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5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欧洲
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
C.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海洋
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3.为了给自己的来世安排一个舒适的宫殿,继续今世的生活,法老下令在宫殿里面摆放各种各样的生活必
需品,并将遗体制成木乃伊,想给灵魂保留一个完整的躯体。材料中的“宫殿”位于(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4.在一些较为古老的泥板中,1的60倍被写成一个比较大的“1”,但后来被简化成原来的大小,再将数字放在不同位置代表60的不同倍数,带有位值便利性的六十进位法于是诞生。从历史发明的角度看,此处与“古老泥板”有关的应是( )
A.楔形文字——埃及人
B.象形文字——印度人
C.象形文字——希腊人
D.楔形文字——苏美尔人
5.“泥版文书的出土,宏大的王室陵墓,好战尚武的气息。”这反映的是( )
A.克里特文明
B.斯巴达文明
C.雅典文明
D.迈锡尼文明
6.参观法国卢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块黑色石柱(见下图)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
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而该石柱上部的浮雕表达的政治观念是( )
A.君权神授????????????
B.民主共和?????????????
C.主权在民????????????
D.天赋人权
7.马克思指出:在古希腊“周期性的殖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环节”,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B.民族传统与思想认识
C.原始遗风与城邦政治
D.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8.特洛伊本是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殖民地。据《荷马史诗》记载:“特洛伊与其宗主地希腊发生矛盾,引发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大举进攻特洛伊,并将其夷为平地。”由此可推知( )
A.小亚细亚是文明的摇篮
B.古希腊有频繁的海外活动
C.希腊公民珍视自由的传统
D.民主导致多数公民的暴政
9.史载,希腊城邦中的土地一般归公民所有;公民们平时务农、经商、做工和从事政治活动,战时应征从军,甚至作战所需马匹、甲胄和盾等武器及给养、随从奴隶等,都需自己准备;而装备一个骑兵或重装步兵的费用相当高昂。材料表明,古希腊公民( )
A.权利和义务相互统一
B.公民身份是一种特权存在
C.参政受到财产的限制
D.民主权利服从于城邦防务
10.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世界古代文明时,形成了下列初步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先进文化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是扩张战争
C.到目前为止雅典仍被视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源头
D.世界古代著名的文明多处于大河流域
11.“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亚述帝国
12.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起源于婆罗门教,至今已经有3
000年的历史。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
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印度教衍生出了种姓制度
13.从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帝国起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消灭残存的托勒密王国,在近300年期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的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
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
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
14.公元前332年,在切断了波斯陆军和海上舰队的联系后,某国大军调转矛头,长驱直入,攻下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了流传至今的亚历山大城。此处“攻下埃及”的国家指( )
A.西罗马帝国
B.马其顿王国
C.古巴比伦王国
D.孔雀帝国
15.公元前6世纪,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其欧洲部分主要指( )
A.小亚细亚东半部
B.巴尔干半岛北部
C.红海东岸
D.伊比利亚半岛南部
16.阿育王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7.“—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18.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 )
A.罗马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马其顿人
19.“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20.“(古罗马)市场上的铁匠铺炉火熊熊。铁匠给奴隶钉上脚镣手铐,还要给他们戴上一个铁项圈,上面刻着:‘锁住我,不要让我逃掉’这样一行字。奴隶戴上这种项圈,就脱不下来了;如果逃亡在外,奴隶主也可以很快把他抓回来。另外,还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前额或脊背上烙下一个印记,这种印记通常是奴隶主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
A.努力犯罪后被戴上了铁项圈
B.去市场时奴隶戴上了铁项圈
C.奴隶是与奴隶主同姓的亲戚
D.奴隶是奴隶主不可侵犯的财产
二、材料解析题(共45分)
2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8分)
24.(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被希腊人推为七贤之首的哲学家泰勒斯(公元前640—前546年),原是一个米利都人。在埃及,他学习了几何学。后来他把这门科学教给了希腊人,希腊人又传给了我们。他的学生们把米利都作为一个哲学和科学的中心,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后来雅典那些更伟大的哲学家们的思想基础。米利都又是一个著名的艺术中心,特别是建筑和雕刻。
问题 据材料说明希腊殖民活动的影响。(8分)
25.(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印度某制度规定:如果身处婆罗门阶层和身处刹帝利阶层的人结婚,孩子是刹帝利阶层。如果婆罗门和吠舍结婚,子女属于吠舍阶层。
材料二 印度独立后,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
一份旨在展现印度长期受歧视种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数据表明:在2001年,印度全国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于2001年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问题:(1)图片反映的是古代印度实行的什么制度?从材料一的规定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分)
(2)
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析各等级之间有着怎样的严格规定?如何评价这一制度?(11分)
参考答案
1——22:DAADD
AABAB
BDBBB
BABAD
23.(1)特点: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以经济联系为主。
(2)状况:经济繁荣,物产丰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
(3)主要条件: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秦汉、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通使西域);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
24.殖民活动打开了古希腊人的眼界,吸取其他先进地区先进文明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扩展。
25.(1)制度:种姓制度。结论:子女属于父母一方最低的阶层。
(2)规定:各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评价:种姓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