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五单元·自读
19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正确梳理作者的游览踪迹。
2.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
3.品味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学习目标: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西欧的最高峰。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
写作背景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是美国史上第一个用口语写作的人。被福克纳誉为“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由于出身贫寒,经历丰富,所以他的作品不仅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更富有强烈的正义感,表达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幽默。
作者简介
翌日(
)
穹顶(
)
灼热(
)
辚辚(
)
焦炙(
)
俯瞰(
)
巉峻(
)
络绎不绝(
)
皑皑(
)
色彩斑斓(
)
缭绕(
)
纷至沓来(
)
沟壑(
)
酒气醺醺(
)
重点字词
翌日(yì)
络绎不绝(yì)
灼热(zhuó)
辚辚(lín)
焦炙(zhì)
俯瞰(kàn)
巉峻(chán)
穹顶(qióng)
皑皑(ái)
色彩斑斓(bān)
缭绕(liáo)
纷至沓来(tà)
沟壑(hè)
酒气醺醺(xūn)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色彩斑斓: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轻歌曼舞: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飘忽不定:(风、云等)迅速飘移,轻快迅疾。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霓裳羽衣:
指仙人的衣服。
词语释义
圈点要求:
1.用双竖线或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浏览课文,据问题圈点勾画。
1.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句话概括)
2.作者前往勃朗峰都经过了哪些地点?
3.作者描绘了勃朗峰哪些奇美景色?
4.作者在旅途中偶遇哪些奇人奇事?
整体感知
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温馨提示:1.概括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寻找游览踪迹----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
内容
马蒂尼
游踪
隧道穿山—V形山口
—黑首
—高地
—阿冉提村
—沙蒙尼
坐火车
翌日八点多徒步
坐敞篷马车
隧道长,峡谷幽,
清流急,岩壁峻,
丘岗绿,瀑布泻
温馨提示:赏析—从修辞方法、观看视角、感官,色彩等角度入手
绘景
总写
沿途秀色美景
分写
车夫-驾车
人事
奇
似醉似醒
技术娴熟
疾超车队
霞光五彩斑斓
白色穹顶巍峨独踞
山峰奇形怪状
仰视
白云千奇百怪、变化多端
修辞
所见
作者在登山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独特感受?对你有什么启示?
思考探究
“不上高山焉知平地”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赏山中奇景
登勃朗峰
遇奇人奇事
抒人生感悟
热爱大自然
旅途有惊喜
所至
所见
所感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课
题
19
登勃朗峰
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二、教材分析
《登勃朗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游记,学习要求是重视课文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以游踪观察点变化为线索的特点,体会作者风趣的语言风格。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在教学《登勃朗峰》时,要在学生所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
1
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对游记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本课作者了解较少,应在教学时注意渗透。本课绘奇景,遇奇人的语言很有特色,需要引导学生仿写。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梳理作者的游览踪迹。
2.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
3.品味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优美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介绍勃朗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背景介绍: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
(三)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代表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他的作品不仅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更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幽默。
(四)扫除文字障碍:
1.注音
翌日(
)
穹顶(
)
灼热(
)
辚辚(
)
焦炙(
)
俯瞰(
)
巉峻(
)
皑皑(
)
缭绕(
)
沟壑(
)
酒气醺醺(
)
络绎不绝(
)
色彩斑斓(
)
纷至沓来(
)
2.释义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连续不断。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色彩斑斓: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轻歌曼舞: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飘忽不定:(风、云等)迅速飘移,轻快迅疾。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霓裳羽衣:
指仙人的衣服。
(五)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句话概括)
2.作者前往勃朗峰都经过了哪些地点?
3.作者描绘了勃朗峰哪些奇美景色?
4.作者在旅途中偶遇哪些奇人奇事?
(六)合作探究:
作者在登山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独特感受?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跟踪练习。
2.阅读马克.吐温作品,体味大师的幽默。
七、教学反思
散文的写法,小说的笔法还需细致引领。
设计创新力有待提高。
(
1
)导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课
题
登勃朗峰
课时
第1课时
明确学习目标
1.梳理文学常识,掌握字词。
2.关注文中景物描写方法。
3.体悟作者情感。
二、完成学习任务
1.文学常识
马克·吐温美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
勃朗峰-又译为________。是________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的_______最高峰。
2.整理字词
翌日(
)
辚辚(
)
络绎不绝(
)
灼热(
)
焦炙(
)
色彩斑斓(
)
俯瞰(
)
穹顶(
)
纷至沓来(
)
巉峻(
)
皑皑(
)
酒气醺醺(
)
缭绕(
)
沟壑(
)
3.词语释义
络绎不绝
美不胜收
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辉映
飘忽不定
瞬息万变
纷至沓来
霓裳羽衣
三、梳理文章内容
结构第一部分(1—6)第二部分(7—11)内容
四、阅读思考
1.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句话概括)
2.作者前往勃朗峰都经过了哪些地点?
3.作者描绘了勃朗峰哪些奇美景色?
4.作者在旅途中偶遇哪些奇人奇事?
5.作者在登山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独特感受?
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再读文章,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做赏析批注。
3.查阅资料,体味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