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人音版第二课第二课时《牧童谣》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请同学们聆听曲目感受曲目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音乐中的美。用“那斯那斯嗨”这样的衬词来问好,表达愉悦的心情,并利用自己学习过的乐器,演奏这首曲目,表达自己的感受。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让同学们自己编写歌词,用问答的形式演唱。3、弘扬民族音乐,介绍湖北民歌的特点等。利用双响筒的学习,让学生们感受节奏和节奏带来的乐感,动律。从而达到审美与实践的统一,并且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教材分析:
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 、mi、 sol、 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小动物,模仿能力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音乐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在歌曲学习中让他们多去感知,深入其中,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通过歌曲让同学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唱出湖北民歌的味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通过退图片的直观感受借助柯尔文手势,学习音高,达到音准。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 “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对4/4拍号有所了解,学会敲击双响筒。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对“mi,sol,la,”三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打击乐器若干(双响筒)。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mi、sol、la三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2/4 55 55 6-- 55 55 3-- 33 33 2--
这里老师画了一座小山坡,每座小山坡上都有一个音,提示学生,高的山坡上的音唱的高些,低的山坡上的音唱的低些。第一步先教6的高音,跟琴唱准,再学6柯尔文手势,最后教师弹琴,学生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只做6的手势,教师要提示学生看图形谱。)
(设计意图: la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吹笛》的动画片。同时教师用竹笛吹出优美的旋律(牧童谣的旋律改编)。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草地、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师:哦,原来是一位小牧童。他吹的好不好?笛声美不美?那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想。
2、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教师吹奏竹笛,从听觉和视觉上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 旋律把身体动起来。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教师介绍双响筒这件打击乐器,用它发出轻快的敲击声,跟随着音乐,好似牛儿走路的声音,再听一遍歌曲并用双响筒为其伴奏。(设计意图:听双响筒的音色和节奏带来的律动,从而感受牧童放牧时骑在牛背上的状态和愉悦轻松的心情)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 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3、复听歌曲,请同学们将歌曲中出现的景物帮老师贴在黑板上,我们来贴出小牧童的家乡。(设计意图:之前练习音高时贴了三座音高山,分别代表:mi sol la 三个音高,这里拼凑山水图在于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拼出小牧童的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韵味和表达的感情)
4、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歌词,看看哪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中哪一句话出现的次数最多?同学们想不想也跟小牧童问好呀?
(“那斯那斯嗨”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教师将其比作朋友之间的相互问好,让学生理解这句歌词的意义。)
(1)在问好之前,我们要先来学习一下它的节奏。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腕、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
(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2).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5、同学们念的真好,你们的声音仿佛回荡在群山之间,还记得我们的音高山吗?现在老师将它们的顺序调换一下,我们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设计意图,标出之前贴片上的山的名字和音高,并反复变化山排列的顺序来改变音高的顺序,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将本首歌的三个主音音高熟悉在心)
6、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老师弹琴带学生用“lu”音模唱。教师唱响些,学生轻些。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最后用“lu”音模唱全曲,感受去目中的音高变化,音不准的地方用柯尔文手势结合音高山强调音高,并反复练习)
7、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
(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8、男女生对唱,最后一段合唱。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9、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10、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11、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12、通过分组对唱,男生女生对唱等形式反复歌唱歌曲。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请事先准备好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学习过的乐器,先与老师演奏的竹笛以问答的方式演奏本首曲目并加入该乐器的特有技巧展示,两位学生相互之间再进行合奏。(提倡生本课堂,让学生上台演奏并解说自己所学的乐器和演奏时的感情,提供学生展示日常所学的平台,并用自己的理解去讲述曲目的含义。)
2、创编歌词,根据课件展示的歌词空缺位置,请同学四人一组创编对答歌词并上台演唱。(设计意图:学生们想象丰富,在他们的脑海中可以有很多事物出现在“牧童的家乡”本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歌词的内容。)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
(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3、每组请一位同学打双响筒,全班一起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 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
板书设计:(板书中内容皆为黑板彩色贴图,可以任意变换位置
,草地的部分为剪贴画,需要打印后裁剪。)