的发展 B.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391414018224513、1976年,甘肃灵台县出土了274枚希腊文铅饼(右图为铅饼拓片)。铅饼的正面中央凸起,图案似水涡纹,又似蟠螭纹,背面有一圈古希腊文。专家推断这些铅饼很可能是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与汉朝接触频繁的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货币。由此可能得出汉代 图1
A. 已开通到达地中海的直接商路 B. 外贸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 D. 对商业的重视逐渐超过了农业
14、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B.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
C.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D.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15、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
A. 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 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
C. 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力 D. 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16、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中医的参与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一定疗效。可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借鉴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 《本草纲目》
17、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2835910157480东魏→北齐
200596593345165417593345魏 十六国→② ↓
政权更迭:蜀 ① 西魏→ ③→隋
364807522860吴 东晋→宋→齐→梁→陈
A. 北魏、西晋、北周 B. 西晋、前秦、后周 C. 西晋、北魏、北周 D. 北魏、前秦、西晋
18、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宗法制度 B. 弘扬中原文化 C. 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D. 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19、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线……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形式
C.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D.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20、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意识观念趋淡 B. 门阀特权被削弱 C.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D.考试入仕的开始
2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
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2、唐朝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使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左”隶属门下省,“右”隶属中书省。这一做法
A. 提高了办事效率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旨在加强专制皇权 D. 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23、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反映了当时
A.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24、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反映出
A. 农民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B. 政府不再抑制土地兼并
C. 传统小农经济出现了突破性发展 D.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25、公元8世纪下半期,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唐朝还设置“市舶司”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合时宜 B. 政府的外贸政策较为开明
C. 经济交流主导着中外关系发展 D. 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的繁荣
26、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7、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8、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D.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29、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30、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2 步辇图
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31、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
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32、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3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34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4分)
34、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8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令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6分)
36、图3、图4、图5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图3 图4
图5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请指出与东汉永和五年及唐天宝元年相应对的图片,并分别提取相关图片的人口分布信息予以说明。
柳城中学2020-2021学年秋高一期中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2020.11
选择题
1-5 DCDCD 6-10 BACDC 11-15 DDCCB
16-20 ACCCB 21-25 CDBDB 26-30 ACDCC 31-33 BAC
材料解析题
34、(14分)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6分)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对西方的影响必答,答四点即可)(8分)
35、(12分)
(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6分)
(2)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贤相的典范;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6分)
36、(8分)
图3为东汉(永和五年)。图3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4分)
图5为唐代(天宝元年)。图5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
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4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1s.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